第五章、邊打邊談方針的確立 三、志願軍仍作持久作戰準備

由於前三次戰役打得較為順利,在志願軍部隊中,甚至在中、高級指揮員中,均較普遍地產生了輕敵速勝的思想,對戰爭的長期性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準備。經過第四、第五次戰役,特別是第五次戰役,看到戰爭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同時由於忙於作戰,在部隊中也缺乏進行長期作戰的深入系統教育。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第3、第9、第19兵團,都要求志願軍黨委和中共中央明確未來作戰方針,和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對此志願軍黨委也有考慮。1951年5月26日,由彭德懷審定後志願軍黨委發出了致中央並告高崗的電報,請示「為解決部隊上述問題,利於今後作戰,志黨委在情況許可下,擬於六月中旬召開高幹會,討論以下三個問題:一、說明朝鮮戰爭的形勢,樹立長期作戰思想。二、總結入朝作戰軍事經驗,確定軍事指導方針。三、貫徹志黨委關於供應指示,精簡機關,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層次,減少非戰鬥人員。會議採用中朝兩軍幹部聯席會議形式,擬用我軍為主,請朝方同志參加的形式……此次會議,希望中央能派人指導,更盼中央對朝鮮戰爭形勢的發展及我軍的方針任務等給以指示,以便有所遵循」。6月1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志願軍召開高幹會議討論擬議中的三個問題。

毛澤東總結志願軍5次作戰的經驗,於5月26日致電彭德懷,提出了對美英軍打小殲滅戰的方針。毛澤東在這個電報中指出:

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現在我第一線有八個軍,每個軍殲敵一個整營,共有八個整營,這就給敵以很大的打擊了。假如每次每軍能殲敵兩個整營,共有十六個整營,那對敵人打擊就更大了。如果這樣做辦不到,則還是要求每次每軍只殲敵一個整營為適宜。這就是說,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只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這樣,再打三四個戰役,即每個美英師,都再有三四個整營被乾淨殲滅,則其士氣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動搖不可,那時就可以作一次殲敵一個整師,或兩三個整師的計畫了。過去我們打蔣介石的新一軍,新六軍,五軍,十八軍和桂系的第七軍,就是經過這種小殲滅戰到大殲滅戰的過程的。我軍入朝以來五次戰役,已完成這種小殲滅戰的一段路程,但是還不夠,還須經過幾次戰役才能完成小殲滅戰的階段,進到大殲滅戰的階段。至於打的地點,只要敵人肯進,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線就行了。

27日,毛澤東在會見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和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陳賡(尚未到職)時,將上述打小殲滅戰的方針形象地喻為「零敲牛皮糖」。毛澤東關於打小殲滅戰的方針,是根據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特點,和志願軍作戰的實際情況提出的,是符合戰場實際的,是毛澤東關於打殲滅戰思想在抗美援朝戰爭具體條件下的創造和發展。

27日,毛澤東將這個電報的內容通報給了斯大林。斯大林顯然對這個電報產生了誤解。他在29日給毛澤東的回電中認為,毛澤東這個方針是「冒險的」,很容易被美英軍識破,「拿蔣介石軍隊作類比,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一旦美英軍向北推進,並建立一道道防線,你們突破防線就會付出巨大損失。他建議:「看來你們將要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局部機動,而是為了給美英軍以沉重打擊。」

毛澤東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未接受斯大林的建議,而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按打小殲滅戰方針對部隊進行了教育和部署。

因當時「聯合國軍」的進攻尚未停止,戰場上作戰尚較緊張,不能召集會議。為貫徹毛澤東這一指示,以及根據志願軍的裝備和供應情況,彭德懷於5月30日起草了致人民軍前線總指揮金雄的信。在這封信中提出了「三至六個月作戰方針」,指出:在無特殊情況下,志願軍在今後3個月內不擬組織對美英軍的全面大規模戰役,而以兵團為單位不斷進行小戰役,爭取每軍每月平均殲滅美英軍1個整營,如此,有3~6個月,美英軍戰鬥意志必逐漸降低,那時大規模殲滅美英軍的客觀條件將會成熟,並通報了整個戰場部署和作戰要求。彭德懷先將這封信稿發給毛澤東。毛澤東接到這封信稿時,金日成正要來北京與毛澤東討論戰爭形勢和方針問題,所以毛澤東指示此信暫不發。6月2日,彭德懷將此信轉發志願軍在第二線的各軍、志願軍空軍和志願軍後勤部門,要求按此布置工作,同時徵求意見。

鄧華一行從北京回到志願軍後,戰場形勢已基本平穩,6月25~27日,由彭德懷主持召開了志願軍黨委擴大會議(也稱6月高幹會議),志願軍各兵團首長、各軍軍長、政委均參加了會議。朝方派出朴一禹列席了會議。彭德懷在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鄧華作了報告,並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和中央關於志願軍作戰的各項重要決定,通報了中共中央關於準備同敵軍舉行停戰談判問題的精神,無論談判成功與否,志願軍都不能有任何鬆懈,必須堅決地準備長期打下去。談判問題由中央直接掌握和指導,志願軍只管打,不管談,因此,志願軍黨委擴大會議在對志願軍入朝8個月來的作戰情況作了總結的同時,重點貫徹了中央關於持久作戰的方針和各項重要決定(後來概括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

會議認為,由於「主客觀條件的規定,並且經過了五次戰役的證明,目前想一下消滅美英軍幾個師是不可能的。美英軍主力不被殲滅時,朝鮮戰爭的結束是困難的。因此,必須給敵人以相當的消耗削弱,爭取時間加速我軍的必要準備,以逐漸改變主客觀情況,而後才能大量殲滅敵人」。「戰爭既不可能速決,我們的作戰指導就必須遵照中央指示,要有長期打算和執行穩紮穩打的方針」,「採取持久作戰的方針」。為貫徹持久作戰方針,會議決定:

第一,關於作戰地區。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和毛澤東的指示,「在敵正面不增兵,側後不登陸的情況下,必須堅持三八線至三八點五度線」。堅持這一地區,既可以保持北朝鮮的陣地,又有利於志願軍集中和機動兵力;這一地區山大,並且多處於河流上游,地形對我方有利;運輸線短,可以減少供應的困難;並有利於防止「聯合國軍」實施側後登陸進攻。根據供應能力,戰線不宜遠伸,毛澤東指示,「打到三八線為止,不要過南漢江、昭陽江,而增多自己的困難。反擊要穩,一次打不了兩次打,進一步鞏固起來,準備好了再打。一次不打遠了,避免敵人一下就返回來了。」打到三八線為止,不僅有利於供應,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利。抓緊和平的旗幟,以鬆懈和分化敵軍陣營。

第二,關於兵力的安排使用。朝鮮戰場地幅狹窄,而海岸線又長,這樣兵力少了不敷使用,兵力多了擺不開,並且供應也困難。因此,根據作戰需要和運輸補給能力,除特種兵外,以18個軍分兩批輪番作戰。第一線部署9個軍於正面作戰,第二線9個軍分別置於東西海岸及機動地區擔任海岸防禦和執行機動任務,另以2個軍置於中國東北地區作為志願軍的總預備隊。第一、第二線部隊3個月左右輪番一次。每個軍保持一個3000人的補充團,訓練國內動員來的新兵,除每次戰役進行一次較大補充外,還可以隨時補充,每師保持一個教導隊,挑選班排骨幹進行訓練,以便戰役後補充,保持部隊不傷元氣。一般說來,入朝部隊以堅持到底為原則,但朝鮮戰爭殘酷、艱巨,傷亡大,戰役間隙短,老兵和幹部補充困難,因此,堅持一年以上的部隊因傷亡大,短時間難以恢複戰鬥力者,可調回國內另以新的部隊替換。這樣輪番與換班相結合,就能更有力地堅持朝鮮戰場的持久戰。

第三,關於作戰方式。根據戰場形勢,今後大踏步進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將大大減少,死守一地和攻擊敵軍堅固陣地也很不容易。因此,今後作戰方式,將是一種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的拉鋸戰,也就是積極防禦與短促突擊相結合的作戰方式。採取鋸齒形或電光形的縱深配備,利用有利的地形,構築堅固工事,以少數兵力扼守前沿陣地。敵軍進攻時,我軍則主動收縮,不與陣地共存亡,並利用反衝鋒和戰術反擊,擊退敵軍,奪回已失陣地。如此與敵軍周旋,待將敵軍削弱消耗到一定程度,擇其突出部或薄弱部進行戰役反擊,以殲滅敵軍。在戰略上可以同敵軍拼到底。如敵軍不進攻,志願軍則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尋敵弱點,主動發起攻擊。

第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