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中國提出了新的課題 二、朝鮮內戰爆發

正在中國人民按照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和人民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部署,準備集中精力恢複國民經濟的時候,一個新的情況出現了。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朝鮮,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地理上,是從亞洲東北大陸伸出的一個狹長半島,三面環海,北部與中國和蘇聯接壤。朝鮮半島南北長800餘公里,東西寬170~340公里,全部面積22萬餘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中國的湖南省。境內遍布崇山峻岭,並有許多江河縱橫奔流其間。南方氣候較熱,水量充足,是朝鮮的主要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北方冬季寒冷,其東北部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北方是朝鮮的主要工礦區,佔有大部分的金、鐵、鎢、銅、石墨、煤、木材等工業資源。

朝鮮半島所處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它是帝國主義入侵亞洲大陸的跳板,也是亞洲大陸抵禦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個屏障。

這裡居住著一個勤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早在公元1世紀,就是一個統一的王朝,14世紀定國號為朝鮮。然而,這個民族,歷史上多遭劫難,16世紀以來,多次遭到外國的侵略,到20世紀初期的日俄戰爭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於1910年,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吞併,長期遭受日本軍國主義的蹂躪踐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敗宣布投降,朝鮮人民才從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

然而,朝鮮人民在歡慶解放的同時,又陷入了新的憂愁,統一的民族被人為地分割為南北兩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3年底的時候,遭受日本軍國主義奴役之苦的朝鮮人民,引起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關注。12月1日,由中國(蔣介石統治下的中國)、美國、英國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說:「我三大同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到了1945年2月,德國法西斯被戰敗的前夕,反法西斯同盟的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約瑟夫·斯大林、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溫斯頓·丘吉爾,在蘇聯克里木半島南岸的雅爾塔舉行會議,商議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蘇聯對日宣戰和戰後世界的安排等問題,並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協定規定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背著中國政府(當時是國民黨政府)踐踏中國主權,其中包括蘇聯使用中國大連港和蘇聯通往大連鐵路的優越權益、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等。

實際上,這次會議是三國劃分戰後勢力範圍的會議。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許多國際問題的出現,都與這次會議有著直接的關係。朝鮮問題也不例外。會議期間,羅斯福同斯大林私下談及朝鮮問題。這是美蘇首腦首次就日本投降後朝鮮如何安排問題進行商談。羅斯福認為,朝鮮不具備自治能力,需由蘇、中、美三國共同託管20~30年。斯大林提出:託管時間越短越好,並應有英國參加。兩人就這個問題私下達成了諒解。4月中旬,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突然病逝,由當時的副總統哈里·杜魯門接任總統。5月下旬杜魯門派特使去莫斯科商談有關問題。該特使在談到朝鮮問題時,斯大林告訴他,俄國允諾執行四國託管朝鮮的政策。

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後為艾德禮)及三國外長,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再次舉行會議。這次會議是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協定》和《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朝鮮問題重申了《開羅宣言》中的內容。會間,蘇聯通報準備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並探詢美國是否有同蘇聯在朝鮮聯合登陸的意向。而美國的願望,最好是獨佔朝鮮。杜魯門曾說「國務院極力主張在整個朝鮮的日本部隊應由美國受降,但是我們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軍隊運送到朝鮮北部,那就無法保證我們在日本搶先登陸」。

此外,美國估計攻佔朝鮮將付出重大代價,因而想把攻佔朝鮮的戰役連同「可能遭到的重大傷亡」留給蘇聯去承擔,自己則坐收漁利。因此,美國雖然知道蘇聯將於8月8日對日宣戰,但並未準備近期內在朝鮮實施登陸作戰。因此,美、蘇兩國只劃定了空中和海上對日作戰的分界線,而沒有劃定地面部隊作戰的分界線。

美國萬萬沒有料到,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立即於9日就對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並且發展很快。10日,日本內閣決定投降,並通知了美國等有關國家。這時美國人才有點著急了。美國距離朝鮮最近的地面部隊,尚在600公里以外的沖繩島,無論如何不會很快趕到朝鮮,倘若日本宣布投降,整個朝鮮豈不都被蘇軍佔領了?美國不甘心這個結果。於是,迫不及待,要同蘇聯在朝鮮划出一條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

在地圖上,北緯38°線(下稱「三八線」)恰好位於朝鮮半島南北中央。於是美國陸軍部建議以三八線為界,該線以北為蘇軍對日受降區,該線以南為美軍對日受降區。這個建議立即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8月14日獲得了總統的批准。然而,這不是美國單方面一廂情願的事,必須徵得蘇聯的同意。根據當時的軍事態勢,蘇軍完全可能全部佔領朝鮮。但是,8月16日,斯大林得到了這個提議,同美國作了妥協,未表示反對意見。斯大林的態度,甚至使美國人都感到驚異。於是三八線的問題就這樣定下來了。

三八線本來是美蘇兩國為接受日軍投降而臨時劃分的界線,但從此,朝鮮便以此線為界,形成了南北分裂對立的狀態。

這時,全部朝鮮共有3000萬人口,三八線以北900萬,佔30%,土地面積佔57%,三八線以南人口為2100萬,佔70%,土地面積佔43%。統一的半島被人為地分割為天各一方的兩個部分。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蘇軍已於8月10日解放朝鮮的雄基,12、13日又解放了羅津和清津,16日佔領元山,19日進入平壤,在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人民革命軍(朝鮮人民軍前身)的配合下,迅速解放朝鮮三八線以北全部領土,23日,一部並進至三八線以南。根據美、蘇兩國以三八線為界,分區接受日軍投降的默契,蘇軍全部撤至三八線以北。

美國對於朝鮮的解放沒有任何貢獻,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美軍於9月8日和9日,才遲遲從朝鮮的仁川和釜山港登陸,開始佔領朝鮮三八線以南地區。

由於美、蘇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妥協,以三八線為界分區受降和佔領,使朝鮮人民剛剛掙脫日本的奴役,又開始陷入南北分裂的狀態。從此埋下了朝鮮戰爭爆發的禍根。

美國和蘇聯本來就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反法西斯的共同利益,臨時結成了同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共同利益消失,兩國便立即轉為尖銳對立和鬥爭。並在國際上形成了以蘇聯為代表的民主陣營和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對立和鬥爭左右著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朝鮮是這兩大陣營在東方對立鬥爭的主要陣地。不言而喻,它們必然推行各自的政策,按照自己的意識形態管理所佔領的朝鮮南方或北方。

1946年6月,美國總統特使埃德溫·保萊在巡視朝鮮之後,於22日在給杜魯門的報告中曾說,「儘管朝鮮是一個小國,從我們的整個軍事力量來看,我們在這裡擔負的責任並不大,但是,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進行思想鬥爭的戰場,而我們在亞洲的整個勝利就決定於這場鬥爭。就在這個地方將測驗出來,究竟民主競爭制度是不是適宜於用來代替失敗了的封建主義,或者其他某種制度――共產主義,還更強些。」

這段話反映了蘇美兩國軍隊佔領朝鮮後,在朝鮮問題上鬥爭的性質。

美軍進入南朝鮮以後,立即解散了那裡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各級人民委員會,重新啟用日本的殖民統治機構來維護美國的新的殖民統治。為朝鮮人民所痛恨的日本警察,居然戴上美國「軍政府」的臂章招搖過市、橫行不法。這些激起了南朝鮮人民的憤怒。美國佔領軍司令官約翰?霍奇,在佔領南朝鮮3個月後給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報告中說:「在南朝鮮,人們把分裂的局面歸罪於美國,這個地區的人民越來越憎恨一切美國人。」杜魯門在回憶錄中也承認說:「大多數朝鮮人既不希望美國士兵,也不希望俄國士兵留在自己的國土上,1946年秋季,在我們佔領的地區,曾發生過幾起騷亂和示威運動,在少數情況下,我們的軍隊還不能不向進行示威的群眾開槍射擊。」

與此相反,蘇軍進入朝鮮後,立即宣布「朝鮮已成為自由的國家」,幫助朝鮮人民建立自己的人民政權機關,得到了朝鮮人民的擁護。

關於由四國託管逐步建立朝鮮統一政府之事,1945年12月16日至26日,在莫斯科召開的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上,達成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