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創投,不進股市 溫州資本的這一站是創投

對溫州資本來說,2007年之後,投資似乎進入了一個寒冬:股市持續低迷,樓市政策緊縮,煤炭投資資本深陷山西,西北油井投資不利,2010年西南的大旱又直接影響水電站的收益……雖然偶爾也有好的消息,如黃金投資、有色金屬投資有所獲利,樓市總體來說仍舊在賺錢,但不可否認,屬於溫州資本的「黃金七年(2001——2007年)」已經過去。擺在眼前的一個急切問題是:如此龐大的溫州資本,下一站投資將在何方?溫州人近幾年都在忙碌些什麼?

根據廣州溫州商會、浙江工商聯合會等機構的統計結果,大部分溫商又回歸老本行,做起實業,其餘的溫商,總體來說主要在商業地產、餐飲和酒店、金融運作和股權投資等四個領域。就金融方面來說,溫州人主要在忙著做創投。

早在2009年之前,溫州資本就已經出現明顯的創投趨勢。截止到2010年9月,溫州資本已經大約有1500億進入創投行業。

以2009年來說,每天我都要接待好幾個前來尋求融資的創投基金,溫州各種各樣的PE培訓班更是層出不窮。很多溫州老闆乾脆將自己的廠房賣掉,將資金從原有的領域裡撤出來,全部投進某一個PE,指望著資金能1年翻幾番。不止那些有錢的大老闆搞創投,就連一般的小散戶,手頭只要有個幾萬十幾萬的,也紛紛聯合起來成立創投基金。

正如溫州人在某一段時間紛紛湧進樓市一樣,溫州資本也開始紛紛湧進創投領域。因此,人們用這樣一句話形容溫州人對創投領域的熱情:不在創投公司里,就在創投學習班裡。由此可見溫州老闆在這一領域的投資積極性和熱情。

其實早在2008年,精明的溫州人已經嗅到創投的高利潤特點。春節過後,很多溫州老闆就開始轉讓自己的廠房,報紙上鋪天蓋地的轉租信息,那些常年從事服裝、鞋業、輕工、電子等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老闆,心思已經不在自己這些打拚了多年的事業上,轉向了創投領域。

那麼,他們是怎樣發現創投這塊肥肉的呢?

且不說股市和樓市的低迷,當今社會經濟的特點,讓那些習慣了傳統實業的老闆也有些吃不消。

一位張姓溫州老闆說:「好多人說現在溫州老闆浮躁了,受不了實業的辛苦了,所以拿著錢在全國炒來炒去,搞得大家不安生。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溫州人從來都不怕吃苦,只要有好的投資項目,我們仍然可以像民工那樣辛苦地工作。問題的關鍵是,現在做實業利潤太薄了:廠房越來越貴,工人的工資也越來越高,製造業所需要的有色金屬及其他原材料也在漲價,再加上人民幣的升職帶來的出口難的問題,還有激烈的國內國際競爭,這些讓我們傳統的實業,如鞋、服裝、電器等,利潤大大降低,遠不如九幾年那麼紅火了。如果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製造業的話,辛辛苦苦一年還掙不了幾個錢。大家還不如選擇一個更好的投資項目呢!」

張老闆的意思,實際可用一個詞來表達:思變求生。嚴峻的投資形式逼迫溫州資本不得不尋找更好的出路。創投,就是在這種形式下被逼出來的。

第一個做創投的溫州老闆,是上海溫州商會副會長的林阿信,他同時也是上海洋山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上海首華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匯賢龍居企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阿信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董事長。

長期的商戰經驗,讓他掌握了豐富的實業運營、資本運作經驗,對一些國際投行和國外VC的成功做法很欣賞。基於這些經驗,2006年,他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創投高峰論壇,首次向溫州同鄉們講了「創投」的概念。

當時在座的多數溫州老闆雖然對這個行業還不太了解,但已經對這項新興的投資表示極大的興趣,有部分溫商甚至當時就拍板表示願意參與。

這件事之後,林阿信與30名溫州老闆合作,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創投公司VC,從此它成為溫州模式的創投,引領著溫州資本向創投領域進軍。截止到2011年2月,整個浙江創投管理資產規模已近60億元,國家在兩會期間還將創投模式當作振興中國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此時,溫商已經在這個領域打拚了4年了!

創投,既英文Venture Capital Iment,翻譯過來,全稱是「創業投資」。通俗地講,這個領域,是有錢的大老闆對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新創公司(或者其他行業)提供融資,算是一個投資人。

但與單純的投資家有所不同的是,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所掌握的信息、所擁有的人脈、所懂得的管理經驗,為所投資的企業提供融資活動,資本雄厚的投資人,可以為好幾個企業投資。

這個行業的著名人物,韓裔日本人孫正義,就先後為香港億通國際商務有限公司、盛大網路、阿里巴巴、雅虎、新浪、網易、8848、噹噹網上書店、UT斯達康、攜程旅遊網、263集團、人人網都企業做過投資,因而被譽為「互聯網上的旗手」。

他投資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當時沒有一分錢的利潤,當他將3.6億美元投進去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他瘋了。可幾個月後,人們紛紛佩服其遠見卓識,這家互聯網公司股票上市後股價高舉高打,孫正義只賣了手中小部分股票,就獲得了4.5億美元。

談起行業前輩孫正義,上海溫州商會常務理事熊伙榮一語道破創投的真諦:「和實業經營不同,創投實際上是建立在別人企業基礎上的經營模式,這種投資方式更有選擇性。做實業,一旦行業選擇不好,就有全軍覆沒的風險,但是創投不一樣,孫正義投資的項目很多,不一定每家都成功,但是他投資的阿里巴巴成功了,帶給他的利潤足以彌補數家失敗投資的虧損。」

正是看準了創投這個領域的高利潤,熊伙榮乾脆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自己的公司,他本人則忙著學習經濟學、管理學等,為自己的創投事業充電,為將來更順利地進軍這個領域做準備。

這裡舉孫正義、熊伙榮兩個人的例子,就是為了讓大家看明白創投的魅力所在。其實即使沒有這兩個名人的事例宣傳,稍微一想,其中的「貓膩」就很明白了:一方面溫州民間幾千億的資本時刻在尋找著出路,另一方面,國內外很多行業、企業都需要資金來運轉,「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投資人與被投資的企業一拍即合,怎麼會沒有廣闊的市場?

更何況,目前創投所涉及到領域,基本上是賺錢速度比較快的行業。如快速成長的高科技企業、市場前景廣闊的傳統行業、具有新的商業模式的零售業或某些特殊的消費品行業,等等。有時也投資其他行業。這些行業有一個共性:一般都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或服務,並能獲得長期而且有保障的贏利。

創投甚至可以通過投資虧損企業來賺錢。

北京諾思蘭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之前一直是中關村科技園眾多小型創業公司中的生物科技公司。這個公司被投資之前,本身並沒有穩定的銷售收入,業績也處於虧損狀態,如2009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1.68萬元,每股收益-0.12元/股。但到了2011年,隨著創投理念不斷被國內人所知,這個虧損的企業竟然成了投資家們掙搶的「香饃饃」,有的投資老闆甚至願意出資8000萬元投資這個企業,這讓諾思蘭德副總經理聶李都始料未及。

創投領域這樣的投資案例還有很多,雖然這些企業暫時經營可能不景氣,但只要能引入資金,引入較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就能鹹魚翻身,扭虧為盈。這樣好的投資項目,善於挖掘豐厚利潤的溫州有錢老闆們,怎麼可能不喜歡呢?

總之,我認為,溫州民間資本在經歷了近幾年的投資受挫之後,創投以其獨特的優勢吸引溫州資本進入這一行業會成為大勢所趨。儘管大多數溫州老闆都喜歡投資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業,不願意將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交給被投資的企業來打理,但在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之前,溫州人是不會讓錢默默無聞地躺在銀行里,資本只有通過運轉不斷升值才是它所存在的意義。創投,為溫州的民間資本提供了一條出路,創投就是溫州人投資的一個新方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