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大師身影 弗瑞德里克·丹奈

——作家、編輯、學者

ellry/文

美國偵探小說家兼評論家安東尼·布徹曾經這樣評價埃勒里·奎因:「埃勒里·奎因就是美國偵探小說。」當然,延續將近50年的奎因小說是美國偵探小說尤其是美國黃金時代偵探小說少有的能與英國相抗衡的作品。但是另一方面,埃勒里·奎因作為作家、編輯、學者,對於同時代甚至此後偵探小說創作以及出版的巨大影響也是構成這句評價的重要原因。不過,奎因作為編輯、學者的化身,主要指的是這二人組合中的弗瑞德里克·丹奈。

弗瑞德里克·丹奈,1905年10月20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不過在1906年當丹奈還不滿一歲的時候他的全家就搬到了紐約鄉下的埃爾邁拉,和表兄曼弗雷德·B.李分隔兩地。文學大師馬克·吐溫也曾在埃爾邁拉生活過,在那裡丹奈度過了湯姆·索亞式的兒童時光。這對錶兄弟非常要好,每年放假李總會去看丹奈。1917年,丹奈全家又回到了布魯克林,從此表兄弟形影不離,親密無間。這年冬天,丹奈因病卧床,他的阿姨就在床頭給他讀柯南·道爾的《冒險史》。第二天早晨,他就偷跑出房子,騙取了一張圖書館借書證,盡他所能拿走了圖書館架子上所有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這是丹奈第一次接觸偵探小說,就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丹奈早年的理想是成為一個詩人。但是由於禁酒令的頒布,父親失業了,他不得不在高中中途退學。1921年,16歲的丹奈便打工以補貼家用。他從事過書店售貨員等各色職業,直到7年後家境逐漸轉好。終於,他拿到了高中文憑還去藝術學校學了繪畫。1928年他成為一家廣告代理商的編輯兼藝術主管。

1928年一場麥克克魯雜誌和斯托克斯出版社舉辦的偵探小說徵文比賽促成兩個都喜歡偵探小說的年輕人謀劃撰寫偵探小說,因此催生了埃勒里·奎因的首部作品《羅馬帽子之謎》。儘管並未真正獲獎,出版社仍然出版該書並且首戰告捷。1931年二人最終放棄工作專心寫作,開始了長達40年的合作生涯。

丹奈論及小說創作時說道:「成功沒有捷徑和坦途。寫作遊戲讓人費心煩神。要想成功需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天賦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並且二者缺一不可。」作為奎因組合之一的丹奈在合作過程中負責撰寫小說大綱,他的創作理念可以說左右了整個奎因作品的理念。

「偵探小說的本質就是讓不可能變成可能。」(丹奈:《偵探小說的本質》)在早期的國名和悲劇系列中,這一思想表現最為突出。《羅馬帽子之謎》中令人費解的帽子消失,《中國橘子之謎》中不可思議的倒置犯罪,《美國槍之謎》中奇妙消失的兇器,等等,一樁樁匪夷所思的案件在埃勒里精湛的推理之下由不可能變得可能。難能可貴的是小說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將偵探和讀者處於同等地位進行解謎競賽。因此,奎因小說中的一切元素都是解謎(本格)偵探小說的精髓所在。也無怪乎台灣推理評論家唐諾發出這樣的感嘆:「集古典推理小說大全的埃勒里·奎因小說,就是推理史上最像博物館的東西,它有原創的詭計,但更多是總結了前代推理大師的最聰明創造加以巧妙變形而來———這種不倚靠單一個人智力,而等於是歷代大師集體創造的成果,讓奎因小說數量龐大,而且每部小說都像俄羅斯娃娃一般,一個詭計套著一個詭計,讓人眼花繚亂,因此才會有人感慨,看了奎因,等於是總結一次推理小說的百年傳統一般。」

在中後期作品中,丹奈的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一大特徵就是「偵探的存在」對於故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就是所謂的「後期奎因問題」。本來在古典解謎偵探小說中的「偵探」,從上俯瞰、以像神一樣的視角把事件解決。但在奎因中期以後的作品中,應是偵探的奎因本身與事件扯上關聯。這並非單純的「被捲入事件中」那種程度,而是兇手從最初便以「偵探奎因的存在」為大前提設下詭計,若偵探不存在詭計便無法成立,就是把偵探的存在提高一個層次、扯進成為登場人物的其中一人。由於墜進兇手的圈套而向錯誤方向進行推理的奎因感到苦惱,於是決心再不對事件插手了。《九尾怪貓》、《十日驚奇》等作品都是此類代表作。

不僅如此,後期奎因作品更由單純的推理遊戲轉向帶有嚴肅文學成分。丹奈認為偵探小說完全可以成為嚴肅文學,於是在作品中涉及當時的文化、政治思想,注重深層心理的挖掘,小說的主題也變得嚴肅起來,同時作品也不放棄早期小說中的公平競爭的解謎原則。簡而言之,政治、社會和哲學主題在後期奎因小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丹奈曾經向李表述他在《十日驚奇》中的理念:「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部小說)是對偵探小說和虛構偵探的反思;更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這是對埃勒里作為虛構人物兼偵探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徹底的、帶有破壞性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結尾處埃勒里仍然是正確的。但是在反思的過程中———並且作為它的一種結果———埃勒里應該是一個人。我的看法是,整個反思埃勒里的不可靠和『才華』的唯一合理結論就是他放棄了推理。因此,這是他的最後一案。」

辦一份高質量的偵探雜誌是李和丹奈早期的野心之一。1933年,兩人主持了偵探雜誌《神秘聯盟》。不幸的是,1934年1月發行才四期的《神秘聯盟》便宣告結束。辛苦的勞作卻得來很少的回報,這也是後來李不願再操持雜誌的原因之一。不過丹奈卻未曾放棄辦雜誌的夢想。1941年他終於說服出版商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EQMM)。丹奈一開始就提出了雜誌的明確目標:為了「將偵探小說作家的眼界提升到真正的文學水平」,為了「鼓勵同行中好的作品並為之提供展示場所」,為了「發掘立志在此領域有所建樹的新作家」。

每年EQMM大約發表150篇偵探小說,其中三分之二是新的故事,其餘是再版的小說。但是每接受一篇小說,大約有上百甚至上千的小說被退回。對此,丹奈曾經在EQMM的編輯手記中這樣寫道:「我們不可能期望讓所有投稿的作者滿意,不論年輕的或者年老的,有名的或者無名的,我們會收到許多初出茅廬者的來信表示對我們編輯方針的失望,儘管較之其他同類雜誌我們發表的『處女作』更多些,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的需要很少,而我們的標準很寬泛;我們只要最好的而不考慮其他。難道《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的讀者還需要其他么?」丹奈同時對退稿也表示惋惜,他說:「當退回一篇手稿的時候,編輯傷心之感勝於作者———特別是當編輯也身為作家之時。」

丹奈辦EQMM的理念是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他重視挖掘那些幾乎要被人遺忘的短篇偵探小說經典。解謎偵探小說無疑是奎因最關注的類型,但是他也能不帶偏見的推崇犯罪小說,更重要的是他不遺餘力的用他敏銳的眼光發覺各類型偵探小說的新人作家。丹奈回憶起發掘短篇偵探小說奇才史丹利·艾林的過程這樣說道:在1946年底的某一天,他剛從一個結束的宴會回到家,時間已經很晚了,但他仍然打電話給EQMM的執行主編,要編輯部將最近比較突出的投稿送來給他過目。編輯們提到他們收到一篇不知來歷、無法描述、無法歸類的奇特小說。這篇稿子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投稿來的,很適合參加開始熱烈徵稿的EQMM第三屆偵探小說獎,但編輯們無法判斷這是一篇不可思議的開創性傑作,還是一篇根本不符合競賽規則的稿子。丹奈收到稿子之後,仔細閱讀了那篇名叫《本店招牌菜》的小說,果然通篇懸疑詭譎,心理轉折與最終結局更是不可想像,他大為震驚,當下立刻斷定這是「歷史上最佳作品之一」,如果他還不能確定它是「最好的作品」的話。正是丹奈的這一明智之舉開創了後世的「驚奇小說」之路。

丹奈不認為偵探小說和嚴肅文學之間存在鴻溝。他邀請嚴肅文學的名家創作偵探犯罪小說,包括了超過40位諾貝爾獎和普利策獎得主,諸如盧迪亞·吉卜林、威廉·福克納、厄內斯特·海明威、諾曼·梅勒、艾麗斯·沃克等人,不可不謂其手筆之大。有評論家甚至稱丹奈「將(偵探小說)看起來好像歷史上每個作家都至少寫一篇(犯罪)小說」。此舉不僅提升了EQMM的地位,更加大了偵探小說的影響。另一個使EQMM攀上雜誌高峰的是奎因獎徵文的舉辦,這項徵文從1945年起至1957年為止,一共辦了十三屆。EQMM還主辦了世界短篇偵探小說徵文,將影響擴大到全世界。

丹奈的編輯水準得到絕大部分投稿作者的稱讚和尊敬。偵探小說作家比爾·普隆斯津回憶說:「他的編輯工作好似修補匠———常常更改小說的標題、替換文中的單詞和短語,甚至重寫句子———而我對未經商量的修改不全持贊同意見。但是我也從沒有反對過弗瑞德在我手稿上的文字改動;我甚至沒有為此爭辯過。他的修改總是小心翼翼從作家角度考慮,並且使思想或者情節更加清晰,人物更加豐滿,對話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