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和諧創新長遠計——溫州人商業戰場生存之道 商道65 變則通,通則贏

商道精髓: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變」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溫商常說:「不知道靈活多變,還算什麼溫州商人!」在流星四落的商場中,溫商卻能風來馭風、雲來駕雲,通權達變,以變制變,從而成為商場中的常勝將軍。

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如果從根上說,溫商因熟知窮思變、變則通的道理,故而從不陷於一山二水三分田的窘境。正是靈活善變的素質,讓溫商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找到了「走出彈丸小地」、「走出山野蠻荒」的蹊徑;也正是通權達變的另闢蹊徑,讓昔日的「井底之蛙」擁有了成為翱翔四海的雄鷹的機會。

有資料顯示,溫州盛產數學家,誕生過姜立夫、蘇步青、李銳夫、谷超豪等數學巨子——或許是基因的關係,溫商常有出其不意的逆向思維。前有為求生路、另闢蹊徑的古人,後有為請財富、迂迴作戰的來者。當代溫商得益於古人的基因,又發其精髓,終得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商場中大演不守成規的靈活變通招數。

幾年前,溫商王強接過了一家已倒閉的街道辦制膠廠。該廠三十來人,倒閉時欠下5萬元外債,拖欠工人9個月的工資。

剛剛接手爛攤子的時候,他用集資的辦法招收了兩百多名工人,買了油氈紙把漏屋蒙起來,暫時解決了廠房問題,又從工人家裡借來縫紉機,解決了設備問題。

正當他對制膠廠實施「起死回生術」時,獲得一個準確的市場信息:制膠業市場產品過剩,皮革塑料製品行業的許多廠家都紛紛下馬。王強得到這個情報後,腦子裡立即就出現了一個「變」字,果斷地決定「變」。「變」也要因地制宜,經過數次的調查和考慮後,權衡利弊,他決定從本地區興旺發達的畜牧業打開突破口,以皮革製品殺出一條財路。他就地取材,用皮革製作自行車坐墊、手提包、背包、兒童書包、旅行包等產品,很快佔領了市場。債務還清了,工人工資補發了,小本生意獲大利,一些正在掙扎著的小廠都紛紛來參觀。

憑著溫商特有的市場敏感性,王強預感到這些人即將成為競爭對手,於是立即又想到了「變」。他們廠轉產牛皮鞋、皮箱、山羊革夾克衫等。很多工人都來責問廠長:「這麼暢銷的產品為什麼要停止生產呢?」不久這個問題便讓實際情況做了回答:許多來取經的工廠,見他們的原產品本小利大銷售快,回去後爭相大批生產,結果市場很快就出現了滯銷現象。

皮件廠辦得比較順利,新產品很暢銷,可是王強想問題就是比常人深一層,他預想到皮革製品有時會出現滯銷現象,僅靠一種產品風險大,如果採取「一業為主,多業並舉」,那麼一種業務不景氣時,另外業務就可以馬上擴大,彌補損失。於是決定再上一種新產品。

為了選擇新產品,他四處奔走了解市場行情。一張「首屆A市騾馬物資交流大會」的海報吸引了他。本地牛皮資源豐富,皮質又居全國之首,加工牛皮的念頭產生了。從市場他又了解到,「黃牛藍濕皮」在外貿市場上是緊俏商品,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很快就生產出了色澤鮮艷的黃牛藍濕皮。當年,這一新產品就被一外商看中,當即與他們廠簽訂了年供貨五萬張的合同書,由於他們廠的產品質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黃牛藍濕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各國。

人隨時代的步伐走,而企業應跟著市場信息變。在這方面,王廠長應對自如,用新產品不斷充實市場。一次,一位北方的農村姑娘來到皮件廠,她要買一隻結婚用的皮箱。廠里的業務員把她領到了制箱車間,那裡有準備發到各個城市去的航空模壓箱、旅遊箱、輕便手提書箱、帶輪子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個都沒看中。這一小小的舉動立即引起王廠長的興趣,他開始思索和研究,將如何才能適應農村市場的需求、如何打開農村市場提上日程。農村是個廣大的市場,而自己的廠卻沒去佔領它,應該把產品面向農村。

他立即組織力量設計製造出了色彩鮮艷、龍飛鳳舞、圖案明朗的帶著鄉土氣息的皮箱。這種龍鳳皮箱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很多農村經銷店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訂貨。

開發一個新產品,就能佔領一個新市場。他們的產品佔領了農村市場,產值和利潤很快大幅度上升。王強獲得了巨大成功,事業如日中天,氣勢逼人。3年後,原來蓋著油氈紙的茅屋變成了7層5開間樓房和寬敞的車間,三十來人的小廠變成了三千五百多人的中型廠。

在溫商看來,一個善於經商的人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因為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諸如政策、貨源、銷售、價格、天氣,等等,都是經常會變化的。市場上的動態,隨時都會影響經營者的生意,打亂你原先的計畫。因此,經營者就必須隨機應變,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採取應急措施,減少損失,挽回敗局。廣東東莞市有兩個鄉同做香蕉生意,甲鄉的香蕉是運到東北的,乙鄉的香蕉是運到河南的。甲鄉在中途發現天氣炎熱,香蕉會變質,就中途卸貨降低銷售。而乙鄉的香蕉到達河南後,貨方還死抱著價錢不放。結果,賣的不多,爛的不少,損失慘重!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則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而溫州商人的特點就是頭腦活,能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而且絕不在一棵樹上弔死,見到什麼市場前景好,認準了立即調轉槍口投資。一個溫州商人在他的投資生涯中可以涉足數個不同的領域。而且,對於溫州商人而言,沒有不敢投資的行業,只要能帶來利益,沒有不敢去投資的地方。

並非所有的溫州商人都知曉達爾文及其「適能力,敬業就是生命力」。

溫商善於隨機應變,拿得起放得下。如果「自者生存」的理論,不過,他們卻以自己的實踐向人們顯示出了溫州商人在商海中超強的適應己的攤子或已經營熟手的項目不賺錢,不管他為此傾注了多少心血,自己對其多有感情,他們也會放棄它。

19世紀中葉,發現金礦的消息從美國加州傳來。17歲的年輕人亞默爾也成為龐大的淘金隊伍中的一員,他歷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州。

淘金夢的確很美,做這種夢的人比比皆是,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人紛至沓來,一時間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變得越來越難淘。

不但金子難淘,生活也越來越艱苦。當地氣候乾燥、水源奇缺,許多不幸的淘金者喪身此處。小亞默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大多數人一樣,不但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饑渴折磨得半死。

亞默爾很快就意識到,在這裡,水和黃金一樣貴重。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聽到人說:「誰給我一碗涼水,我就給他一塊金幣!」可是很多人都被金燦燦的黃金迷住了,沒有人想到去找水。

亞默爾想到了,他很快就下了決心,不再淘金了,弄水來賣給這些淘金的人,賺淘金者的錢。

賣水其實很簡單,挖一條水溝,把河裡的水引到水池裡,然後用細沙過濾,就可以得到清涼可口的水了。他把這些水分裝在瓶里,運到工地上去賣給那些口乾舌燥的人。那些人一看到水,一下子就擁了過來,紛紛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辛苦錢來買亞默爾的水解渴。看到亞默爾的舉動,很多淘金者都感到很可笑:這傻小子,千里迢迢跑到這裡來,不去挖金子,而干這種玩意兒,沒出息!

亞默爾依然我行我素,天天堅持不懈,一直在工地上賣水。

經過一段時間,很多淘金者的熱情減退了,本錢用完了,血本無歸,兩手空空地離開了加利福尼亞。亞默爾的主顧越來越少,「點水成金」已經成為明日黃花,他也應該走人了。這時,他已經凈賺了6000美元,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一個小富翁了。

道理很簡單,淘金是為了掙錢,賣水也是為了掙錢,而賣水掙的錢是現實的,淘金掙的錢是虛幻的,為什麼一定要淘金而不賣水呢?現在,賣水已經不能賺錢了,為什麼不走人呢?很因為多人是不明白這種變通的道理。

而在溫商的經商生涯中,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地做出選擇與放棄,既是他們性格中的果斷,也是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判斷力的體現,更是他們特有的通權達變的經商之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