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中國提出了新的課題 四、周恩來主持國防會議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

美國海軍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嚴重地侵犯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是對中國領土赤裸裸的侵略,美國武裝侵略朝鮮,將威脅到中國東北大陸的安全。這不能不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反應,不能不引起中國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和警覺。

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發表講話,針對美國的侵略行為和杜魯門27日發表的聲明,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和堅決的反抗。杜魯門今年1月5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干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同一天,周恩來以外交部長名義,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抗議、譴責美國侵略台灣和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行徑,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後的現狀所肯定。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聲明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只要我們不受恫嚇,堅決地動員廣大人民參加反對戰爭製造者的鬥爭,這種侵略是完全可以擊敗的。」

6月29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斥帝國主義強盜杜魯門的非法聲明》的社論。

此時,儘管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作戰發展十分順利;儘管朝鮮在統一祖國的戰爭中,並未向中國提出任何援助的要求。但是,中國領導人也以敏銳的洞察力估計到,由於美國的武裝干涉,朝鮮戰爭有可能長期化,朝鮮的局勢更加複雜化。中國領導人分析認為,美國是企圖在朝鮮打開一個缺口,準備世界大戰的東方基地,至少企圖將朝鮮人民軍壓至三八線以北。美國如果壓服朝鮮,下一步必然對越南及其他原殖民地國家進行壓服。因此,朝鮮戰爭至少已成為目前國際鬥爭在東方的焦點。美國是企圖由此一步一步地發展為世界大戰。美國一旦增加兵力反撲,不但朝鮮形勢要發生逆轉,而且很可能直接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安全,甚至進攻中國大陸。

本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全國國防重點是以天津、上海、廣州三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國防部隊部署的重點也主要在這三個區域。海南島解放後,人民解放軍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是解放台灣。早在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後,第三野戰軍即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以第9兵團4個軍擔負上海警備和準備攻台作戰任務。第三野戰軍制訂了攻台使用地面部隊的計畫,以12個軍等部隊共50萬人的兵力分兩個梯隊攻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在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也都是準備攻台的條件。中央軍委並責成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和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負責主抓攻台作戰準備工作。

但在美國侵略朝鮮和台灣後,形勢發生了突變。東北地區成了中國的國防重點,準備保衛東北邊防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並且解放台灣是渡海登陸作戰,不同於陸地作戰,也不同於解放海南島的作戰,其組織準備工作,本來就比陸地作戰和解放海南島的作戰都艱巨複雜得多。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更增加了人民解放軍攻台的困難,使人民解放軍的攻台計畫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不能不根據形勢變化,重新調整軍事部署,作出必要的防範準備。周恩來指出:「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給了我們新的課題:支援朝鮮人民,推遲解放台灣。」

而此時,中國在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最少。東北是中國大陸解放最早的地區,1948年底東北全境解放後,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主力全部南下,參加解放華北、中南等地區的作戰,東北僅留一些地方部隊進行剿匪、參加土地改革、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和維護社會秩序等。僅在1950年春調回第42軍(4.6萬人)到齊齊哈爾地區,準備集體轉業,參加農業生產。據軍委作戰部統計,1950年5月,東北地區的部隊(不含第42軍)只有16.5萬人,並多為新兵,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複員整編的計畫,準備減至8萬人。因此,東北地區的部隊不足以保衛東北邊防,更沒有力量在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

鑒於此,7月7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主持召開了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炮兵副司令員蘇進、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中央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參加的國防會議。10日,再次召開國防會議,到會人員除7日到會的滕代遠由軍委運輸司令員呂正操代替、楊立三由總後勤部副部長張令彬代替外,還增加了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兼軍委衛生部部長賀誠、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譚政、中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萬毅、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等。根據兩次國防會議的討論,中央軍委於7月13日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部隊調動部署:決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區,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第40軍7月10日開始,已由廣州車運出發,直接開到遼東的安東(今丹東),24日全部到達;第38、第39兩軍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陽、漯河出發,8月1日以前,集結於遼東的遼陽、鳳城、安東地區,第38軍在湘西桃源地區剿匪的第114師和第39軍在廣西宜山地區剿匪的第115師,解除剿匪任務,8月4日前到達遼陽集結;第42軍解除農業生產任務,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地區出發,8月1日到達吉林的通化、輯安(今集安)集結;炮兵的3個師於7月31日,分別集結於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兩線;另調在上海和廣州的共4個高射炮團,到安東、水豐、輯安地區集結,調工兵2個團到安東集結等。所有上述部隊,8月5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除第40軍已開始車運外,其餘部隊的車運計畫,責成軍委作戰部、鐵道部和總後勤部擬制,經軍委批准後實施。此外,從蘇聯購買已抵達哈爾濱的飛機,編成3個團,原計畫置於南京、徐州,改為置於瀋陽、安東和吉林的敦化訓練。

(二)東北邊防軍的組織指揮機構:決定以主抓攻台準備的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另以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東北邊防軍後勤司令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均認為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各方面綜合素質比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更強,因此決定以第15兵團部與第13兵團部對調,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第13兵團部,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由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萬毅負責指揮邊防軍特種兵部隊;以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段蘇權為司令員組成東北空軍司令部。

(三)後勤工作準備: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集中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趕製朝鮮人民軍式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按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等。

(四)兵員補充準備:擬由中南軍區減少10萬人的複員,準備補充。如再需要,東北尚有地方師參加生產,可以補充。

(五)政治動員工作:在保衛國防安全的口號下進行政治動員,由總政治部擬定動員令,核定後實施。

7月7日,周恩來主持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第一次國防會議上,即決定,一旦邊防軍參戰,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

中央軍委確定的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主要是從作戰較為有利考慮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