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和諧創新長遠計——溫州人商業戰場生存之道 商道68 模仿別人,在模仿中超越

商道精髓:溫商懂得在效仿中超越的道理,時刻保持著積極創新的精神。但溫商的模仿並不只是為模仿而模仿,而是在模仿中超越,在模仿中時刻尋找著突破——細心觀察別人的經驗,同時挑剔別人的缺點,有意識地進行改進。

溫州的皮鞋是仿義大利的,服裝是仿法國的,打火機是仿日本的……從模仿到創新是許多溫商發家的秘訣。

先效仿後超越,這是許多公司的做法。借用一句當代俗語,這叫做「摸著石頭過河」。毋庸諱言,不少溫商的發財經就是從「模擬」念起的,而今這叫做「拷貝」、「克隆」。溫商的生意是從青菜小蔥小雞小鴨之中「孵」出來的,因此,沒有模式,沒有傳統。像紐扣、皮鞋、服裝和打火機,最初都是模仿來的。紐扣只要從外地或國外買來的衣服上拆下幾顆,仔細研究一番就能夠生產。溫州有很多的同胞散居在世界各地,只要他們回到家鄉,穿著和用品就成了有心生意人的目標。什麼漂亮的衣服,別緻的紐扣,時髦的打火機,一到了溫商手中,用一夜的時間就可將它解剖完畢。當這個同胞將要出國時,他會看見跟自己使用的東西一樣逼真、一樣精美的仿製品已經擺在了櫥窗上,這往往使人們驚嘆不已。

當然,溫商的主導產品大多為做工簡單的、易解剖的、具有一定手工技能的東西,而像電腦、手錶以及化妝品等具有較大難度的產品,就不在模仿之列了。

20世紀90年代,溫州眼鏡企業發展到一百多家,並以式樣新穎、質優價廉吸引了眾多外商。有數據顯示:1997年溫州眼鏡業產值突破10億元,1999年上升為15億元,佔全球銷量的1/3,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遠洋眼鏡公司老闆葉子健就是通過仿造而成為「眼鏡大王」的。1982年,葉子健高中畢業後,在溫州蜜餞廠金工車間當一名普通的工人,當時有許多走私的「金絲」眼鏡流入溫州市場。葉子健覺得這種眼鏡受人歡迎,樣式新穎,定有市場,於是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副金絲眼鏡,然後將鏡架拆卸,憑著自己對金工的了解,分頭到其他配件廠加工,再自己裝配,終於生產出第一批「金絲」鏡架。葉子健從此走上了「眼鏡大王」的人生之路。

在鞋機的生產上,溫商也是善於模仿的。

溫州大隆機器有限公司大膽引進並採用義大利鞋機生產廠商的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他們把這稱為「與巨人同行」。

1994年他們與台灣鞋機生產商益鴻公司合作,為其生產配件,兩年後大隆將自己研製生產的鞋機推向市場。只有不斷進取才能有更大發展,其後大隆又瞄準了義大利技術。他們選擇了義大利的沙巴和BC作為合作夥伴,由意方提供具有國際水平的鞋機圖紙,而大隆負責鞋機的生產和銷售,很快便躋身於世界一流的鞋機生產廠商行列。

溫州人善於琢磨,自近望遠。在這方面,溫州人劉世明是個有名的例子。

誰也不會想到,從勞教所里出來不久,對做衣服一竅不通的劉世明能靠賣皮夾克發大財。剛從勞教所出來時,看到滿街花花綠綠都是冒牌時裝,親戚朋友中許多人靠此富裕起來時,劉世明也怦然心動了。但他是個典型的門外漢。

那時開始有人穿皮夾克了,一般人都還買不起,而且銷量有限,貨物搶手。這一幕情景,讓當時到北京求發展的劉世明看在眼裡。他為此琢磨,干起了皮夾克製作——只要原料不缺,它的生產工藝其實很簡單,投放市場後銷量大而且利潤好。劉世明不久便名聲大噪京城各商廈,成為靠皮夾克取勝的商海弄潮人。更為重要的是,他由模仿起步,很快便找到了路子,在設計上下工夫,不久便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不要覺得害羞,「偷藝」成功是一種本事,尤其是在一個新的區域、行業,要善於應用既有的有價值的產品、商品模式。

1990年,剛到日本留學的陳平被滿大街的「宅急送」古怪車型吸引住了。他打聽得知,這是被日本人稱為「飛腿」的快運公司運輸車。後來,陳平請「宅急送」送了一次貨,這使他對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畢業返國時,他決定仿照日本的「宅急送」,把快速送貨服務帶到中國內地來。

1994年1月份,陳平的「宅急送」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當時只有1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7名員工,3輛車,他們的服務口號是:「只要一個電話,一切不用牽掛!」但「宅急送」開張前兩天,沒有接到一筆生意。第三天,陳平坐不住了,把司機和車趕上馬路「掃街」(沿街打生意)。當天他們接到的第一筆生意說起來讓人哭笑不得:一個過路人把他們的貨車當成了中巴車,要乘車到亞運村去。這筆不合法的小生意,陳平賺了一元錢。

但陳平沒有灰心,而是堅持了下來。接下來的日子,陳平的「宅急送」為了生存,什麼活都接過,代人取衣服、修冰箱、送烤鴨、接小孩、換煤氣……

或許由於「宅急送」的經營理念打動了市民,漸漸地,「宅急送」的業務量增多了。

「宅急送」開始向全國拓展。從1998年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起到現在,「宅急送」在全國開設了40多家分公司和營業網點。

陳平說:「可口可樂雖然只是一個賣汽水的,但也可以賣到世界500強的前幾名,超過那些造飛機、造汽車的公司。我只幫人送貨,也一樣能做大。」

如今,「宅急送」的總資產已達1.5億元。

其實,模仿是一種最為淳樸的創意。

世人皆知溫州人善於模仿,但他們並不是生搬硬套。他們的睿智之處就在於善於變通,就是創新。溫州企業家成功的故事中自然少不了創新,他們創新的共性是創新中滲透著精巧、實用與節約。

如果您走進中國最大的彩色塑料編織袋生產廠家——溫州順發塑料廠的車間,你將會驚嘆於眼前的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此言絕非誇張。這家企業擁有固定資產2200萬元,而且還有三條特大型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編織袋生產線。它的產品已經獲得了中國進出口商品質量體系認證中心頒發的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國內幾大飼料生產集團例如希望集團、正大集團均是它的客戶。

這個企業發展壯大的秘訣完全得益於一個極其樸素的創意。老闆蔡福集和許多的溫商一樣,也是購銷員出身。建廠初期,他生產的也只是那種普通白色塑料編織袋,市場競爭的激烈使得一條編織袋只能賺3分錢。這時,蔡老闆受其他購銷員的啟發萌生了生產彩色塑料編織袋的念頭,因為當時該產品的一個主要用途是作飼料的包裝物。飼料的品種繁雜,豬牛羊雞鴨鵝所食用的飼料均源於不同的配方。那時區別不同飼料的唯一方法是飼料包裝物上的洋字碼及漢字,如此標誌讓不太識字的農民很傷腦筋。而且由於標誌的不明顯,不同的飼料不能堆放在一起,也佔用了較多庫房的面積。蔡老闆琢磨了好久,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色彩做標誌(當然並沒有廢棄文字),紅色的裝豬飼料,綠色的裝雞飼料,黃色的裝鴨飼料……不就方便識別、方便堆碼了嗎?而且不識字的農民能識色,用色彩做標誌能提高識別的效率。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創意,使得生產出的彩色編織袋一經面世,便受到了農民的熱情歡迎,企業也得以迅速拓展了市場,促進了發展,其產值由1996年的1000多萬元發展到1999年的6800萬元,設備也由普通的鐵輪機換成了全自動的13條生產線。為了解決顏色純正和耐久的問題,蔡老闆還聘請了浙江大學的教授,採用先進的納米技術。如今蔡老闆的彩色編織袋已具有相當的市場勢力,獨家生產各種規格、各種顏色的塑料編織袋,產品暢銷國內,並出口亞歐國家,利潤由每條3分錢提高到每條7角。每當談起他的彩色編織袋,性格內向、不苟言笑的蔡老闆馬上眉開眼笑,活潑健談了起來。

溫商懂得這樣一個道理:該模仿時需全力去模仿,吃透學透,但該放手時則要毫不吝惜。每當模仿別人的產品時,溫商總是費盡心思,大膽去模仿;而該變革時,即使正是發展的好機會,他們也會在所不惜。他們時刻盯著市場變化,絕不抱一勞永逸之想,不會一條小路走到黑,而懂得在適宜的陣地打槍——在模仿別人、深作研究的同時,還要注意外面世界的變化,喝著碗里的米粥,還應瞅著鍋里的乾飯。

溫商懂得在效仿中超越的道理,時刻保持著積極創新的精神。但溫商的模仿並不只是為模仿而模仿,而是在模仿中超越,在模仿中時刻尋找著突破——細心觀察別人的經驗,同時挑剔別人的缺點,有意識地進行改進。他們懂得,有時即使最微小的變革,也會在市場上產生巨大的效益。總之,從模仿到創新,這就是溫商致富的一大秘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