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重建的瀋陽模式 內耗

11月5日夜間,瀋陽市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第二天一早,天氣大晴。持續三天的封城和夜間戒嚴結束了。這一天《東北日報》的頭版刊載了新華社瀋陽電,對這座煥然一新的城市進行了盡情地描述和熱烈讚揚,「晨光中迎來裝滿煤、糧的列車,汽笛聲響震長空。中央大街有成批青年唱歌而過。牆上紅綠標語與白雪相映。」

人們看起來已經開始步入日常生活之中了。他們太需要一個沒有戰爭陰影的城市了。採購日用品的人群漸漸擠滿了太原街小市場。據說,11月6日這一天到東北書店買書的市民將近千人。

全城的電燈和電話在11月3日下午已經修復了,幾天後自來水的問題也解決了。郵電11月5日在全東北開通,11月6日電車再一次運行在了這個全國電車線網最密集的城市中。

「瀋陽復活了。」一名外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驚奇地表示。令他意外的是這一時間是如此之短。連共產黨自己的幹部也沒能完全預料,以至於當初軍管會成立時4000名幹部中只有不到10名是稅收幹部,後來接管人員們才意識到他們大大低估了瀋陽商業的恢複能力和活躍程度。由於擔心臨時啟用國民黨稅務人員會導致貪污,瀋陽不得不在最初的相當長時間,稅收一直中斷。「大約損失100億以上,每天最低4億到5億。」陳雲後來總結時說,「這是因小失大。」

還有一些事先無法估計的事情。接收工作本來就頭緒眾多,各個機關又紛紛派人定房子找辦公地點,這使得軍管會門前交通擁堵。更麻煩的是,由於東北解放區沿襲偽滿辦法,車輛一律靠左行駛,但瀋陽已由國民黨政府改為靠右行駛,雙方車輛一上街交通就亂套。

這本來並不是大事,但爭執方固執己見,言辭激烈。癥結是接收幹部的心態,有少數人認為,他們來自哈爾濱和「北滿」根據地,是解放區的老人,沒有理由向別人的規矩低頭。而如果尊重這些幹部的意願,瀋陽的城市布局和交通指揮系統就要動大手術:道路系統要重新規劃;接管瀋陽後留用的數千名交通警察需要重新培訓上崗,他們十多年來習慣於按右側通行指揮交通;汽車的設計也要改動,當時新式汽車駕駛盤已經多數在汽車左側,適宜於右側通行。

最終陳雲拍板了。在11月10日的軍管會會議上陳雲簡要地說明了理由,從該日起瀋陽車輛一律按右側通行,希望大家堅決執行,至於說服解釋工作,各自分頭進行。

這件事讓陳雲意識到,必要時需要自己出面熨平在所難免的內部利益之爭。新政權既要通過權力行使來改造舊世界,也要為城市和風氣樹立新的道德示範。他這樣要求自己。當陳雲的警衛員建議他把那輛陳舊的老式汽車更換時,他嚴厲地批評了這個年輕人。這名警衛員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瀋陽軍需倉庫里還有很多新車,我就向首長建議換一輛。首長對我說,『我們現在的這部車,比哈爾濱時的那部好得多嘛。另外有好多首長呢,高崗,李富春,張聞天,王稼祥,林楓……我來這裡,先用好的,影響好嗎?』」

「當那些不好的思想在我們的接收幹部里露出苗頭時,」陳雲說,最好的辦法,是儘早發現並杜絕它。這在接收城市的初期顯得尤為重要。陳雲留意到那場「靠左行靠右行」之爭的導火線,是紛紛派人到軍管會找房子的機關單位時,他就嚴肅地跟周圍的幹部們打了招呼:東北野戰軍司政後機關和衛戍瀋陽的主力縱隊,在新的戰役開始前,要在瀋陽好好休整,因此,「北滿」機關在野戰軍離開瀋陽之前,各個單位和機關都不要動房子的心思,千萬不要派人來打前站,找房子。

事實上,在瀋陽軍管會成立之初,對「進城之後單位必爭房子」的問題就有所顧慮,因此特別規定房產分配權屬東北局,任何機關無權占房子。但在實際接收工廠和房子的過程中,小的紛爭不斷。從哈爾濱和其他解放城市有接連幾批宣傳、青年部門的工作人員抵達瀋陽,他們進城後大半忙於接收房屋和安家,軍管會在找房子與爭奪接收對象上,與後來人員發生了很多應付上的困難,這種內耗抵消了力量。李銳在回憶中說,「陳雲同志後來又一次打招呼,的確是擔心,房子一分則亂,勢必忙於內爭而疏於對外接收了。」

平均主義仍是瀋陽接管時期共產黨幹部內部分配的主要形式。軍管會在1949年規定,對於後方來瀋陽的幹部實行供給制,這實際上是老解放區供給辦法的繼續。供給制只解決幹部本人的吃、穿、用。大機關自辦供給食堂,一般幹部吃大灶、縣團級以上的科處長吃中灶、局長以上幹部吃小灶。穿衣按幹部規定年限發放,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除了牙膏、肥皂外,還有黃煙,後來改成一般幹部配給「光明」煙,縣、團級配給「大生產」煙。1950年,當瀋陽完全轉入恢複建設期後,薪金製取代了供給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