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實業萎縮 第三章 機心驟起

海量的溫州資本,對市場和國家政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敏銳嗅覺。

確切的年份值得商榷,但大致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溫州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從此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溫州式財富之旅」。

溫州資本如同未卜先知的魔術師,它們頻繁出入房地產、煤礦、棉花、小水電、石油等行業,斬獲頗豐。加之,溫州人在追逐財富時的那種闖關精神,總是能迅速搶佔市場先機,當別人後知後覺地跟進時,他們已經轉移到新的場所。

2005年8月5日深夜,李彥宏創立的百度公司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開盤後股價一路飆升,漲幅達到令人瘋狂的353.85%,一夜之間百度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創造「中國神話」震驚世人,在國內催生出數十名千萬富翁和上百名百萬富翁。

事後,開市當天李彥宏與他的團隊接受美國電視台採訪的鏡頭,在國內各大電視台反覆播放:納斯達克廣場歡呼聲四起,顯示屏上百度股價直線攀升的畫面。在國內,一位名叫林立人的溫州商人關掉電視,點燃一支煙,起身來到窗前,留下一個無限落寞寂寥的身影。

1995年,林立人開始從事通訊設備銷售。當時,中國通訊事業剛剛起步,發展潛力巨大,也是與中國互聯網關聯最接近的一個關聯行業。

當傳呼機開始在國內流行,需求量巨大的時候,林立人發現大項目:改頻二手傳呼機。在國外,傳呼機已經開始淘汰,如果能把那些發達國家的二手傳呼機運到國內,進行改頻,利潤必然驚人。身在國內的林立人想到了依靠互聯網。

然而當時互聯網方興未艾,多次嘗試後並沒有如願。直至等到香港回歸,林立人火速趕往香港上網,通過日本NEC公司的網站,從日本購得第一批二手傳呼機。

利用互聯網與國外公司進行貿易,這在當時的中國尚屬首創。與日本NEC公司的合作,成就了林立人通訊設備的藍海領域。毋庸置疑的是,這一切的最大功臣便是互聯網。

切身感受到新技術的魔力,1999年林立人前往北大進修。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一位文質彬彬的年輕人敲開他的房門,自我介紹說是國外回來創業的學生,準備做互聯網搜索業務,沒有資金,想找合作夥伴。

當時,正是中國互聯網的大好春天,資本與技術的結合無疑會迎來一次意義重大的創業。儘管林立人潛意識中已經感到互聯網的勢不可擋,但這位年輕人商業模式已經超出了當時他的閱歷和想像,這個素以膽大、敢為人先著稱的溫州人,猶豫了,遲疑了。

這個青年叫李彥宏,1999年年底,他從國外的風險投資人手中獲得120萬美元資金創立了百度公司。時隔5年,當林立人通過電視再次見到這位青年才俊時,不禁感慨萬千。

林立人的錯失代表的是溫州人集團的空缺。1999年前後,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百度等網站蓄勢待發,數年後其創始人便陸續登上了內地財富榜。在這一輪互聯網創業潮中,溫州人是完完全全的局外旁觀者,幾乎無人涉足。這種新技術和新理念的商業模式帶來的創富的速度與規模,讓溫州人嘆為觀止,卻又望塵莫及。

同為浙商,大學英語教師馬雲卻是互聯網浪潮中的先鋒人物。1999年,馬雲辭職創辦阿里巴巴網站,開拓電子商務應用,不到幾年時間,阿里巴巴成為全球最大的B2B網站之一。作為產品製造之都,溫州最具有產品就近優勢,也最有電子商務發展的可能。然而,精明的溫州人並沒有發現這一巨大的商機。

曾經以龐大的銷售隊伍「天兵天將」而聞名的溫州民營企業,在新的網路銷售模式下,遠遠落後於人,感到巨大的壓力。

之後,溫州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鄭元忠投入重金,打造「庄吉服飾網」;「吉爾達」總經理余進華在網際網路上發布信息,成功引來俄羅斯商人;溫州市政府註冊「enzh」國際域名,以《溫州之窗》的名義對外宣傳。

然而,2002年,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外買家發現,自己幾個月前在溫州廠家網站上的問詢遲遲無人回覆,這些花哨的網站原來是「空殼」一個,它們的溫州主人壓根兒就不懂什麼叫電子商務。

唯一的一個例外是,在與國內互聯網浪潮同步的時候,1999年,一位溫州商人在中東創辦了一個中文門戶網站。

1998年,王偉勝成為「出走的溫商」之一,前往迪拜,成為第一位在中東從事服裝生意的溫州人。後來當越來越多的人前往流傳著「阿里巴巴」故事的中東時,王偉勝創辦了一個專門服務於華人的網站——阿聯酋迪拜華人網,這是中東地區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它給前去中東淘金的華人提供來自商業、諮詢、旅遊、政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也成了當地華人的網上家園」,正是這樣「大本營」的性質,也讓王偉勝成為阿聯酋溫州商人群體中的核心人物,隨著溫商團隊的壯大,號召力也與日俱增。

2005年初,迪拜媒體城總經理為原阿拉迪爾衛視的收視率發愁,介於中國人在迪拜的龐大隊伍,這位總經理找到王偉勝,希望他能提供一些中國風光和資訊介紹的片子。這時,異常敏感的王偉勝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收購電視台。他決定選擇一個懂行的合伙人,此前曾經擔任陽光衛視中東地區總代理的劉海濤成為不二人選。

迪拜的這家電視台與著名的半島電視台使用同一衛星,覆蓋中東及北非30多個國家約5億人口,受眾範圍廣,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與溫州企業家以往從事的製造業不同的是,不論是網站還是電視,都是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文化含量較高的產業,從未有溫州人涉足。

經過反覆的調研、談判、審批,2006年,王偉勝與劉海濤終於成功收購了這家衛星電視的全部股權。有了一個碩大的媒體平台,他們立即在廣州設立了阿里巴巴商務衛視中國辦事處,從事招商和節目製作。

2006年秋末冬初,中央電視台「年度經濟人物評選」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此活動有「中國經濟界的奧斯卡」之稱。這年11月份,評選會進入第二輪淘汰環節。按照「責任、創新、影響力、推動力」的標準,23名經濟人物從眾多提名者中脫穎而出。

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王偉勝是唯一進入此環節的溫州人。

雖然王偉勝最終沒有進入當年經濟人物評選十強,但他作為新浙商的形象越來越清晰明朗。之後阿里巴巴商務衛視成功協助中國企業尤其是浙商完成中東地區的業務,其中包括溫州地產商人胡賓購買迪拜「世界地圖島」之上海島,開發了溫商拉斯海馬中國旅遊項目以及推動奧克斯向中東地區進軍等大事件。

在浩浩蕩蕩的溫商隊伍中,王偉勝的財富、創業故事並不出奇,而他能作為溫商唯一代表入選「年度經濟人物」最後一輪評選,其關鍵性的理由是:新浙商轉型的代表,不是炒地炒房,而是瞄準媒體,而且邁向海外。

王偉勝的入選,更大程度上是在呼籲與鼓勵溫州人衝出困境,再續輝煌。

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有這樣的一段語錄:「世界上賺錢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賺重複的錢,生產系統是屬於賺重複的錢,重複的錢永遠賺不了大錢;還有一種是賺唯一的錢,唯一的錢是賺大錢。比如說蒙娜麗莎的畫,由印刷廠里印出來到新華書店去賣的,可能就是10塊5塊一張,而巴黎盧浮宮裡邊那張卻是價值連城的。」

如此說來,溫州的民營企業家是依靠賺重複的錢起家,而數十年過去,創業浪潮一波又一波,絕大部分的溫商們依然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賺取重複的錢。

的確如此,當「溫州模式」的光輝漸漸淡去,當此起彼伏的新興產業出現時,人們發現,溫州人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摸索了數十年,並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更在新一輪產業調整中迷失。新世紀以來,除了為數不多的代表跳出固有思維,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路徑外,絕大多數溫州民營企業家不是原地搖擺,就是茫然失措。

溫州人做生意套路數可謂十年一成不變,即便把地攤和商鋪升級換代成大商場、綜合性批發市場,即便採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聘請高素質的經理人管理企業,表面的改弦更張不過是換了一種外殼,難以掩飾發展的後繼無力,曾經給予厚望的多元化發展也並沒有帶來預想的繁花似錦。溫商始終在「賺重複的錢」,艱辛無比且難得大發展,始終無法向「賺取唯一的錢」的階段邁進。

2009年有7萬名溫州人加入創業者的行列,但多數人只是重走前人老路,創新者幾無。「十大振興產業」溫州寥寥無幾,不僅重工業和文化產業上乏力,也未趕上互聯網等新興經濟的潮流。在傳統製造業漸漸隕落的時候,溫州人還沒有找到可以一展身手的「新大陸」,這是實力雄厚的溫企未能破解的集體困局。

1989年,中國第一房地產業興起之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