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善化腐朽為神奇——溫州人的精明判斷能力 商道56 在廢物中淘出金子

商道精髓:溫商天生有一種賺錢的本領,往往在一般人看來不值錢的東西,或者無用的「廢物」,總能發現其潛在的價值,加以合理地利用,為此創造巨大的財富。

溫商最初到歐洲闖蕩時,撿起別人扔掉的破布頭或碎皮子,做成精緻的小錢包出售,為此掙了不少錢。

溫商天生有一種賺錢的本領,往往在一般人看來不值錢的東西,或者無用的「廢物」,總能發現其潛在的價值,加以合理地利用,為此創造巨大的財富。變廢為寶不需要投入很多資金,也不需要高技術,往往只需要你有變廢為寶的眼光。在溫商看來,一旦你發現了廢物的潛在價值,並加以利用,你所從事的就是一個冷門,市場競爭也就沒有那麼激烈了,你就能穩操勝券地賺錢。

從溫州走出的打工仔鍾文龍的生意可以說是白手起家。通過對市場的一種特別的敏感性,他在上海街頭抓到的不僅是商機,而且「撿」到了一樁實實在在的生意。初到上海時,鍾文龍口袋裡已經沒有了一分錢,萬般無奈之下,他到某家工廠打工。工人工作很辛苦,又掙不到什麼錢,以至於鍾文龍合同期滿後連回鄉的路費也沒有掙到。有天中午,鍾文龍在書店裡看了半天書到飢腸轆轆,便走出書店去買包子充饑。正在此時,他看到一輛三輪車載著一車舊書從書店後院里出來,經詢問得知這車書是書店倉庫里清理出來的廢品。在鍾文龍看來,這哪裡是廢品,不過是一些舊書罷了。愛書如命的鐘文龍不忍心看到好端端的書只賣廢紙價,於是叫住收廢品的老漢,用僅有的錢把這些書全部買下來。

從一車舊書,鍾文龍「嗅」到了商機,他以此為開端做起買賣舊貨品的生意。起初只是試探,不知道這種生意是否能在上海做下去。結果他扛著一箱舊書到農貿市場擺攤賣了一天,居然獲得了15元錢的純利。這件事讓鍾文龍受到了極大的啟發,他賣完了這車舊書,又到處收購舊書刊,收收賣賣,賺得的錢比打工強上數十倍。生意越做越大,鍾文龍開始僱人、租房,專門從事舊貨買賣,舊書刊、舊電器、舊傢具,只要有利的舊貨翻新生意,他都要試上一番。上海人生活水平高,收入也高,因而他們總喜歡跟著時尚走,不斷地更換家中的電器、傢具以及其他裝飾品。這種習慣讓鍾文龍找到了舊貨貿易的市場潛力,於是他把自己專營舊貨的店面生意升格為公司,在市內各個角落都設置了專營店。就這樣,鍾文龍以上海為基地,生意不斷拓展到周圍的省份,安徽、山東、湖南等省都有他的業務,這使他成了聞名遐邇的「舊貨大王」。

鍾文龍這種變廢為寶的智慧,需要我們有善於發現、挖掘事物本質的眼光,這種眼光,是我們生活經驗積澱的結果。變廢為寶還需要我們多學習,多了解信息,它是在整合一切信息的基礎上生出的一種創意。如果沒有信息為基礎,你的思路就不會寬闊,狹隘的思想會禁錮創意的產生。同時,變廢為寶還需要你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思維模式,特別是要有反向思維能力,如果你按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你就不會發現廢物中隱藏的巨大財富。

在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提高了農民對生產投入的興趣。在一段時間裡,一般農戶對鐮刀、鋤頭等最基本生產工具的需求大增,導致生產這類農具的原料——毛鐵和鋼板供不應求,在一些地方甚至完全脫銷。與此同時,在國營大廠的圍牆裡,堆著大量邊角料和廢鐵板,如何處置這些「廢物」成了廠長們的一塊心病。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鋼鐵大王」應運而生了。

所謂「鋼鐵大王」,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只不過是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人,然而他的頭腦十分靈活,這是最重要的。

有一天,他去在供銷社供職的同學那裡喝茶聊天,偶爾說起毛鐵脫銷以及城裡一些工廠的邊角料比毛鐵還好的事,他就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姑父在H城一家船廠里工作,心中突然一亮。第二天一大早通過姑父找到了廠長,富有人情味的廠長一聽說需要他們廠的廢鋼鐵,把大板一拍,二話沒說,便吩咐派輛卡車送去。這一趟他是無本萬利,凈賺了一千多元。看到了那沉甸甸的票子,嚇得他愣是沒敢往家裡拿。

幾天後,他就買了禮品二次去H城,還拉著那位同學,算是供銷社領導,一起登門致謝,並同廠方訂立了長期協議:所有廢棄的邊角料都被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包銷,這一包就是3年。

以後,「鋼鐵大王」更是如魚得水,嘗到了更大的甜頭。貨源有的是:造船廠的拉光了,被介紹到機械廠、機床廠;H城的拉光了,又被介紹到N城、S城……市場更是不成問題:本地市場飽和了,便銷到外地、外省……開始是用汽車運,後來就鳥槍換大炮,改用火車車皮裝。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人緣越來越好,財路也越來越寬。等到別人也明白過來,一哄而上時,他已經金盆洗手,另謀別的財路去了。

溫商不僅變廢為寶的神奇智慧,而且很喜歡收拾爛攤子,有很多溫商都是靠承包虧損企業擴展了自己的事業的。不僅如此,溫商還能使自己承包的虧損企業爆發出勢不可當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虧損企業並非一無是處。它具備了行業基礎,諸如生產技術、銷售網路等,一切都是現成的,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既成優勢一直都發揮不出來。一旦清除了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如運營機制獃滯、管理不善、制度陳舊等,使其原有的優勢得以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比一個新的企業更容易走上軌道。因為新企業往往並不具備成熟或成形的銷售網路,在生產技術上也是新手。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溫商才不怕爛攤子,甚至四處打聽哪裡有這樣的爛攤子,瞅准機會就接過來。

現任溫州文成減速機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卓文生,就依靠這一招起家的。

1977年,卓文生懷揣300塊錢開始闖天下,成為溫州最早的購銷大軍中的一員。買進賣出,賺取差價這是溫州購銷大軍的最主要的經營方式,但買什麼,卓文生卻有自己的想法。他仔細觀察過,許多國有企業由於機制過死,倉庫里常有積壓貨物,很多產品都沒能流入市場。但從市場需求來看,尚未飽和。積壓產品其實只是舊了一點,質量上問題卻不大,有不少都是原裝好貨。卓文生開始有選擇性地專門購買國有企業倉庫里的積壓品和舊貨,運回溫州轉賣。

開始時,由於國家對企業積壓問題沒有什麼規定,有很多企業領導出於謹慎,不肯出賣庫存的積壓產品,卓文生陪了很多小心,說了不少好話,甚至請客吃飯,打了一場又一場「人情」攻堅戰。1983年,卓文生等待的好運來了,那時國家開始有了明文規定,國有企業的庫存要全面清理,於是情況好轉,貨源開始充足起來,大量的積壓產品被當成舊貨甚至是廢品進入了物資回收公司。在天津物資回收公司,卓文生看到了一批已被宣布報廢的原裝機電產品,一口氣買下了幾十萬元質量過硬的機電產品運回溫州,受到當地市場的歡迎,一時間促成了柳市低壓電器產業的形成。

為此,人們曾不無羨慕地談論溫商的「淘金」行動:什麼破爛東西到了溫商手裡,改頭換面就都成了寶貝。其實,被精明的溫商拿到手裡的這些東西當然不是破爛,對於有多種需求的市場來說,的的確確是人們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的寶貝,只不過寶貝生了銹,而溫商憑藉著敏銳的眼光,認出了這些寶貝,並把它們收拾得煥然一新,結果賣出了大價錢。正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使得不少的溫商從很小的投入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做出了一番事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