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方針的確定 二、毛澤東、彭德懷考慮,經過充分準備根本解決朝鮮問題

雖然華盛頓當局為了保持其帝國主義盟主的面子,表示絕不主動退出朝鮮,但在他們玩弄的「停火」企圖遭到失敗後,也不得不考慮,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旦發動新的攻勢,是有能力將美國軍隊趕出朝鮮的。同時,蘇聯也可能乘機而動,攻佔日本本土。對於美國來說,日本的戰略地位遠遠重於朝鮮,而能夠用於保證日本安全的部隊只有在朝鮮作戰的美第8集團軍。這樣,一旦這種威脅出現,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只好被迫撤出朝鮮。然而,如何判斷形勢?麥克阿瑟如何掌握撤出的時機?第8集團軍能否安全撤到日本?華盛頓當局為此很費了一番腦筋。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等,自1950年12月下旬以來,就連日探討磋商,終未尋得最佳計策。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之前的12月29日,經杜魯門批准,參謀長聯席會議給麥克阿瑟發去了一個調子悲觀的電報。電報中說:

現有的一切估計表明,中共如果打算採取行動,是有能力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的。可能阻止敵人發揮這種能力的方式之一,是使敵人在行動中付出高昂的代價,迫使他們放棄這一行動;方式之二,是向該區投入大量美軍,而這樣將危及我們在其他方面擔負的義務,其中包括對日本安全承擔的義務。要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為朝鮮提供大批援軍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認為朝鮮並不是打大仗的地方。而且,我們認為,在全面戰爭的威脅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我們不應將現有的剩餘地面部隊派往朝鮮,同中共作戰。但是,如果不會遭致嚴重損失的話,在朝鮮某個地區我們能成功地抵抗中共――北朝鮮的進攻,打擊中共的軍事和政治威信,這對我們的國家利益將具有重大意義。

你的基本任務是為大韓民國提供必要的援助,擊退武裝進攻,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但鑒於目前的形勢,有必要對你的任務加以調整。

……

事態的發展也許將迫使我們撤出朝鮮。特別是在日本面臨的威脅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的是要提前確定我們最終進行井然有序撤軍的適當時機。在我們看來,你倘若被迫退到錦江附近及以東一線的陣地,中共集結大批部隊對你們陣地發起進攻,而且顯然是有將我們趕出朝鮮的能力,我們就將指示你開始向日本撤退。

要求你對上述情況提出你的看法。這些情況將決定是否撤軍,特別是考慮到你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保衛日本,而且只有第8集團軍的部隊能用於執行此項任務。

接到你的意見後,我們將明確指示你在何種情況下開始撤軍。

麥克阿瑟接到這個電報後,一方面非常沮喪,感到華盛頓當局對於應遵循哪一條途徑,看來還是舉棋不定,態度曖昧。「這封電報似乎表明了在朝鮮『取勝的意志』已經喪失。」另一方面,他非但不願看到從朝鮮撤出,而且主張對中國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12月30日,他複電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1.封鎖中國海岸;2.以海空軍轟炸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工業能力;3.聯合國軍從台灣國民黨的部隊中得到援軍;4.讓台灣的國民黨軍對大陸發動牽制性的進攻,以減輕聯合國軍在朝鮮的壓力。

布萊德雷曾說,麥克阿瑟所以如此主張,是「因為他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要恢複丟掉的面子和軍事聲譽,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徹底擊敗曾愚弄了他的那些赤色中國的將軍們。為此,他這時很想促使我們同赤色中國、也許同蘇聯進行一場全面戰爭,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和一場核屠殺」。

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打到三七線附近時,美國當局對中朝軍隊的攻勢更加感到畏懼,他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李奇微平均後撤60英里,美軍在「漢城這個重要的政治基地……連同仁川補給基地」全部丟失。李奇微還能經受得住中國軍隊的再一次進攻嗎?華盛頓當局感到「心中無數」。

於是,1951年1月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拒絕了麥克阿瑟的報復主張,再次指示麥克阿瑟:「組織梯次陣地實施防禦,在優先考慮你部隊的安全和保衛日本的基本任務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一旦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嚴重損失時,就從朝鮮撤往日本。」1月12日,杜魯門在給麥克阿瑟的信中,也表明了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讓他堅持在朝鮮作戰;另一方面又讓他保證第8集團軍的安全以用於保衛日本。究竟何去何從?杜魯門同樣心中無數。為了掌握朝鮮戰場的第一手材料,杜魯門批准派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和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前往朝鮮。

這時,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方面,由於連續取得3次戰役的勝利,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又將其從三八線打回到三七線附近地區。在部隊中,甚至高級指揮員中,不但剛入朝時能不能打的顧慮早已消失,而且較普遍地產生了一種輕敵速勝的心理,認為美國人也不經打,朝鮮戰爭很快就能勝利結束,「從北到南,一推就完」,用完一管牙膏就可勝利回國。與此同時,蘇聯駐朝鮮的軍事顧問和朝鮮勞動黨內部,也產生了這種情緒,認為可以一鼓作氣把美國人趕下海去。蘇聯駐朝鮮的軍事顧問,甚至當面指責彭德懷:打了勝仗為什麼不追擊?世界上哪有這種打法?

然而,彭德懷卻頭腦清醒,早在1950年12月中旬,毛澤東決定越過三八線打第三次戰役時,他就針對開始萌芽的速勝思想指出:「據我看,朝鮮戰爭仍是相當長期的、艱苦的。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戰線縮短,兵力集中,正面狹小,自然加強了縱深,對聯合兵種作戰有利。政治上,敵馬上放棄朝鮮,對帝國主義陣營是很不利的,英法也不要求美國這樣做。如果再吃一兩個敗仗,可能退守釜山、仁川、群山等橋頭陣地,也不會馬上撤出朝鮮。」對此,毛澤東表示贊成,他在21日給彭德懷的複電中指出:「你對敵情的估計是正確的。必須作長期打算。」在26日給彭德懷和朴一禹的電報中進一步指出:「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在29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還告知「菲里波夫同志對志願軍的領導認為是正確的,他批評了許多錯誤的議論,他了解朝鮮作戰中的困難,他自動提議增加汽車二千輛,解決你們的困難問題」。

在第三次戰役解放漢城時,彭德懷對北京燃放鞭炮,熱烈慶祝,表示不滿。他說,假如以後因戰爭需要,我們又撤離漢城怎麼辦?《人民日報》發表《祝漢城光復》的社論中提出:「前進!向大田前進!向大邱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朝鮮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彭德懷對此持有保留。他認為雖然前3次戰役打得較順利,但並未消滅美軍的重兵集團,敵軍仍然佔有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勢,況且志願軍傷亡減員已達10萬人,後勤運輸極為困難,必須經過長期的作戰,才能勝利。

儘管如此,當時從志願軍總部到中共中央,對朝鮮戰爭發展形勢的估計都有了變化。確實,志願軍入朝後作戰發展如此順利,戰場形勢發展如此之快,這是中共中央在決策出兵時沒有料想到的。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以及帝國主義陣營的失敗情緒和美國當局的猶豫不決,如果戰爭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根本解決朝鮮問題似乎有了可能。因此,毛澤東和彭德懷都曾設想,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再經過幾次戰役,根本解決朝鮮問題。也就是設想實現最初估計的戰爭第一種結局。這不但是上層的考慮和在部隊中提出的口號,而且也明確地確定為部隊部署和準備要實現的目標。

早在確定進行第三次戰役之前,1950年12月8日,彭德懷就考慮第二次戰役結束後,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以便(一九五一年)三月初旬開始決戰攻勢」。毛澤東12月26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說:在第三次「結束後,全軍主力……均應撤至利於休整的適當地區,休整一個月至兩個月,補充新兵,恢複體力,總結經驗,籌備糧彈,修通道路,補齊衣被鞋襪,整頓紀律,改善中國同志與朝鮮同志的關係……改善軍隊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嚴格實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好居民群眾工作(包括幫助朝鮮人民解決一部分物資困難),並加強軍隊中的政治動員(不消滅朝鮮境內的敵人不回國),為春季作戰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第三次戰役開始前,12月29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再次指出,打完這一仗「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

1951年1月8日,志願軍在結束第三次戰役,部署休整和準備春季攻勢時,志願軍黨委在給各部的電報指示中指出:「今後的中心問題在於全黨全軍努力克服困難,準備充足的作戰力量(體力、物力、戰術、技術等項),很好地總結歷次戰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