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邊打邊談方針的確立 二、毛澤東、金日成確定邊打邊談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以後,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僅僅是以步兵為主體,在少量炮兵支援下,連續進行5次戰役,共殲敵23.3萬餘人(志願軍和人民軍作戰減員18.9萬餘人),迅速把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的、全方位立體作戰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及以南地區,經過反覆較量,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迅速打出了有利的戰爭形勢,取得了戰爭的重大勝利,迫使「聯合國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美國當局也不得不調整了朝鮮戰爭政策。

然而,由於武器裝備優劣懸殊,尤其沒有空軍和海軍的支援配合,志願軍作戰也確有很多實際困難,加之,朝鮮特殊的地理環境也使志願軍的作戰受到許多限制。這主要是:

第一,由於沒有空軍、海軍支援配合作戰,特別是沒有空軍和嚴重缺乏防空作戰武器,志願軍在作戰空間和作戰時間上均受到嚴重限制。在作戰空間上,美國空軍控制整個戰場,可以攻擊志願軍後方,其海軍可以攻擊志願軍側後海岸,志願軍前線和後方,晝間和夜間都要嚴密組織防空襲,否則就會遭到不必要的損失。而志願軍無力攻擊美軍後方和海岸。在作戰時間上,美軍可以全天時作戰,而志願軍晝間沒有行動自由,部隊行動和物資運輸主要靠夜間進行。志願軍整個作戰機器的運轉受到嚴重限制。

第二,僅僅是步兵在少量炮兵支援下作戰,沒有摩托化裝備,沒有坦克,也嚴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因此攻擊火力和戰場機動能力均弱。可以挫敗「聯合國軍」的進攻,但難以殲滅「聯合國軍」重兵集團,難以對付集群坦克,每次戰役可以包圍其一個師甚至幾個師,但對其一個整師或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殲滅南朝鮮軍要容易些)。當「聯合國軍」突圍逃跑後,志願軍徒步追擊,賽不過「聯合國軍」的摩托化和機械化,則難以實現追殲。特別是第三、第五次戰役時,「聯合國軍」每日後撤30公里,恰好是志願軍徒步追擊的一日行程,待志願軍接近後,再行後撤30公里,志願軍追擊徒行疲勞,而不能擴大戰果。第二次戰役時,美第10軍從海上撤退,志願軍沒有空軍和海軍,只能望洋興嘆。從第三次戰役開始,雙方都形成連貫的戰線,志願軍雖可以突破「聯合國軍」的防線,但突破後實現戰役上的迂迴包圍比較困難。在防禦作戰中,志願軍依託一般野戰工事,難以抗禦「聯合國軍」以飛機、坦克、大炮猛烈火力的攻擊,因此組織堅守防禦困難。

第三,志願軍所需作戰物資幾乎全由國內組織供應,並且物資消耗量大,然而運輸手段和運輸工具有限,沒有空中和海上運輸,主要靠火車和汽車運輸,整個運輸能力弱,加上沒有制空權,在美國空軍的轟炸封鎖下,道路常遭破壞,物資和運輸車輛在運輸過程中,因美軍飛機轟炸掃射損失嚴重,物資損失達30%~40%,運輸嚴重困難,遠遠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彈藥只能保證重點供應,糧食供應在前三次戰役時,只能達到需要量的25%~30%,在第四、第五次戰役時,也只能達到需要量的50%左右。作戰中的跟進補給能力更弱,基本只靠部隊本身攜帶,帶幾天打幾天,一般只能維持7~10天。美軍稱志願軍是「禮拜攻勢」。這種運輸補給狀況,嚴重地影響了作戰的實施,限制了戰役的決心、戰役的規模和持續作戰的時間,也使志願軍被迫放棄了許多有利戰機。

第四,朝鮮半島幅員小,三面環海,南北狹長。這種地理特點,限制了志願軍兵力優勢的發揮,兵力多了擺不開,兵力少了不足以達成作戰任務。不能像在國內戰場上那樣實施大規模的廣泛機動作戰,也無法開闢多處戰場。而這種地理特點,則有利於「聯合國軍」發揮其海空軍優勢,實施登陸進攻。志願軍向南推進越遠,側後的東西海岸暴露得越多,海岸防禦任務越重,同時,隨著運輸線的延長,給運輸造成的負擔越大。

此外,在朝鮮作戰,不像在國內那樣,缺乏敵後游擊戰的配合。「聯合國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集中90%以上的兵力用於正面作戰。這樣就增加了志願軍正面作戰的壓力。

由於敵我雙方經濟力量和武器裝備優劣懸殊,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的作戰,必然是艱苦的、困難的。這一點中共中央從決策出兵時即作了充分的估計。經過連續5次戰役的反覆較量,特別是第四、第五次戰役,戰爭在三八線至三七線之間反覆拉鋸的戰場形勢表明,雙方的力量旗鼓相當,戰爭的長期性已充分顯露。經過第五次戰役的較量,中共中央和志願軍更加充分地看到,依靠志願軍現有裝備和條件,短時間內不可能迅速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根本解決朝鮮問題。

志願軍作戰困難的核心問題是武器裝備落後。而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落後,沒有像樣的軍事工業。雖然有些兵工廠,但只能製造一些簡單的步兵武器和彈藥,不能製造大炮,不能製造汽車,更不能製造飛機和坦克。事實上,志願軍武器裝備的改善和加強,主要靠從蘇聯購買。而蘇聯當時尚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恢複時期,迅速提供志願軍作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也有困難,並且蘇聯提供了裝備,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訓練,以掌握裝備性能、操作技術和隨之引起的新的戰術。特別是空軍和海軍的訓練需要的時間更長。因此,在短時間內志願軍的武器裝備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於是,戰爭的長期性就更加充分地顯露出來了。

同時,中國的經濟力量薄弱,支援戰爭的財力、物力有限。本來中國大陸基本解放後,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剛剛成立還不到一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就計畫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恢複國民經濟,然而,於1950年6月剛剛開始部署,美國當局就將這場戰爭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中國人民不得不迎接美國的戰爭挑戰。因為支援戰爭,1950年中國軍費支出占財政決算的41.1%,用於國民經濟恢複的費用只佔財政決算的25.5%,而1951年財政預算軍費撥款在數量上和比重上比1950年都有所增加。這樣,戰爭長期打下去,國民經濟恢複和國家的長遠建設均會受到影響。朝鮮人民已打了一年,支持長期戰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困難更大。

當然,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具有極高的威望,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全力支援戰爭,並且有朝鮮政府、朝鮮人民的支援,有朝鮮人民軍與志願軍並肩作戰,志願軍作戰中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經過持久作戰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如果美國放棄侵佔全朝鮮的企圖,停止侵略,願意以三八線為界通過談判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則於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更有利。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一貫主張,志願軍參戰的目的就在於同朝鮮軍民共同打擊侵略,恢複朝鮮和平,保衛中國的安全。中共中央在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時,就曾考慮以三八線為界,停戰撤軍是可以接受的戰爭結局之一。

但是,在經過第五次戰役的較量之前,美國當局執意堅持繼續擴大侵略,始終未放棄武裝佔領全朝鮮的軍事目標,使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成為不可能。在第五次戰役後,戰線已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美國當局也因「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遭到失敗而被迫調整了朝鮮戰爭政策,放棄了軍事佔領全朝鮮的目標,並且做出了願意通過談判,沿三八線一帶實現朝鮮停戰的表示,表明美國當局接受了中國政府早在1月下旬關於分兩步走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美國尋求通過談判沿三八線一帶實現停戰,事實上就是中國政府主張解決朝鮮問題分兩步走的第一個步驟。這說明,此時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不但更為現實,而且已經具備了基礎和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慮,先從結束朝鮮戰爭並保證能實現朝鮮境內的停火與休戰入手。如果美國的停戰談判是騙局,或不接受我們提出的合理條件,那麼美國的欺騙就會被揭穿,戰爭會繼續,我們仍將給其以嚴重的打擊與教訓,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將會更多地站在我們方面,美國將會處於狼狽的境地。如果戰爭真結束了,那麼我們可進一步提出有關各方舉行和平解決遠東問題的談判,當然,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鬥爭,但和平的主動權將更加掌握在我們手中。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結束後,5月底,彭德懷委託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鄧華,率第38軍政委劉西元、第39軍軍長吳信泉、第40軍軍長溫玉成、第42軍軍長吳瑞林一行,回京向中央報告戰場形勢和請示今後的方針。

此時,政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由於長期勞累,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其到大連休養一個時期。5月下旬至7月初,周恩來在大連休養。這期間,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事宜由毛澤東親自過問。

關於喬治·凱南與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雅格布·馬立克舉行會晤及所作出的表示,蘇聯政府向中國和朝鮮作了通報。6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根據美國對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