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看到小地方的大收益 投資好比跑馬圈地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這句話可謂溫州人的寫照。

溫州地處東海之濱,除了東臨大海,其餘三面均被山所包圍。自古以來這裡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溫州人被迫走出去四處經商,四處闖蕩。改革開放之後,形式雖然有所好轉,但溫州人「走出去」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通常認為青壯年如果死守在家是一種沒出息的表現。

這種「走出去」戰略,通常是沒有明確目標的,大上海闖過,北京去過,西藏也敢闖,總之哪裡有錢賺,哪裡就是故鄉。但自從2000年以來溫州人這種四處發財的策略似乎有所改變,他們的走向似乎有了明確的目標——跑馬圈地,將溫州資本灑向全國的東西南北中。

首先說中國的東南地區,如上海、杭州等地,這裡的投資環境比較符合溫商習慣。

解放初,溫州人響應支寧的需要,前往寧夏,首次在這裡做起低端生意,如彈棉花、修鞋子,等等。雖然很辛苦,但溫州人不怕苦,小生意也被他們做得有滋有味。慢慢的,溫州人的生意也越來越好,規模越來越大,產品也多達紐扣、電器、商標、小玩具等,越來越多的溫州開始湧進寧夏。到改革開放的時候,在寧夏的溫州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所涉及的領域也更廣,包括商城、步行街商鋪、電線電纜等在內的大宗投資,在溫商中比比皆是。溫州資本在寧夏,累計已經超出60多億,為寧夏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就在寧夏投形勢一片大好之下,溫州人卻突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寧夏撤資,轉向東南沿海地區。

寧夏溫州商會會長丁望介紹到,從2000年到2006年,約有七八十位溫州老闆陸陸續續離開了寧夏,不僅帶走了產業、資本,連家也搬走了。他們基本上都搬到東南地區,如上海、廣東、江蘇無錫等東南地區。

溫商為什麼轉投東南地區?最根本原因是這些地方投資環境很好。例如江蘇無錫,當地政府聲明,只要誰在無錫的投資超過500萬,政府就會發放一個證件,上面印有無錫市長和公安局長的聯繫方式,一旦投資商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就可以撥打市長電話或局長電話,第一時間使得麻煩得到解決。這些優惠政策,在寧夏打拚多年的溫州商人,是從來沒有從寧夏享受過的。

且不論溫州商人在上海、廣東等大城市得到了什麼實惠,單說無錫。這是一個地級市,雖然算不上非常繁華,但至少還稱得上「東部經濟重鎮」。這裡交通便利,風景秀麗,歷史文化悠久,僅這些就足以令人神往了。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其商業發達是眾所周知的。當地政府對本地經濟的發展也很重視,各項政策都圍繞經濟的發展而展開,他們為有巨資的溫州商人提供優惠政策也是必然的。

但同樣的優惠政策,寧夏卻沒想過提供,一線城市也不見得會為溫州人準備者。例如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所看重的是外資投資,更看重外企的先進經驗和先進管理模式,即使有優惠政策,也會優先開放給外商及港澳台等地的商人。

更何況,一線大城市比較活躍的產業,實業相對比較少,IT、融資或者跨國公司的辦事機構,等等,這些都是溫州人所不擅長。他們更喜歡踏踏實實地將資本投入到某個具體的領域,如建立一個什麼廠,生產某種電器,等等,這些項目投資在一線大城市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方面,有點不切合實際。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成功的一半,溫商選擇將資本移到東南,是比較符合他們獲取「最大收益」這個精神的。

如果說投資東南是基於投資環境的需要,那麼選擇投資中部,就是為自己找了一塊實現理想的跳板。

中部地區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多,消費水平低。將溫州資本投放到廣大的中部地區,意味著不用花太多的錢,就能做起一項實業,輕輕鬆鬆就為溫州商人賺來豐厚回報。

例如,2008年1月,溫州商會會長林智在河南省商務廳主辦的溫州商會經濟高峰論壇上說到,常年在鄭州投資的溫州商人多達7萬,大家主要經營鞋業、皮革、服裝、電器、印刷、小商品等實業,市場佔有量及銷售量高達60%以上。

為什麼中部城市如此受青睞?

一位姓王的溫州商人說到:「中部地區人多,勞動力市場比較大,消費市場也很廣闊,交通又比較便利。這對我們來說,可以算得上『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了,我們只要拿著自己的錢包來投資就行,其他什麼都不用管,因為我們所需要的什麼東西就有。你比如說我在鄭州投資一個小商品批發和零售項目,不需要什麼高級的技術,很容易就請到工人給我加工。然後就是找銷路,河南人這麼多,各縣級都有經銷商,只要我跟他們搞好關係,就不愁沒有經銷渠道。如果我投資份額再大一些的話,還可以試試做品牌。這個也不難,花幾十萬找個本地明星代言一下,市場就更容易做了,很容易獨佔市場。」

王先生是做中國結生意的,他在鄭州投資了幾萬,兩年後資金就翻了幾番了,他拿著這筆錢又投資了一份利潤更大的項目——電腦,賺錢速度更快。5年後,王先生拿著賺來的幾百萬到海南炒房去了。

王先生的賺錢方式,很容易讓人想到溫州資本的增長速度。2010年,溫州市政府統計的結果是,溫州資本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長,是我國民間資本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投資中部,雖然看起來沒有投資一線城市掙錢多,但中部人力資源、消費市場及四通發達的交通決定了獲得利潤卻並不比大城市低。對於資本不太豐厚的溫州商人來說,在中部拼搏幾年,完全可以積累起一筆可觀的資本。當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溫商就更無所畏懼,可以拿著自己大筆錢財滿世界找投資項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部特殊的環境能將溫商從毫無威懾力的小老虎養成威風凜凜的大老虎,是幫助他們實現巨額投資的跳板。

最後是西部探險,它讓幫助溫商摘取更大的果實。

縱觀近幾年的溫州投資市場,「西進」是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從新疆買棉到開採石油,從油礦到水電站,從水電站再到其他能源,溫州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也正是因為進軍西部,他們不但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空白市場,賺取了更多的利潤,也獲得了更大的聲譽。

以炒油團為例。溫州人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零零星星地進入新疆的石油業,在世界油品價格持續走高的形勢下,很多溫商都嘗到甜頭。更多的溫州商人在前輩親朋友好友的召喚下,紛紛攜巨資躋身新疆石油業。

如溫州女老闆王榮森,她靠批發服裝積累了一些錢。後來,陝西地質學院一位老師對她說:「服裝生意風險很大,競爭又比較厲害,你可以去西部試試開採石油。現在國家搞西部大開發,鼓勵人們到貧困的西部地區投資,你可以去試試。」當聽說到這是國家的精神時,王榮森便決定冒險一次。她首先在延安承包了三十口油井,與當地政府簽訂了聯合開採的合同。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她又在溫州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大意是說尋找合作夥伴共同負責大西北幾十個油井的勘測,回報率極高。她的廣告立即引起了一些溫州大老闆的注意。

雖然王榮森的投資最終以失敗告終,與她起合作採油的幾位溫州商人同樣血本無歸。但這件事卻讓精明的溫商嗅到商機,此後幾年,很多打著「溫州人」和「承包」為關鍵詞的文章榮登各大媒體,溫州人這種大規模投資的精神也讓人耳目一些。從此,各種炒團、各種承包紛紛與溫州資本紛紛掛鉤,一時間溫商聲名大起,溫商的各種炒團也越來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如今,分布在雲、貴、川、桂、青、新、藏、寧、內蒙、重慶等西部省市的溫商已高達幾十萬,他們在這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的遼闊土地上,響應著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創辦了幾十萬家企業。可以說,在經濟領域,西部已經不僅僅是西部人的西部,還是溫州人的西部。他們在這塊沒有競爭的土地上辛苦地打拚,相信假以時日,一定能獲得累累碩果。

其實,無論是飛向東南,還是投資中部,亦或是西部探險,不論成功還是失敗,溫州人都傳達給我們這樣一個理念:投資是沒有地區好壞之分的,只有利潤高低之分。他們不像國際大財團一樣投資某一大領域,只是按照溫州人固有的投資理念選擇符合自己的投資項目,慢慢做大,以至於溫州資本無處不在,最終在全國成功造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