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中國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毛澤東決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恢複國民經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特別是經過22年的革命戰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站在海岸遙望的「航船」已經靠岸,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的一輪「朝日」已經噴薄出海,躁動於母腹中的「嬰兒」已經成熟――新中國誕生了。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代表中國人民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百餘年來備受欺凌和屈辱的中華民族,從此昂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任務依然相當艱巨。由於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掠奪,由於遭受長期戰爭的破壞,整個中國幾乎是一片廢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一切均需從頭做起。

在經濟方面,許多工廠停工,本來就不發達的鐵路交通約有1/2處於癱瘓狀態,農業自然災害嚴重。到1949年底,雖然人民政府已先後沒收了佔全國固定資產80%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2858家,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農村已在東北、華北有1.2億人口的老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是,工農業生產水平都很低。年人均收入不但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無法相比,而且遠遠低於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只有466億元人民幣(1955年新幣值),主要產品的年產量普遍低於歷史最高水平。在歷史上,鋼、糧食和棉花的最高年產量,分別是92萬餘噸、2774億斤和1698萬擔,而1949年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糧食產量只有2162億斤,棉花產量只有889萬擔,分別相當於歷史最高年產量的17.1%、77.9%、52.3%。工業水平相當落後,沒有像樣的加工工業,更沒有機械製造業,工業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0%左右;佔全國農村總人口2/3的地區有的尚未解放,解放了的土地改革尚未開始;物資奇缺,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國家財政赤字龐大,財政經濟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困難。

在政治方面,人民解放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省的全部或大部,陝西、湖南、湖北各一部,約佔全國1/3的地區,仍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控制之下,尚有白崇禧、胡宗南兩股主力等殘存的140餘萬國民黨軍部隊,在上述地區和沿海島嶼負隅頑抗,在新解放區,匪患相當嚴重,國民黨軍隊潰逃時留下的殘餘力量以及職業特務和反革命分子,同土匪和各種反動勢力相勾結,進行各種破壞活動。新解放區的基層政權尚未健全,已經建立的也還未鞏固。還有數百萬的工人和知識分子失業等等。政治上還存在著許多動蕩不安的因素。

此外,帝國主義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採取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外交上孤立,政治上顛覆等種種手段,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毛澤東當時曾指出,我們面前還有困難,而且困難是很多的。

面對這種嚴峻的經濟、政治形勢,中國人民非常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治理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教育事業,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同時飽嘗了長期戰爭災難的中國人民,深知和平來之不易,非常珍惜和熱愛和平。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代表中國人民的意志,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49年底,毛澤東訪問蘇聯,在12月16日同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會談時,毛澤東一開始就說: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衛和平。中國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喘息時間,用這段時間來恢複戰前的經濟水平和穩定全國的局勢。解決中國最重要的問題,取決於和平前景。

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的任務是:「在全中國境內實行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它將人民民主專政。它將指揮人民解放軍將革命戰爭進行到底,消滅殘餘敵軍,解放全國領土,完成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它將領導全國人民克保衛人民的利益,鎮壓一切反革命分子的陰謀活動。它將加強人民的陸、海、空軍,鞏固國防,保衛領土主權完整,反對任何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它將聯合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和各新民主國家,以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者挑撥戰爭的陰謀,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央人民政府一成立,就按《共同綱領》的規定,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各項工作。

從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主要是領導中國人民繼續完成解放戰爭的任務,統一全中國,和在新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至1950年5月底,8個月時間,計殲滅國民黨正規軍88萬餘人,全國除大陸的西藏和沿海台灣等少數島嶼外,其他地區已全部解放。新解放區各級政權也已基本建立。此外,新解放區剿匪和全國鎮壓反革命工作,也取得重要成績;實現了全國範圍的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爭取了財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基本遏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對合理調整工商業,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也做了一些工作;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及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與蘇聯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等。這些為集中精力恢複國家建設奠定了基礎,但還沒有獲得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的條件。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於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和《關於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劉少奇、陳雲、周恩來、聶榮臻分別作了土地改革、財經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的報告。

會議著重討論了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問題。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三年左右的時間,爭取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為有計畫進行經濟建設創造條件。會議認為,「要獲得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

為此,會議確定要做好土地改革、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有計畫地複員一部分軍隊、改革舊有文化教育事業、肅清反革命、整黨等八項工作。

毛澤東在講話中特彆強調:「在偉大勝利的形勢下,我們面前還有很複雜的鬥爭,還有許多困難。」「我們的敵人是夠大夠多的。」「我們不要四面出擊……我們決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這就是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策略方針。

為貫徹這次會議精神,6月14日至23日,又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重點討論了土地改革問題。決定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對新解放區有步驟地進行土地改革,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華北、西北、華東、中南共300多個縣,1億多農業人口的地區,完成土地改革,其餘尚未進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大部分於1951年冬完成,一部分1952年冬完成,還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土地改革,留待以後再說。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實施。為實現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其他各項工作,也陸續蓬勃展開。

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和適應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形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職能和任務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按《共同綱領》的規定,人民解放軍的職能是,保衛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保衛中國人民的革命成果和一切合法權益。其任務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將解放戰爭進行到底,解放中國全部領土,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建設強大國防軍,加強現代化的陸軍,並建設空軍和海軍,以鞏固國防;在不妨礙軍事任務的條件下,有計畫地參加農業和工業生產,幫助國家的建設工作。

為實現《共同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