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自由行」給你我帶來了什麼?

有件事,是件事兒,是個說法,也是個做法,後來給內地和香港的老百姓都帶來了不小的「實惠」,這就是我們大家現在已經朗朗上口了的「自由行」(香港也叫「個人游」)。

2002年香港旅遊發展局那位「無孔不入」的主席周梁淑怡,在內地見到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後來周太(也是我問到她「自由行」究竟是怎麼來的?)很自豪地對我說:「那時候我琢磨這個問題已經很長時間了,一直都感到兩地的旅遊很不對等,就大著膽子向總理提出:『現在香港人什麼時候想去內地,說去就去,很方便;可是內地人想要來我們香港看看就很困難。國家能不能開放一條政策,讓廣大的內地同胞想來香港就能來,這樣也可以讓我們多一些旅遊的客人和收入』。」

為了香港旅遊並以此帶動整個香港的經濟,周太「拉客」都拉到了國家總理。

「當時總理的態度怎麼樣?」我問。

周太說:「很高興啊,總理當時就表態,說『好』,國家那個時候當然也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內地人多,政策一旦放寬,香港的旅遊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發展。」

2003年7月28日,從這一天開始,內地連續批准了對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16個省、市的49座主要城市開放了「居民以個人身份赴香港、澳門自行旅遊」,其中廣東省因為離著香港最近,陸續開放的城市截止到2006年12月已經達到了21座。

2005年年底,香港迎來了第2000萬個訪港旅客,周梁淑怡都親自到機場迎接,這個「2000萬」的數字不僅突破了香港過去多少年來的歷史紀錄,而且其中很大比例都是通過「自由行」來到香港的內地人。

2006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規模共有3452萬人次,其中「首選」目的地很多都是香港,這不能不說和「自由行」有關。

由於有了「自由行」,內地人在香港吃、在香港住、在香港大把大把地花錢消費,這種政策樂得普通內地人再也不會把去趟香港當成奢望,同時更樂得香港商家人人笑口常開,直到今天都合不攏……

內地人到香港帶旺了香港的人氣,幫助了香港的經濟,這自不待言,但是他們自己通過「自由行」得到了什麼?滿足了「來看看」的慾望這是其一,背回去了大包小囊是其二,那麼其三呢?收穫了更多精神上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開眼、認識,受啟發、受教育,甚至包括「受刺激」。

讓我先說說內地人在香港感到風光的事:

2006年年初,我的四位大學同學通過「自由行」來到香港,她們四個人當中其中只有一人是首次來港,其餘的三位都是多次。這些女人到了香港,一是吃喝,二是購物,走到哪裡出手都特別「大方」,讓香港人看得目瞪口呆。比如有一次在一家眼鏡店,因為過去我曾經在那裡挑上過一副眼鏡,大家看了都覺得挺好看,於是就決定讓我引路帶她們去看看,結果到了眼鏡店,好傢夥,有人買了一副,有人買了幾副,最多的一個「眼鏡慾望」不經意被突然點燃,最後竟在香港買下了7副,回到住處擺在床上,白被單襯了7雙花花綠綠的大「眼睛」,還特意請我去看,立時嚇得我不知道應該給她道賀還是應該把她痛斥一番——「燒包」。

「從何時開始你們內地人變得這麼有錢?」

她們走後,眼鏡店的小老闆問我(替她們去取眼鏡),我說:「啊,內地人比你們香港人有錢嗎?」小老闆沒聽出我的「弦外之音」,還接著說:「當然啦,你想想我們香港人什麼時候買東西會是這個樣子?大家一般選中了哪樣物品,總要反反覆復地看好幾次,等到商店打折了,他們才會往外掏錢。」

「自由行」讓內地人在香港擺足了個個「大款」的姿態,這種「姿態」在內地沒人捧場,到了香港卻嚇壞了當地人。儘管我知道,其實很多內地人到了香港只是集中消費,他們在家,完全不會這麼「瀟洒」,也根本沒必要這麼「擺譜兒」。

舉完了內地人在香港購物開心的例子,我就要說說「受教育」特別是「受刺激」了,這種「刺激」依我看只有利用「自由行」才能享受,如果換了「公務」,出差的人走到哪兒,個個有身份、有地位,還不處處都得讓自己儘可能地顯得「正人君子」?

2005年9月中旬,香港迪斯尼樂園開幕,緊跟著就是內地「國慶」7天長假的「旅遊黃金周」,因此很多的內地客都選擇了「十一」特意來到香港「自由行」。

10月的香港,天氣還很熱,大家在「迪斯尼」玩轉了一會兒就滿身冒汗。

不過同樣是熱,香港人受得了,內地人卻受不了,這本是常情,可是你內地人別在香港的文明世界裡肆意而為呀——有人熱到無奈,找到一條長椅,坐下來就把鞋子脫掉,趕快放兩隻大腳丫子出來透氣風涼,這樣的舉動大家在內地也許並不一定會覺得那有多麼的缺少教養,公共場合,又不是密不透風的小屋子?但是香港人就看不下去——於是「十一」長假沒過,香港的很多報紙就開始連續多日有文章指責內地人「沒有公德」、「沒有教養」,「當眾脫鞋」、「隨地吐痰」,甚至「一個人霸住了一條長椅竟然躺下來休息」,「有人一時找不到廁所乾脆就讓小孩子隨地大小便」,哎呀,香港人對這些簡直接受不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埋汰」,我天天看報,天天心裡不是滋味兒,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人家香港人數落的難道不是事實?

如果沒有「自由行」,如果沒有一個社會的普通老百姓到另一個社會的普通老百姓當中去彼此相見,彼此碰撞,人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凡事一經「比較」,印象就更加深刻。

有幾次我回家不知道該對誰發火,一個勁地對老公說:「哼,香港人他們神氣什麼呀?好像他們自己就不是從落後與愚昧當中剛剛走了出來?哦,別的不說,光看到內地人到你們香港來到處散德行來了,他們怎麼就不看看這麼多的內地人到香港來消費,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多少的好處?」

老公沒有加磅我,相反倒是非常理智:「嘿嘿,『橋歸橋,路歸路』,你可別把兩件事情弄到一起,這樣你要是嚷嚷到外面,顯得多『護犢子』?多小家子氣!」

我明白老公提醒我的話有理,文明與貢獻本來就是兩個層面上的不同事情。其實對於內地遊客的「素質」,即使香港人不罵,我自己在朋友的圈子裡也經常抱怨他們「凈出來給大家丟人現眼」!

香港回歸已經十年,兩地人員的交往日益頻繁,這個過程人們註定會互相影響、互有磨擦,但利大於弊是本質,「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不僅我有,香港人對自己一定也有許多,只是方面不同,層次不一樣罷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