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根本扭轉朝鮮戰局的決定 一、能不能打問題的提出和毛澤東的分析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部隊改編的,經過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鍛煉和考驗,具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強敵的傳統,具有同國民黨軍隊和侵華日軍作戰的豐富經驗,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之師。但到朝鮮同美軍作戰,卻不同於以往在國內作戰。

首先,作戰對手不同。志願軍的主要對手是美軍。美軍的武器裝備,不是國內的國民黨軍所能相比的,也不是當年的侵華日軍所能相比的,而是世界上所有軍隊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軍隊,並且訓練有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之師,具有較豐富的現代作戰經驗。這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對手。

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這場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就像「叫花子與龍王比寶」,可以用「敵有我無,敵多我少,敵好我差」十二個字來概括。這種差距,在志願軍初入朝時尤為突出。

敵有我無:此時,美國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空軍和海軍的飛機,約1200架,包括戰鬥截擊機(殲擊機)、戰略轟炸機、輕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和運輸、救護、指揮等飛機,此外,地面部隊每個師還編有22架炮兵校正機;投入到戰場上的海軍各種艦艇300餘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登陸艦、掃雷艇等。美軍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或摩托化,共有坦克1000餘輛(每個步兵師和陸戰師各編有14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每個師各編有35輛),每師還編有各種車輛3800餘輛。志願軍既沒有空軍參戰,也沒有海軍參戰,地面部隊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製,每個軍只臨時配有100輛左右負責物資運輸的汽車。

敵多我少:除上述武器裝備敵有我無外,敵我雙方都有的主要武器,志願軍也遠比美軍少。美國地面部隊每個師除裝備坦克外,還有各種火炮959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山炮、野炮、無坐力炮)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30餘門。美軍在朝鮮有7個師和第8集團軍總部,總計有各種火炮6049門,其中榴彈炮568門、高射炮784門(不包括南朝鮮軍和其他「聯合國軍」的)。志願軍一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22門,包括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而沒有坦克,也沒有榴彈炮和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還不如美軍一個師裝備的多,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54%。志願軍第一批入朝6個軍(其中第50軍和第66軍火炮編製更少),加上志願軍炮兵的火炮在內,共有各種火炮不足3000門(其中榴彈炮320門、高炮36門),僅相當於美軍火炮總數的45%左右。志願軍沒有空軍、沒有坦克,而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少得可憐。另美軍一個師裝備各型無線通信機1400部,有線電話機1100部。志願軍一個軍裝備無線通信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同類裝備的5%和34%。

敵好我差:志願軍不但沒有空軍和海軍參戰,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製,而且火炮和槍支在性能和質量上也都不能與美軍相比。美軍火炮新、口徑大、射程遠、彈藥足,最大射程可達20多公里,均有汽車牽引或吉普車載運,威力大,機動性能好。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幾乎全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最遠10公里)、彈藥不足,多由騾馬馱載或由人員攜行,威力小,機動性能差。美軍步兵的槍支都是自動半自動的;志願軍步兵裝備的槍支,美製、俄制、德制、日制和舊中國製造的都有,自動槍極少。

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使雙方在戰場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作戰空間上,美軍握有整個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實行陸、海、空軍聯合的全方位的立體作戰;志願軍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只是單一地面部隊(步兵在少量炮兵支援下)的平面作戰,所謂以平面對立體,以一軍(陸軍)對三軍(陸海空三軍)。美軍可以攻擊志願軍的後方和海岸;志願軍則沒有能力攻擊美軍後方和海岸。

在作戰時間上,美軍能進行全天候作戰,受限較少;志願軍則主要利用夜間和氣象條件不利於美軍飛機出動的晝間組織部隊行動。

在作戰組織上,美軍機動力、火力突擊力、後勤補給力均強,並且通信暢通,指揮靈敏。志願軍則防空壓力大,運輸補給困難,部隊機動困難,火力弱,作戰指揮不暢通。

其次,戰場不同。朝鮮戰場不同於國內,地幅小,三面環海,南北狹長,志願軍作戰迴旋餘地小,也不便於展開更多的部隊,已經習慣了國內廣闊戰場上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在朝鮮戰場上則難以施展。而朝鮮的地理條件,則有利於美軍依靠其海空軍優勢,實施側後登陸進攻。朝鮮經過日本帝國主義幾十年的殖民統治,經濟上本來就很貧窮。戰爭爆發後,又經過美軍的瘋狂轟炸破壞和掠奪,幾乎已是一貧如洗。志願軍幾十萬大軍在這裡作戰,難以就地解決作戰物資的補給。況且,志願軍初到朝鮮,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沒有熟悉的根據地,沒有熟悉的群眾。這些都給志願軍作戰增加了困難。

此外,朝鮮人民軍主力大部仍被隔斷在敵後,在三八線以北金日成直接掌握的部隊只有3個師。

這就是志願軍的作戰條件。

中央出兵決策已定,國內為保證戰爭勝利的各種準備已著手進行,但志願軍在這種作戰條件下,能不能打,怎麼個打法,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毛澤東簽署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的第二天,10月9日,剛剛受命統帥志願軍的彭德懷司令員,就同高崗在瀋陽,召集邊防軍(志願軍)軍以上幹部開會,傳達中央的出兵決策,部署志願軍出動事宜。預計10月15日出動。在這次會議上,各軍指揮員根據出動準備不充分和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懸殊的情況,對出動作戰顧慮很大,特別對美軍空軍和坦克顧慮更大。志願軍全部只有一個高射炮團,36門炮,不能掩護數百門重炮放列,安東、輯安兩鐵路橋無高炮掩護,將被美軍炸毀,部隊過江和物資運輸,都將發生困難。嚴重缺乏反坦克武器,難以對付美軍的集群坦克。對付美軍坦克,尚可拚命,但對付美軍飛機則無辦法。請求軍委再調一至兩個高炮團,並詢問,部隊出動時,軍委能派多少戰鬥機和轟炸機配合作戰,何時能派出?彭德懷於9日和10日,將各軍的顧慮,先後兩次電告毛澤東。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尚無作戰能力,周恩來赴蘇聯,同斯大林談判蘇聯空軍出動掩護事宜尚無結果。毛澤東於11日複電,告訴彭德懷並高崗和鄧華,已令華東抽調一個高炮團14日從上海動身赴瀋陽轉前線,唯空軍暫時無法出動。

12日,毛澤東接到周恩來和斯大林聯名發來的電報,告知蘇聯空軍也不能出動掩護志願軍作戰。這大概是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所未料到的,因斯大林曾作過許諾。毛澤東問彭德懷,沒有空軍掩護能不能打。彭德懷雖然覺得困難很大,但也可以打。彭德懷和高崗均認為打南朝鮮軍有把握。

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一致認為,即便蘇聯不出動空軍掩護,我們也必須參戰。部隊出動時間向後推遲到19日。

16日,彭德懷在安東召開志願軍師以上幹部會議,進行出國作戰的動員。因已確知蘇聯空軍不能出動掩護,部隊對出國作戰能不能打,仍顧慮很大。認為志願軍高炮太少,又無空軍配合,而美軍可集中大量飛機、大炮、坦克,毫無顧忌地進行大規模的轟擊,且朝鮮多為山地水田,冬天來臨,天寒地凍,難作工事,如敵進攻,很難堅持。目前運輸、供應、防寒工作尚差。萬一出動後頂不住敵人,則對今後作戰更不利。會後,17日,鄧華、洪學智、解方、杜平等第13兵團領導人將部隊的擔憂電告彭德懷和高崗,建議,如在兩三個月內新裝備有保證,特別是空軍能出動,則可按計畫出動,否則可考慮建議推遲出動時間。然而,此時,中央得到消息,美軍北進速度加快,準備進攻平壤。朝鮮的形勢已不允許志願軍再推遲出動時間,遂於19日按計畫出動。

既已出動,就要決心克服困難。志願軍開始出動的第二天,鄧華等第13兵團領導,向所屬各軍師團黨委發電並報軍委總政治部,指出:中央出兵的決心和意圖是完全英明和正確的,志願軍全體同志,首先是共產黨員和黨員幹部,更應堅決執行。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忍受一切痛苦,做到勝不驕傲,敗無怨言,團結全軍,在彭總的領導下,完成這一艱巨、困難而光榮的任務。

部隊的擔憂和所提出的問題是有根據的,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但形勢所迫,志願軍也只能依靠當時的裝備去同美軍作戰。對此,毛澤東也不是沒有考慮。可以說,從出兵決策開始,直至志願軍入朝後取得第三次戰役的勝利之前,毛澤東、周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