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士阿叔」怎麼會出現在香港?

2004年我初到香港,記得那時在大街上走動,人群中不絕於耳的總有一種「唔該」、「唔該」的聲音,開始我不懂得香港人這是在幹什麼。後來明白了「唔該」就是北京話里的「勞駕」,或者類似英文的Excuse me,富人、窮人都會說。有好幾次我親眼見到人群過馬路,誰不小心碰了誰的肩或踩了誰的腳,雙方的表情都很怪異,不是互相瞪眼、互相對罵,而是相反,立刻都會互道「sorry」,根本見不到有人為了這等小事冒火吵架,這種普遍的「街頭文明」曾經讓我瞠目結舌。

然而,2006年香港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如果沒有趕上網路時代,很可能就像秋天樹上隨便下落的一片枯葉,誰都不會在意,但是因為趕上了網路時代,麻煩就來了,就整出了一場風波——「巴士阿叔」,很快傳遍香港,又很快落得「地球人都知道」了的一種尷尬境地——

我不是在第一時間內聽到香港出了「巴士阿叔」,但是一聽說就趕快上網,這一上網可「瞎眯」了——香港的文明,文明的香港,原來在我印象中這個牢固的概念被動搖,動搖得內心好難過。為什麼這樣說?香港巴掌大點的地方,這裡除了先進、富裕,文明、有序,還有什麼能夠讓外來客羨慕?當然作為一個內地人,我和純粹的香港人在這件事上的反應肯定不會完全相同,說實話「看笑話兒」的心理還是多少有一點,但是「難過」為主,因為原有的信念頃刻之間遭到了顛覆——

2006年4月27日,深夜11時55分,事情的發生地點是在一輛由香港佐敦開往元朗的68X巴士車上,一名男青年不滿前排座椅上的一位男中年,也就是後來被人稱作「巴士阿叔」的那個人,正在用手機打電話,因為聲音巨大,滿車人都受不了,儘管這位男青年起先自己也剛剛用完手機,但還是對男中年忍無可忍,就輕輕拍了拍「巴士阿叔」的肩膀,示意他小聲點,誰知道不「拍」,原本整個天下平安無事,一「拍」,故事就出來了,「巴士阿叔」火山爆發,轉身就跪在座椅上開始大罵,先是說香港人有壓力,「我有壓力,你有壓力」,之後連?菖你老母那樣的港版「國罵」都一次次地往外狂噴,言辭清楚,污穢不堪。被罵的男青年最後招惹不起,不想與其一般見識了,就連連道歉,意思是說:得了吧,我投降,請您老人家趕快緊閉尊口!但是為時已晚,「巴士阿叔」的滿腔怒火已經壓抑不住,激動地一再說「沒解決」,「沒解決」。這件事情正好被同車的另一位乘客用手機錄下,之後以video clip(視頻短片)的方式貼到網上,於是香港最下層、最醜陋的一面迅速傳開,那段片長5分59秒的真實錄像點擊率一路飈升,首月之內僅香港的點擊次數就已經突破了500萬次——香港這座文明城市立刻斯文掃地,一位「巴士阿叔」彷彿把全體香港人的臉都丟得精光!

2006年6月3日,距離「巴士阿叔」事件已近兩月,我到會展中心舊翼的1號演講廳採訪該年度「香港學生科學比賽」,12支選手的第三支隊伍創造發明了一種保護環境、消滅蟑螂的新方法,學生們在台上演示他們的方法,分別把自己裝扮成「發明家」和「蟑螂」以求生動。我聽到「發明家」在台上故意問:「現在,在我們的生活里,蟑螂的問題解決了沒有?」「蟑螂」就攤開雙手大叫:「沒解決!沒解決!」搞得台下400多名學生,還有眾多家長以及評委席上的專家都會意地大笑。為什麼?自從「巴士阿叔」在公車上反覆地講出了「沒解決」,「沒解決」、「我有壓力,你有壓力」,這兩句話以後就成為經典,人們只要有機會就用來互相調侃。開始的時候,大家說著玩玩兒也就作罷,但是香港人稍一冷靜,臉上就掛不住,這樣網上各種意見的帖子便潮水般湧來,有人舉證說除了「巴士阿叔」,香港不文明的人和事其實還有不少,比如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脫掉鞋子,腳臭難當;有人在公共場所抽煙,管理人員上前勸阻,吸煙者不僅不聽,還故意用煙噴人,報告了警察吧,警察竟說:「食煙好小事。」在一片議論聲中,有的香港人開始揣摩「巴士阿叔」為什麼火氣如此之大?他的「我有壓力,你有壓力」是不是也反映了香港社會的一些情緒?

You Tube.這張網,本來就是以「你自己廣播」(broadcast yourself)為特色,時下在全球最時髦、最火爆,而「巴士阿叔」曝光以後,很多有尊嚴的香港人更站出來指出:「巴士阿叔」一個人,只屬於個別現象,根本不能代表香港整體的文明水平。在這件事上「網路霸權」表現出極大的殘酷性。有些人不懂或根本不顧「上網也需講操守」,一些本身不太刺激的東西,被擅長「惡搞」的「網路暴民」發掘出來,故意嘩眾取寵或出於某種商業目的,這些人和「巴士阿叔」的不文明行為相比更陰險,更不道德。於是質疑:「你認為那些在『巴士阿叔』事件上『加鹽加醋』的人,有信息文明嗎?」「將偷拍到別人的video clip任意地放到網上,是侵犯他人權利,還是路見不平?」「網路審判是否公平?」「政府是否應該立法管制網上散播消息?」如此等等。這些「質疑」後來越看我越發現香港人對「巴士阿叔」的真實心態是什麼。其中認為香港的公共道德問題「沒解決」的固然有不少,但是因為此事心情壓抑而產生了叛逆自衛的人好像更多——

2006年6月6號,那一天本是百年不遇的一個「666大順」的好日子,我照例一上班就打開電腦,想找點「樂子」讓自己這一天都高興。但是打開網頁,第一條入眼的文章還是「巴士阿叔」,作者議論的題目《「巴士阿叔」的現象分析:冷眼看全城熱話》,文中講道:「……網路討論互動性雖高,但卻沒有『理性』這元素……本來對社會不公平的事做出討論和抒發意見,是個人的言論自由,但當由個人升級到社群,討論變成聲討批鬥,出現『起底』式裁判,身敗名裂永不翻身,其所帶來的傷害和懲罰是否已超過了當事人所犯的過失?」

為什麼香港人看到「巴士阿叔」從「臉紅」到「壓抑」,很快就開始轉向「理性」?「巴士阿叔」的人和事只有在香港一個社會存在嗎?其他地方就沒有?全世界的人都跑到網上來看香港的笑話,他們自己身邊就沒有,甚至保證自己就不是「巴士阿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