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八集 寄生計畫 第八章 殘局

浩浩蕩蕩的軍隊開進了梵塞,一支支兵團通過了凱旋門,但是看到這一幕的人,眼神之中沒有一絲熱情,有的只是冰冷的目光。

持續時間並不久的亞法內戰,就這樣平息了,但是這場短暫的戰爭,給亞法帶來的創傷,卻遠比戰敗給貝魯帝國要大得多。

雖然在一夜之間,帝國的大廈轟然倒下,在那原址之上建立起了一座被稱為共和國的建築,但無論是地基還是房梁,都是原來那座大廈的。

正如那個政壇不倒翁老佛格西羅議員所說的那樣,當反對黨贏得了勝利,這個因為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黨派,就立刻解體了,他們反目成仇的速度,比任何人想像中更加迅速。

原來的反對黨,只是在唯一的一件事情上保持了一致,那就是將朗貝爾三世送上了絞架,同時被送上絞架的還有許多人,其中有一些人在行刑之前連聲大喊自己冤枉,更有人破口大罵,不但罵將他們送上絞架的反對黨,同樣也罵以前的盟友,是那些盟友出賣了他們。

朗貝爾被絞死之後,亞法彷彿一下子回到了亞法大革命之後那段激烈動蕩的時期。在議會裡每天各個黨派都爭吵不休。

讓梵塞乃至整個法亞的民眾感到失望的是,議會各個黨派爭論得最為激烈的,並非是此刻已糜爛的財政狀況,而是由誰上台執政。

此刻站在台上的那幾個最大黨派的魁首,都希望自己能夠執政並且組閣。

亞法人對此原本沒有什麼反感,任何人上台都沒有關係,所有的人都只要求,執政組閣的人能夠儘快讓亞法的財政變得好轉起來。

但是他們失望了,幾個黨派魁首對於如何治理財政都語焉不詳,沒有一個人拿出明確的綱領,除了一條是完全一致的之外,其它的條款都顯得極為空泛,那唯一一致的辦法,就是向外國借款。

一個星期之後,世界經濟導報的一篇報導,引起了亞法民眾的軒然大波,這篇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報導,揭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其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就是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設法從貝魯當局的手裡竊取了價值三十億的國庫債券,但是這筆債券並沒有從國庫的帳目上抵銷掉,而是被用來作為推翻朗貝爾三世的秘密活動經費。

不過這仍舊只是一個借口,所謂的秘密活動經費,最終被一個叫二線俱樂部的組織給侵吞了。

這篇報導不但揭露了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的私下交易,同時也揭開了二線俱樂部的存在。

除此之外,還對那近三十億國庫債券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報導,從最初貝魯人的陰謀,一直說到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為了侵吞這筆款子,而對潛入三大行省、不惜冒生命危險的「英雄」們下黑手。

這篇報導寫到這裡已不是新聞,而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說了,那裡面的內容,讓人聞之心碎、聽之落淚。

這篇報導最後說到那剩餘不到十億的債券,最終在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的貪婪追殺之下失蹤,當它們再一次出現的時候,已是在阿門斯特登證券期貨交易所之中,也正是這不到十億國庫債券,使得亞法的經濟一下子受挫。

而接下來梵塞的企業主、富豪們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對克朗落井下石,成為了令亞法經濟崩潰的真正原因。

當這篇佔據了整整六個版面的報導,被發出去之後,整個亞法沸騰了,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報導之中的文字,但是希望了解真相的亞法人,聚攏到梵塞宮門前要求徹查這件事情,並且將調查結果對民眾進行公布。

面對波濤洶湧的民意,臨時內閣恐慌了,他們只能夠以徹查安可雷恩監獄慘案,來作為搪塞,畢竟安可雷恩監獄慘案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案子。

不過很快這些人就感到焦頭爛額了,雖然同樣都是驚天大案,但是安可雷恩監獄慘案和國庫債券案,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後者已影響到了所有亞法人擁有的財富。

更何況,安可雷恩監獄慘案還可以說,是對敵人冷酷無情,表現出的是政治殘酷的一面,但是國庫債券案,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明顯是在過河拆橋,再加上事關貝魯帝國,那些執行這次行動的特工,在亞法人的眼裡,肯定是民族英雄一類的人物,而謀害民族英雄在亞法可不是第一次。

而安可雷恩監獄慘案和國庫債券案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讓保皇黨和朗貝爾三世陷入泥潭,難以自拔,而後者則讓他們渾身發臭。

各個黨派連忙放棄各自的恩怨糾葛,坐到一起商議解決的辦法。

查,當然是不可能的,不但不能夠查,而且還要讓人沒有辦法查。

首先就是軍事情報處和陸軍部,所有與此相關的人員,必須全部隔離起來,其次就是所有的檔案必須徹底銷毀,不過這樣做實在太過危險,最好的辦法就是連同其它的檔案一起銷毀,然後把責任推到被絞死的那個皇帝身上。

當各個黨派形成共識之後,行動起來確實非常迅速,僅僅一天的時間,無數檔案就這樣付之一炬,而相關的人也被秘密地集中在一起。

但是當天晚上,梵塞城裡又響起了一聲轟鳴,市中心的一幢樓被徹底炸毀,那些相關人員全都住在這幢樓里,所有的人證就這樣消失了。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樁慘案。

不過和安可雷恩監獄慘案不同,得知消息的民眾對慘案中的死者沒有絲毫的同情,並且將憤怒投向了臨時執政當局。

當天,幾乎所有報紙的頭條全都是「驚天黑幕,殺人滅口」。

第二天晚上,更多的市民走上街頭,湧向各個廣場,整個梵塞徹底混亂了。

而此刻最感到痛苦不堪的,就是繼任的警察局長,這起慘案讓他同時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

臨時執政當局上層的幾位大人物,聽到爆炸的消息,都變得有些歇斯底里,天還沒有亮就把他叫了去,大罵了一通,並且勒令他迅速追查,限期破案,幾個小時之後,滿大街的號外上,就出現了他的大名……

此刻,已焦頭爛額的臨時執政們全都聚攏在一起商量對策。

他們很清楚,指望那個警察局長是不可能的事情,解決的方案還是得用老辦法,那就是扔幾個替罪羔羊出去。

那場爆炸雖然炸死了陸軍部和軍事情報處有關的人員,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相關之人全都死了,不過這一次的替罪羔羊不能夠是活的,這樣審判的那一關就無法通過,只好全都製造成畏罪自殺,或者意外他殺的樣子。

讓那些黨派魁首真正感到麻煩的,就是二線俱樂部那幾個被點名的首腦人物,這些人到底殺?還是不殺?

殺?得罪的恐怕就是所有的二線俱樂部成員,二線俱樂部的手裡掌握著無數足以致命的秘密,一旦魚死網破,後果難以預料。

不殺?這幾個人已被盯死了,萬一他們之中有哪個鬆了口,情況會變成什麼樣,誰都說不清楚。

一個星期之後,一連串的報導出現在了各家報紙上面。

這些報導,有的以旁觀者的身分,質疑國庫債券案的真實性,有的以知情人身分宣稱,整件事情裡面有陰謀,是執行使命的特工私吞了那近十億克朗的債券,又過了三天,一個叫「鋤奸組」的神秘組織,宣稱已徹查了國庫債券案。

這個報導出現在亞法時報上,報導首先說,他們是由一群「愛國者」組成,各個神通廣大。

他們首先查了各部的檔案,發現所有的檔案都被銷毀了,據查是進攻梵塞的那天,朗貝爾下令將檔案銷毀一空,因為沒有檔案,他們是如何辛苦地進行調查,又如何找到當事人。

他們從直接的參與者那裡得知,當時軍事情報處、陸軍部以及其它各個部位,確實有過一個交易,將偷竊來的國庫債券,用於推翻朗貝爾政府,執行行動的組織,將能夠得到其中的百分之十,也就是不到三億,但是他們最終截流了近十億的國庫債券。

報導的最後,更是宣布他們已代替法律,對那些國家蛀蟲施行了懲罰,將十幾個負有責任的相關人員,送去了黃泉。

就在這篇報導刊登的第二天,梵塞日報上突然刊登了另外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相當有趣,那上面沒有對亞法時報前一天的報導,作任何評論。只是刊登了幾個世紀以前,謀害聖女貞德的兇手之一,梅根地區的大主教貝塔拉底撰寫的一篇詆毀聖女貞德的文章。

在作者精心的編排之下,兩篇文章顯示出驚人的相似。

而恰恰就是在這一天,臨時內閣宣布了所有檔案全部失蹤,以及涉嫌案件的人員被殺的消息。

民眾感到自己被愚弄了,平民的憤怒終於被點燃,無數人再一次走上街頭,不過這一次他們搬來了一筐筐的臭雞蛋和西紅柿。

在梵塞宮圓形會議廳,正坐著幾個大人物,他們是臨時內閣總理梯也爾、陸軍統帥麥克馬、議會議長尚博爾和儒安親王。

朗貝爾活著的時候,這四個人連手組建了反對黨。

因為知道自己是朗貝爾眼裡的刺,所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