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共中央政治局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五、毛澤東、周恩來的全面籌劃和部署

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討論出兵決策時,許多政治局成員對出兵抗美援朝有顧慮,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但經過討論達成一致,決策出兵抗美援朝後,抗美援朝就成了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擺在了全國各項工作的首位。黨、政、軍、民全力以赴,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共中央的決心是,立足於可能出現最壞的局面作準備。為此,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軍委為爭取戰爭的勝利作了全面部署和準備。

除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即決定推遲解放台灣,將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由解放台灣轉為準備抗美援朝戰爭,將全國國防重點由上海、天津、廣州三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轉為東北地區外,中國人民志願軍組成後,中央軍委還決定從全國各戰略區為志願軍抽調後續部隊。僅10月10日,中央軍委工作會議即決定,從西南第二野戰軍抽調3個軍9個師,組成一個兵團,準備於1951年1月開始出動;從中南第四野戰軍抽調2個軍6個師,準備於1951年2月出動。與此同時,命令第9兵團集結山東,待命開往東北,稍後又命令第19兵團於11月24日前完成一切出發準備,待命開往東北。

軍隊建設的重點由加強海軍、空軍建設轉為重點加強空軍、炮兵(含高射炮兵)和裝甲兵的建設。2月中旬中國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的蘇聯向中國貸款3億美元貿易協定,其中1.5億美元,原計畫用於購買海軍裝備,為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而改為大部分用於購買空軍飛機和陸軍武器裝備。

解除了全國野戰軍擔負的生產建設任務,重點轉為軍事整訓。12月初,又將原定於1951年1月開始的全軍教育以提高文化為主要任務,改為加緊部隊的軍事訓練,並將原定教育時間比例軍事為30%、政治為10%、文化為60%,調整為軍事為60%、政治為30%、文化為10%。已開始了的大規模複員工作,到1950年底,也已停止。

為防備美國以其空軍和海軍攻擊沿海城市和工業基地,10月31日,周恩來召集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長薄一波、勞動部長李立三、公安部長羅瑞卿、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北京市市長彭真(時患眼病,以北京市委副書記劉仁代)開會,研究了全國的防空問題。確定:由周恩來、彭真、聶榮臻、薄一波、李立三5人組成全國防空籌委會,並由李立三為秘書長、楊尚昆為副秘書長,負責領導籌劃全國防空問題,對軍事防空和全國防空,分別責成有關部門擬出計畫,報經軍委和中央批准後實施。同時確定了必要時人員與物資疏散的方針與原則。據此,遼南地區的部分工廠向北作了遷移,共遷移到松江省和黑龍江省(現均為黑龍江省)20個工廠。

10月下旬,周恩來責成海軍司令部,制定了海岸防禦布雷計畫,從上海開始,北到長山列島、營口、安東海岸,選擇要點布置水雷,預計共需水雷4500枚。當時國內只有1500枚,周恩來指示,首先布置安東鴨綠江口的水雷防禦,其餘所缺3000枚水雷從蘇聯訂購。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還將人民解放軍空軍唯一的一支作戰部隊――第4混成旅,部署於上海擔負防空任務。此後陸續組建的殲擊機航空兵師,除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外,也分別部署於廣州、青島、天津、北京、唐山等城市擔負防空任務。並商請蘇聯政府同意,蘇聯出動殲擊機航空兵部隊,協助中國擔負了吉林、公主嶺、安東、瀋陽、遼陽、鞍山、唐山、青島、廣州等地的防空任務。還將國內僅有的高射炮兵部隊部署於瀋陽、鞍山、本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沿海大中城市。

為防止美國和台灣蔣介石集團聯合登陸進犯,在志願軍出動後,11月17日,毛澤東發電給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軍區黨委會和華南分局,指示:「為了對付敵人可能在廣東登陸進犯,必須準備使用五個至七個軍。」「你們必須統籌兩廣,將兩廣作為一個對付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登陸進犯的統一的單位。」同時發電給華東軍區,指示:「華東一切工作要以美國和蔣介石登陸進犯為假想的基礎去作布置。」稍後又指示:「廣東有事須由四野負責獨立應付,保證戰勝可能入侵之台灣匪軍,鞏固廣東防務」。「福建有四個軍已很夠了……江浙兩省沿海亦需準備對付敵人進襲,華東全軍應完全自力擔負殲滅蔣匪進攻部隊,不要希望外援。」為加強華東軍區的工作,已兼任上海市市長的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返回南京主持軍區工作,華東局和華東軍政委員會也將一部分支前機關分駐南京。

早在8月2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檢查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就指出:「我們這次作戰是對付美帝國主義者,而不是單單對付李承晚偽軍。美軍是依靠大炮、飛機等火力……我們的裝備對付國內敵人是夠了,但對付美帝國主義是不夠的。」為了防止美帝國主義將世界大戰一步步地推動起來,「我們的軍事建設應該有一個較長遠的計畫。如果今天訂不出長遠計畫,也必須先訂出一個短期的至少三年的建軍計畫,作為準備階段的計畫。」

這次會議確定,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軍兵種分別作出一個三年建設計畫,年底前完成,1951年開始實施。

會議還確定:空軍到1951年1月底,再增編3個轟炸團和1個海軍飛機團,1951年下半年再增大編製。空軍至遲到1951年1月底開始出動參戰。

裝甲兵在1950年編成3個旅共9個坦克團,坦克360輛,9月底前編成,年底前完成訓練,準備1951年出動參戰。

榴彈炮、野炮、火箭炮、戰防炮等以配足10個軍的隊屬炮兵作出計畫,這些部隊組編後,1950年年底前完成訓練,1951年開始參戰。高射炮編成18個團,中小口徑高炮428門,3個月內分兩批完成訓練。

上述這些計畫大部得以實現,除海軍建設比較複雜,一時難以形成作戰能力,未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外,其他軍兵種於1950年和1951年先後出動參戰,對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上述軍兵種建設所需裝備、器材,絕大部分需從蘇聯訂購,同時志願軍步兵部隊的裝備也相當落後,並且在朝鮮作戰需要空軍支援和掩護,而人民解放軍空軍尚無這種能力。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出兵決策後,10月上旬,周恩來和前往蘇聯養病的林彪受中共中央委託,秘密飛赴蘇聯,除向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等通報中共中央出兵決策情況外,請求蘇聯給予武器裝備援助,並出動空軍直接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帶去了請求蘇聯援助的武器清單。

據當年跟隨周恩來出訪的翻譯師哲和機要秘書康一民回憶,周恩來與蘇聯領導人會談的結果是,蘇聯同意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當時未談及這批裝備的價格,斯大林也未明確將來一定償還。但到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時,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索要這批裝備的款項,中國人民在連遭3年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勒緊褲腰帶,全部予以償還。)斯大林沒有同意派蘇聯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但同意派空軍到中國境內協助防空。1950年11月,蘇聯空軍出動到鴨綠江上空作戰。後來,周恩來、聶榮臻同蘇聯駐中國軍事總顧問及空軍顧問協商,並經蘇聯政府同意,1951年第二季度開始,蘇聯空軍秘密出動到朝鮮清川江以北地區上空,掩護鐵路運輸,保持4~7個團作戰,直到朝鮮戰爭結束,先後出動共12個師。

此外,經毛澤東與斯大林電報協商,斯大林同意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參謀長羅舜初在蘇聯駐中國海軍顧問庫次明陪同下,於10月底和11月,在莫斯科與蘇聯海軍領導人商談中國海軍3年建設計畫,還商談了訂購中國1950年至1951年海岸防禦急需的遠航魚雷快艇、裝甲艇、小型潛水艇、小型掃雷艇、水魚雷飛機、海岸炮、水雷、深水炸彈等各種裝備器材。

為便於統一志願軍的彈藥供應,11月7日,以毛澤東名義致電斯大林,請求蘇聯於1951年1~2月,為中國計畫在朝鮮作戰的12個軍共36個師提供步兵武器裝備,並發去了需提供的武器裝備清單,計蘇式步槍14萬支,子彈5800萬發;蘇式自動步槍26000支,子彈8000萬發;蘇式輕機槍7000挺,子彈3700萬發;蘇式重機槍2000挺,子彈2000萬發;飛行員用手槍1000支,子彈10萬發;TNT炸藥1000噸。獲得了蘇聯政府的同意,後來並如期供貨。

1950年10月8日,在毛澤東簽署的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中,即規定:「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同日,毛澤東將這一情況通報給了金日成。9日,毛澤東又在給中國駐朝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