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共中央政治局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四、志願軍的作戰目標,是實現以三八線為界停戰撤軍

不言而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政治目標。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以後,在軍事上能打到何種程度,會出現什麼結局?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對此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在作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的同時,就作了幾種估計。

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出兵決策之前,毛澤東於10月2日起草給斯大林但沒有發出的電報中就指出:「我們認為既然決定出動中國軍隊到朝鮮和美國人作戰,第一,就要能解決問題,即要準備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第二,既然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和美國軍隊打起來(雖然我們用的是志願軍名義),就要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就要準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這兩個問題中,首先的問題是中國的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有效地解決朝鮮問題。只要我軍能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主要的是殲滅其第八軍(美國的一個有戰鬥力的老軍),則第二個問題(美國和中國宣戰)的嚴重性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時的形勢就變為於革命陣線和中國都是有利的了。這就是說,朝鮮問題既以戰勝美軍的結果而在事實上結束了(在形式上可能還未結束,美國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承認朝鮮的勝利),那麼,即使美國已和中國公開作戰,這個戰爭也就可能規模不會很大,時間不會很長了。我們認為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畫歸於破壞,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滿(他們很怕戰爭)。」

同日,毛澤東通過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轉發給斯大林的另一個電報中,也指出:「靠幾個師很難解決朝鮮問題(我軍裝備極差,同美軍作戰無勝利把握),敵人會迫使我們退卻。最大的可能是,這將引起美國和中國的公開對抗……如果我們出動幾個師,隨後又被敵人驅趕回來,並由此引起美國與中國的公開衝突,那麼我們整個的和平建設計畫將被全部打亂,國內許多的人將會對我們不滿。」

志願軍入朝以後,10月23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並告高崗的電報中還指出了另外一種可能。他指出: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如果我能利用夜間行軍作戰做到很熟練的程度,敵人雖有大量飛機仍不能給我太大的殺傷和妨礙,則我軍可以繼續進行野戰及打許多孤立據點,即是說,除平壤、元山、漢城、大邱、釜山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我無飛機無法進攻外,其餘地方的敵人都可能被我各個殲滅,即使美國再增幾個師來,我也可能各個殲滅之。如此便有迫使美國和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稍後,在志願軍第二次戰役予美軍以沉重打擊後,12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在北京與金日成談朝鮮戰局形勢時,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我們認為必須承認撤出朝鮮,而首先撤至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

周恩來談得更明確,10月24日,他在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18次常委會上作報告時指出:「美帝國主義用武力壓迫別國人民,我們要使它壓不下來,給它以挫折,讓它知難而退,然後可以解決問題。我們是有節制的,假如敵人知難而退,就可以在聯合國內或聯合國外談判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是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必須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外國軍隊必須退出朝鮮。如果解決得好,美帝國主義受到挫折,也可以改變台灣海峽的形勢和東方的形勢。我們力爭這種可能。」「還有另一種可能,敵人愈打愈眼紅,打入大陸,戰爭擴大。敵人孤注一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美帝有瘋狂的一派,我們應該做這方面的準備。我們並不願意戰爭擴大,它要擴大,也沒有辦法。我們應力爭前一種前途,力爭和平。但也準備應付後一種可能,應付世界大戰。」同時還指出:「敵人可能來轟炸,或者用蔣介石的空軍來轟炸,或登陸襲擾,我們應增強防衛力量。」「毛主席常常說,一切要從壞的方面打算,才不會吃虧,才不會陷於被動。如果美帝國主義真正進攻我們的大陸,那就不只是中國一個國家的戰爭問題,我們和蘇聯已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一打起來,就是全面的打。美國事實上還沒有準備好。」。11月,周恩來在不同場合多次講過這幾種可能。

陳雲和彭德懷在當時談到這個問題時,也表明了類似上述的意見。

總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人分析認為,志願軍參戰後,戰局形勢變化有三種可能。

第一,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隊。這是最理想的結果。但這種形勢的出現,是建立在蘇聯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武器裝備,並出動空軍直接支援志願軍作戰的基礎上的。在7月中央軍委組建東北邊防軍時,斯大林曾通知蘇聯駐中國大使轉告周恩來,在美軍越過三八線時,中國東北邊防軍以志願軍名義出動作戰,蘇聯「將儘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第二,儘管中國軍隊是以非官方的志願軍名義參戰的,但美國仍可能對中國公開宣戰,或至少以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以其海軍攻擊中國沿海地帶,並且由於志願軍武器裝備落後,不但不能大量殲滅美軍,而且可能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回,不但不能解決朝鮮問題,而且影響中國整個恢複和建設計畫,引起國內許多人不滿。這是最不利的結果。

第三,在蘇聯不能出動空軍直接支援作戰,志願軍在毫無制空權的情況下,依靠地面部隊作戰,實施靈活的作戰指揮,充分發揮兵力的優勢,充分發揮自己在作戰上的戰術特長,能夠在朝鮮堅持作戰,能夠殲滅南朝鮮軍和美軍的小股部隊,能夠攻打除大、中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區,那麼,有可能迫使美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條件是美軍必須撤出朝鮮,首先是撤至三八線以南。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國領導人,對這三種可能的態度是,力爭第一種可能,力避第二種可能,接受第三種可能。也就是說,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最低目標是第三種可能,最高目標是第一種可能。對可能出現第二種局面,也必須有所考慮和準備。究竟會出現哪種結局,只能經過一段戰爭實踐才能確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