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善化腐朽為神奇——溫州人的精明判斷能力 商道60 審時度勢,敢於放棄

商道精髓:知難而進,是勇氣,是魄力,是見識。相形之下,審時度勢,敢於放棄有時也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在現在這個商業社會之中,無論你經營哪個行業,都會遇到眾多的競爭對手在與自己爭搶市場,能夠憑實力一路打拚、高唱凱歌當然最好,如果與對手相比,自己在資金、技術、知名度、人際關係等方面都處於劣勢,那該怎麼辦呢?硬拼,可能是雞蛋碰石頭,自取其辱而已。聰明的溫州商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擇一走了之,惹不起總躲得起吧,這才是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不是懦弱,這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市場已經飽和,而且又沒有發展前景的時候,就得考慮放棄你現在賺錢的行業,趁早另起爐灶,否則只有等死。比如手機普及之後,誰還在做尋呼台的生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這話雖然殘酷,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沒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就應該「見好就收」。

溫州商人黎峰,出身貧寒,十幾歲的時候,就到鎮上當勤雜工。後來學到了養觀賞魚的技術。就是緣於此,1992年,黎峰來到了索馬利亞,當時作為中國的專家配合索馬利亞政府興建農場,索馬利亞是非洲的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貧困小國,生活物資相當匱乏。黎峰認定即使落後的地方也有商業價值,於是在非洲開始了自己的艱難創業。但事情並不那麼順利,黎峰的鞋廠,因為工人技術等方面的原因,質量無法保證,最後倒閉了。

這時,有些失意的黎峰迴國了,偶然間了解到國內有一種小黑麥的優良品種,產量和價值都比普通小麥要高10倍以上,但是南非卻沒有這種小麥。於是黎峰帶著麥種立馬返回南非,很快獲得了極大的收益。但是野心勃勃的黎峰又積極在農牧、果蔬以及食品等方面拓展自己的業務。

雖然黎峰賺到了大錢,但是卻受到許多當地人的羨慕和猜忌,加之南非動蕩的格局,使得黎峰做出了回國經營的打算。在2000年的時候,黎峰已將大部分資金和產業轉移到了國內。為了創業,黎峰從溫州輾轉到非洲;為了更好地保存實力,尋得更好的發展,又從非洲返回到溫州,這往往返返、進進退退之間,顯示出黎峰作為一個溫州商人睿智的進退之道。

世事無常,變化莫測,時代的興衰交替,以及商品、技術的不斷革新,都顯示出社會是動態的,生意人必須不斷地向前,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世界上許多頂級的富豪都是敢於選擇、捨得放棄的人。

挪威的船王阿特勒·耶伯生出生在卑爾根的一個殷實家庭,其父克列斯蒂·耶伯生是當地的一個小船主,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富裕。他開始在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後就學於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曾到奧斯陸、漢堡和紐約做過商業經紀人。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耶伯生從小就接受實業思想的熏陶。因此,早在青年時期他就表現出做生意的才能。1967年8月,他父親在旅遊途中因出車禍而喪生,31歲的耶伯生繼承了父親的產業,開始管理一家船業公司。從此他走上了經商的道路。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耶伯生公司已從原來只有7條船的小公司,變成了擁有120多萬噸的90條船的大型船隊,並且在世界各地的油田、工廠和其他項目中擁有大量投資。他到底有多少財產,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我唯一能說清的是,接受保險的財產大約是57億克朗。」他的船運公司曾獲得「挪威1977年最佳企業」稱號,這在挪威航運界是獨一無二的。

耶伯生父親在世時曾嘗試經營油船,在他接管一年後就果斷決定賣掉油船,放棄運油行業。他的理由是:當時的船運公司沒有實力,命運操縱在石油大亨們的手中,如果把本錢的大部分壓在兩三條大油船上實在沒有把握。耶伯生退出運油業後,迅速將資金投在散裝貨物的運輸業上,並與工業部門簽訂了長期的運輸合同。

事實證明,耶伯生的分析判斷是極其正確的。油船脫手後,雖然他沒有領受1973年石油運輸短暫興旺的好處,但是當石油運輸的投資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連遭厄運打擊時,他卻穩如泰山,絲毫無損。

他以長期合同為基礎,逐漸增置了6千噸至6萬噸的散裝船,為大企業運輸鋼鐵產品和其他散裝原料,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耶伯生主張,發展挪威的航運業,必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市場,如果把眼光僅僅停留在國內的航運業,將會自我消亡。他的信念是:必須堅決走出去,放棄過去的,哪裡有可利用的資本和待運的貨物,就到哪裡去。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最關鍵之處。

值得一提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投資創富上的見地幾乎和耶伯生如出一轍。李嘉誠投資地產,能攻能守,對攻守時機判斷準確,已為業內公認。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產陷入低潮之前,怎樣評估形勢,做出暫退的部署。

1982~1984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對香港造成嚴重的衝擊,工業衰退,股市暴跌,地產也一落千丈。結果,令投資地產者蒙受巨額的損失。與此相反,李嘉誠的長江公司則採取穩健政策,暫時放棄,結果安然度過這次經濟危機。這得靠李嘉誠對形勢的判斷,獨具慧眼,預見到地產業面臨世界經濟衰退和長期利息高漲的壓力,1982年將會大幅向下調整,並據此做出暫退的部署。

在1998年長江集團周年晚宴上,李嘉誠道出了他的一句座右銘:「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這是他多年以來「見好就收」策略的最佳註解,也是李嘉誠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即「拿得起,放得下」。李嘉誠正是善於把握「見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場上多年立於不敗之地。

放棄是企業家勇氣和膽識的考驗。在溫州商人看來,有時在經商中選擇放棄,需要承受來自內心和外界方方面面的壓力。可以說,任何一次決策中的取捨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膽識,需要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只有當一個商人把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作為目標時,他才會頂住壓力,卧薪嘗膽、歷盡艱辛,走向更大的輝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