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造物之神

雖然前一日夜半才攀上大金字塔的頂端,但是第二天,在熾熱的陽光下走近它時,我不但絲毫沒有勝利感,反覺得自己猶若一隻站在廟堂門口微渺的螞蟻,以一時血肉之身,面對那永遠壯麗偉大的殿堂。我有個感覺,這座大金字塔將永遠坐落在這塊土地。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DiodorusSiculus)在公元前1世紀時便說過,金字塔"不知道是何方神祗,賦予它形體,將它置放於這沙地上,它將屹立不動,直至永遠"。而他所謂的"何方神祗",如果不是埃及人世世代代所認為的胡夫王的話,到底會是誰呢?

12小時內,我第二次提起腳步,再度攀爬大金字塔。在日光下,聳立於眼前的岩塊穿透地質學的時間,完全無視人類時間的洗禮,顯得莊嚴而恐怖。還好,這次只需要爬上6層石塊的高度,而且還是現代的樓梯,便來到了"瑪門穴",也就是今天一般進出大金字塔的主要入口。

公元9世紀瑪門來此探險並沒有發現大金字塔真正的入口,其實就在從瑪門穴再往上10層石塊左右,離地表55英尺,約從南北主軸往東24英尺的地方。這個以巨大的石灰岩石塊,用山形牆的砌法保護住的入口下方,便是一條26度31分23秒的下坡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條通道長和高分別只有3英尺5英才和3英尺11英寸,但是寬度卻有12英尺,而且地板的厚度足足有33英寸,上方的天花石板的厚度更達8英尺6英寸。

這類奇妙的建築構造,在大金字塔中隨處可見,構造之複雜令人難以相信,而用途更令人難以理解。我們無法得知,如此大塊的石磚,是如何安裝上去的,更不知道以當時的工程技術,埃及人是如何能夠做到將石塊與石塊,以最精密的角度結合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下坡道的26度角是一種刻意的設定,塔內幾乎所有的下坡通道都是這種設計)。更沒有人知道,以這麼細膩的方式施工,目的到底何在。

不滅的明燈

從瑪門穴入口進入金字塔,感覺極不自然,就好像嘗試從山脈旁邊,橫向進入一座山一樣,缺乏一種深思熟慮的幾何美感和意圖性的目的感。而且更糟糕的是,從瑪門穴進入,走進那黑暗而醜陋的水平通道時,只見四周滿目瘡痍,都是當年瑪門容許他的阿拉伯工人,用火燒、用醋潑、用鎚子敲、用鋸子鋸,極盡破壞能事,把這條路開出來的痕迹。

開墓工人粗暴的行為當然是野蠻而不可原諒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初設計金字塔,難道不是在引誘智慧高超、好奇心旺盛的後代人,為解開不解之謎而前來探險的嗎?我們可以這麼想:如果你是一個法老,希望死後身體能夠永世保存,不受損傷的話,你會選擇(一)對自己和以後世世代代大肆宣傳,讓他們知道你被埋葬的地方,還是(二)選擇一個秘密、無人知道的地點,絕不告訴別人,而別人也沒有辦法找到?

答案很明顯,當然是後者。大多數古代埃及的法老王也都選擇了後者(例如,在孤立的上埃及路瑟王谷(ValleyoftheKingsinLuxor))。

那麼,如果大金字塔真的是王墓的話,為什麼要造得如此恢弘榮顯?何以要造成這麼一個面積13英畝、高500英尺的大塔?或者,我們可以試問,如果目的只是在保護、隱藏胡夫的遺體的話,何以要把金字塔設計成如此引人注目與遐思,而且不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環境下,都未曾停止地蠱惑著盜墓者、探險家不顧一切地設法闖入呢?

建築大金字塔的建築家、石工、測量師、技師才氣橫溢,不可能不注意到此最基本的人類心理。金字塔集合了工作者強烈的企圖心,卓越的技術與美感,深沉的觀察力,與對象徵符號及形式的理解。因此,他們即使在那久遠的過去,必定也萬分理解自己建造出來的是一座亘古不滅的明燈,永遠佇立在尼羅河西岸的高地,眺望世人。

簡單地說,當年建築金字塔的人一定是經過神秘的規劃,才建造成此等永世炫耀人心的偉大建築物。他們必定料想到後世會有人侵入它,會有人精密地測量它,而人類會因它的存在,永遠銘記著被埋藏在古代最深層的秘密。

瘋狂的頭腦體操

瑪門挖掘的通道,與金字塔原本存在的26度下坡道交會點上,有一扇不鏽鋼門堵死,將道路一分為二:往北為一條上坡道,可以到達山形牆屋頂構造的原始入口;往南,則為一條350英尺左右的下坡道,直通地基,也就是地面左右的高度。如果從這裡繼續往下,經過另外一條通道,便可到達金字塔正下方600英尺一個寬廣的地下空間。這條筆直的通道施工異常精密,從上到下的誤差,兩旁只有1/4英寸,而屋頂則在1/10英寸以下。

通過不鏽鋼門,我繼續留在瑪門的隧道上,吸進幾口古代的空氣,並讓眼睛習慣昏暗的人工光線後,開始屈腰爬向這段阿拉伯工人鑿出的窄陡走道。當阿拉伯工人最初進入金字塔時,上行道的最下方,被一塊厚重的花崗岩石塊堵住,無法通過,不得已之下,才鑿出此條通路。從通路的上方,可以看到兩個花崗岩的路障,位置和以前一樣,只是其中一個在挖掘時被稍微移動,而不在原位了。古埃及學家推測,這兩個路障一定是從上面往下拴在通道的入口,也就是說,由大甬道從下向上移動了129英尺,一路把路障搬運到通道口的(見《往古埃及旅行之鑰》,114頁。TheTravellersKeytoAEgypt,Harap-bus,London,1989.)。但是建築師和工程師們從比較現實的眼光來觀察,認為埃及學者的推測是不合理的,因為路障和牆壁之間幾乎沒有間隙,要移動幾英寸都很困難,更不要說要移動上百英尺了。

果真如此的話,花崗岩路障必須在金字塔建設的同時就先設妥。但是,在建設的初期,怎麼會需要將道路封閉起來呢(尤其當時為擴大房間、裝飾內部,正需要通道的時候)?而且如果路障的目的,是為了要圍堵入侵者的話,將它放在道路的最下方,豈不既容易又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從最下方把北面入口向上坡道堵住,這樣,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必設路障,也沒有人進得來了。

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從有歷史以來,這塊花崗岩的路障不但從來沒有成功地抵擋住入侵者,反而像藍鬍子故事中的鐵門一般,只會激發入侵者的好奇心,例如瑪門就沒有因為路障而退卻,反而激勵他在旁邊鑿個隧道,繞道過去,因為他確信,嚴密保護的後面必定珍藏著無價之寶。

而建造金字塔的人,在設計的時候是否也將這一點計算在內了?我們雖然無法肯定,但也不必立刻否定這個可能性。反正,托瑪門(和萬年不變的人性)的福,我才得以進入沒有路寨擋住的原始上坡道的上部。這條光滑的通道,只有3英尺5英寸寬,3英尺11英寸高(和下坡道尺寸完全一樣),傾斜度則為26度2分30秒(下坡道的斜度為26度31分23秒)。

為什麼金字塔的建造者對26度特別具有好感?塔內所有道路傾斜度都是26度,正好是金字塔側面傾斜度52度的一半,是故意,還是巧合(精確而言,為51度50分35秒。見《往古埃及旅行之鑰》,112頁。)?

讀者或許還沒有忘記26度的特別意義。它掌握了大金字塔設計時,決定塔特定的高度公式的關鍵,以對應地表動力學。大金字塔原本的高度(481.3949英尺)和底座的周長(3023.16英尺),與地球的半徑及周長的比率相同,都是2π(2×3.14),為達成這個比例,建造者必須將金字塔斜面的角度設計成52度(角度太大或小,都無法使塔的高度和周長,有2π的關係)。

在本書第23章中,我們曾看到在墨西哥泰奧提華坎古城,有一座被稱作"太陽金字塔"的古迹,建造者顯然也意識到π的存在,並將它使用在建築物中。太陽金字塔的高度(233.5英尺)和底座周長(2932.76英尺)的關係為4π。

古埃及最偉大的金字塔與古墨西哥最偉大的金字塔,同時動用到π的比率,這問題值得矚目。兩座金字塔建築時,離希臘人"發現"π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而且,各種證據顯示,建造者想要通過使用π,傳達某種——而且是相同的——訊息。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感受到與古代智慧接觸的感動。我倒不特別指埃及或墨西哥智慧,而是所有超越時代,如明燈一般吸引著我們的智慧。有的人被先人的財富吸引,有的則被古代人貌似不經意地使用π的智慧所吸引,而努力搜尋是否還暗藏了其他數學玄機。

我一面思考著此問題,一面將身體縮成身高的一半,感覺背部摩擦到天花板的石灰石,努力地沿著26度的坡道向上行,讓這條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來的道路,把我們帶入600萬噸石塊的中心。頭連續碰到天花板好幾次後,我開始懷疑,能夠天才地設計金字塔的人,為什麼沒有想到將通道高度多設計個二三英尺?如果他們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