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中國提出了新的課題 三、杜魯門派兵侵略朝鮮和中國台灣

朝鮮內戰爆發,無論南方或北方誰首先發動進攻,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朝鮮的統一。是朝鮮內部事務。

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不得干涉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部管轄之事件」。然而,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當局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立即派出武裝部隊,干涉朝鮮內戰。同時派出以菲律賓為基地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

在朝鮮內戰爆發的當晚(華盛頓時間比平壤時間晚14個小時,在華盛頓此時為25日上午),美國當局的巨頭們,就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乘蘇聯代表因抗議美國阻止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抵制聯合國會議缺席之機,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指責北朝鮮「發動武裝進攻」的決議。

華盛頓時間25日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國務卿艾奇遜、副國務卿詹姆斯·韋伯、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助理國務卿約翰·希克森、無任所大使菲利普·傑塞普、國防部長詹姆斯·約翰遜、陸軍部長弗朗克·佩斯、海軍部長弗朗西斯·馬修斯、空軍部長托馬斯·芬勒特、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海軍作戰部長福雷斯特·謝爾曼和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共14個軍政要員,在布萊爾大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

1.授權麥克阿瑟向南朝鮮運送他們需要的軍援計畫之外的武器和其他裝備;

2.命令美國空軍掩護美國僑民眷屬從朝鮮撤退,轟炸任何向金浦機場前進的北朝鮮地面和空中部隊;

3.命令海軍第7艦隊從菲律賓向北開動,阻止中國共產黨人進攻台灣,同時也勸阻台灣國民黨對大陸採取行動。並把這些決定迅速電傳給了東京的麥克阿瑟。杜魯門同時決定,第7艦隊未到達指定地區前,他暫不發表聲明。

26日上午,美國的巨頭們,在布萊爾大廈再次召開會議,決定:空軍和海軍向南朝鮮軍提供全面支援;加強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和加速援助菲律賓的軍隊;增加對侵越法軍的援助;提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新的決議案,號召聯合國會員國給南朝鮮提供援助。

同日,美國駐日本的空軍飛機和海軍艦船,即出現在朝鮮的空中和海面,支援南朝鮮軍作戰。

2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要求聯合國會員國以「緊急軍事措施」給予南朝鮮以「必須的援助」的決議。

同日,杜魯門公開發表聲明,宣布了美國在朝鮮和台灣海峽採取的行動和在亞洲採取的其他措施。他在聲明中公然製造中國分裂,他說,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複,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儘管有美國海空軍的支援,南朝鮮軍仍不堪一擊,6月28日,北朝鮮人民軍即解放了南朝鮮政府所在地――漢城。鑒於這種情況,6月2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決定在朝鮮使用美軍地面部隊。7月1日,美軍第一批地面部隊進入朝鮮。

1945年,美國不費一槍一彈,白手分享了日軍在朝鮮投降的利益。但是美國當局認為,朝鮮對於美國來說,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沒有戰略上的重要價值。1949年上半年,美國佔領軍撤出朝鮮,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1950年初,美國當局在確定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範圍時,將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台灣島都劃在了圈外。

1月12日,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美國新聞俱樂部發表的講話中說:我們的「防禦半徑沿阿留申群島至日本,然後延續到琉球群島。從琉球群島延至菲律賓群島。」在此之前,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就已經划出了這個「防禦」圈,只不過他所劃的順序與艾奇遜的相反罷了。

早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關於台灣的政策宣傳指示中,就表明了對台灣的立場,指出:「台灣完全是中國政府的責任。在歷史上地理上來看,它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沒有承擔過實際的或道義的責任或義務。」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中,再次明確了這一立場,他指出: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申明,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台灣,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宣稱,《開羅宣言》條款應立即執行。美國是這一公告的簽字國。日本投降時,台灣已歸還中國。「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現在美國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同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解釋杜魯門這一聲明時說:「當台灣被當做中國的一個省份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曾對此提出過任何法律上的疑難。此舉經認為是符合各項約定的。」

但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當局又立即對朝鮮和台灣發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在朝鮮和中國台灣如此迅速積極地採取行動,似乎令人不好理解。其實,這毫不奇怪,這完全符合美國政策決定者的邏輯。

美國在第一、第二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未遭到破壞,並發了戰爭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強國,充當資本主義自由世界的「領袖」,推行霸權主義的全球侵略擴張政策,在國際上稱王稱霸,不可一世,把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看成是世界安全的主要威脅,對共產主義採取全球遏制戰略。美國雖然將朝鮮半島和台灣劃在了圈外。但是,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和霸主,美國不可能,也沒有完全拋棄南朝鮮和台灣的國民黨當局。

朝鮮戰爭爆發後,在美國的決策者中,無論總統杜魯門,還是國務卿艾奇遜,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幾乎可以肯定,進攻是由蘇聯發動、支持和慫恿的」,北朝鮮事先未得到莫斯科的指示,絕不可能發動這場戰爭。因此,必須把這一行動看成是蘇聯的行動。是蘇聯共產主義在朝鮮問題上向自由世界的挑戰,蘇聯顯然是在冒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至少是蘇聯對美國抵禦共產黨陣營擴張決心的一個試探,或是挑起一場全面戰爭的前奏。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美國,對此不能視而不見,否則既不能顯示美國的強硬,也有失自由世界「領袖」的面子。美國必須在朝鮮採取行動。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說:當時「我深切地感覺到,如果聽任南朝鮮淪喪,那麼共產黨的領袖們就會越發狂妄地向更靠近我們海岸的國家進行侵略。如果容忍共產黨人以武力侵入大韓民國,而不遭到自由世界的反對,那麼,就沒有哪一個小國會有勇氣來抵抗來自較為強大的共產主義鄰邦的威脅和侵略。如果對這種侵略行動不加以制止,那就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如由於類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我還清楚地認識到,除非這次對朝鮮的攻擊得到制止,聯合國的基礎和原則將受到威脅。」杜魯門這段話非常明白地道出了美國採取行動的考慮。

然而,美國如何採取行動和以何種形式採取行動,也是美國當局必須要考慮的。後來,美國人在記述這段歷史的一本具有官方性質的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美國的每一個選擇都有使其他國家疏遠的可能性,而美國的政策正是基於與它們持久的友誼和支持的基礎之上的。行動遲緩、無所事事將被一些國家指責為對大韓民國政府的背叛。它將嚴重損害美國維護在亞洲以及在其他地區特權的努力,並將導致一些國家諸如英國、義大利、日本等重新估計支持美國是否明智。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採取單方面軍事措施反擊北朝鮮襲擊者,那麼對許多國家來說,蘇聯關於帝國主義行動的指責和對聯合國的蔑視將成為正當的、合法的。其作用是恐嚇這些國家,使它們更易於接受俄國的觀點。」「最有意義的事大概是聯合國成員國之間制止侵略的共同合作努力。但是南朝鮮需要立即援助,可聯合國不能很迅速地行動。進而言之,聯合國中的共產主義成員國正處心積慮地反對聯合行動。」

這段話更加清楚地表明了美國當局決策者們的良苦用心。

在這種考慮下,在美國地面部隊出動到南朝鮮後,7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決議指出:

歡迎聯合國各會員國政府與人民對安全,理事會1950年6月25日及27日關於援助大韓民國防禦武裝進攻,藉以恢複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決議所給予的迅速而有力的支持。

……

建議所有按照前述決議提供軍事,部隊和其他援助的國家將該項部隊和其他援助交由美國指揮下的統一司令部使用。

請求美國派該項部隊的司令官。

授權統一司令部在對北朝鮮部隊作戰時除使用參加各國的旗幟外同時斟酌使用聯合國旗幟。

請求美國向安全理事會提出關於在統一司令部指揮下所採取行動的適當報告。

7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美國遠東軍總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