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倭刀狂徒們的覆滅]-1

明朝沿海「倭亂」始末2006年初,各媒體均從不同角度報道了這樣一個算不上熱點的非娛樂消息:

安徽歙縣,有日本人出資,為明朝倭寇頭子王直修建墓園。墳墓建好後,浙江麗水學院和南京師大兩名青年教師憤然砸碑。據當地政府稱,他們本來要以「歷史」

搭台,「經濟」唱戲,想把王直墓園搞成個旅遊點,故而與「日本友人」協商,邀請身在日本的明朝大漢奸王直後裔來歙縣立碑修墓。

消息付出,輿論為之小「嘩然」了一把。支持砸墓的人自然從民族大義出發,他們忿忿不平認為:如果王直這樣的賣國賊都都允許修墓的話,汪精衛等人更有理由重建墳瑩(按他的「級別」,都可以建「陵」了);反對砸碑者自然是不少自詡為「愛仇人」的假世界主義者,認定砸碑義舉是「憤青」的「作秀」。

無論如何,日本人為中國明朝的一個民族敗類修碑,並得到當地幹部的大力「支持」,這在我們不少人歷史觀本來就混淆爭執的時候,尤顯刺激國人的神經。

但是,包括南京的一個律師和所謂民間歷史協會的會長,皆從「法律」和「歷史」角度指責二位中國義士砸碑的行為。律師口辨犀利,認為砸碑二人的舉動「行動不理智,程序不合法」,屬於「故意損壞公私財物」;歷史協會「會長」

認為,「倭寇」為中國帶來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應該肯定。由此推之,八國聯軍侵華和日本侵華,大概也會被這種「歷史學家」肯定為「打破中國封建社會和獨裁政治的積極力量」吧。

其實,對今人來講,王直這個名字很陌生,「倭寇」一詞又太寬泛。而且,稱王直是「倭寇」頭子,更會有不少人茫然。在一般人頭腦中,日本人應該叫「犬養裕仁」、「尻後直養」、「山本五十六」之類的,怎麼會出來一個「王直」?

這名字如此中國化!再者,如果王直是中國人,依據今天的慣性思維,他最多也就是個偽軍頭目或維持會長,怎麼會成為倭寇頭子呢?

說來,還真是話長。

倭寇源遠流長的禍患明朝倭寇,一般人都以為是中後期的事情,其實,由來已久。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倭寇就已經數次攻掠蘇州、崇明等地,殺人劫物,猖狂一時。

明代倭寇之禍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洪武至正德年間;第二個階段是嘉靖年間,也是最猖獗期;第三個階段是萬曆年間。

至於對明朝倭寇之患性質的定義,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學者們言之鑿鑿,定性為「日本武裝侵略集團對中國沿海的破壞性掠奪戰爭」。隨著改革開放後意識形成層面的寬鬆,八十年代後至今,不少中國學者忽然增長了「國際視野」,以日本學者的研究者作為準繩,語不驚人死不休,大講明朝倭寇的性質是「明朝東南沿海各階層人民反封建、反海禁的正義鬥爭」,是「明朝中國社會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

其實,上述二類觀點均矯枉過正,前者把「倭寇」完全說成是「日本人」的侵略,後者聳人聽聞地美化海盜侵掠。

明朝倭患,是以葡萄牙殖民者(佛朗機)為誘因的,以中國沿海商業海盜為首的,以日本浪人集團為輔的盜賊集團,對明朝中國人民燒殺劫掠的非正義戰爭。

早在元朝時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已經有日本商盜禁掠慶元(今寧波)的記載。但那時的「倭寇」應該基本上都是「真倭」,中國人很少。元朝末年,恰恰是日本的「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日本南朝的「征西府」及各地分裂割據的地方大名勢力,誰都不服誰,你殺我伐,使得戰亂中大批日本武士、浪人、海盜商人、流民等等,潮湧至中國沿海。同時,他們又與被朱元璋擊敗的張長誠、方周珍等部相勾結,在大明朝沿海地區不時殺燒劫掠。

雖然海寇猖獗,但當時朱元璋認為心腹之患是北方的殘元勢力,對沿海的外寇入侵只是防禦而已。他下詔加強海防力量,禁止軍民人等「私通海外」,還未完全實施海禁,允許貢舶貿易。

朱元璋初建明朝時,他對日本的情況不甚了了。洪武二年,倭寇犯山東,朱元璋仍舊「天朝」思維,遣使至日本,詔諭其奉表來朝,語氣充滿恫赫。日本南朝的懷良親王乃後醍醐天皇的兒子,見明朝來詔語氣強硬,不吃這套,竟敢殺掉幾個明使並拘押了正使楊載等人。轉年,明使又來,懷良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厚待來使,上貢馬匹及衣物,並向明朝放還倭寇在明州和台州等地搶掠的平民男女七十多人。朱元璋大喜,自以為明朝天威所至,終於使小倭臣服。其實,懷良當時的「服軟」,恰恰是因為日本北朝咄咄逼人,日本南朝疆土日蹙,不想也不敢又樹一大敵,再招惹明朝的進攻。

過了好久,朱元璋才知道所謂的「日本國王」懷良不過是個親王,日本還有一大半地方歸於「北朝」統治,於是他派使臣前往日本想與日本北朝聯繫。在懷良阻撓下,明使一直不能北行。過了近兩年,明使才與實際主持北朝政事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源道義)聯繫上,進入日本王京商議兩國「友好」之事。足利義滿為人還很有長遠思慮,他派使臣攜貢物而來,但老朱皇帝認定日本來使沒有正式稱臣稱藩的官方表疏,拒絕接受貢品。他厚賞日本使者,詔遣歸國。

日本方面,南北朝大致是這樣形成的:1318年,即日本文保二年,後醍醐天皇即位,他屬於大覺寺皇帝系統。借將軍幕府內部發生內訌之機,他想推動「倒幕」來使自己的虛位變實。結果,幕府將軍一派先下手,把後醍醐天皇流放到隱歧(今島根縣)轉而擁立持明院一系的皇室後代光嚴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的兒子懷良親王與大阪武士楠木正成等一些人立刻起兵相抗,發起倒幕戰爭。開始時,懷良親王一派非常順利,甚至把他天皇爸爸也從隱岐救出。幕府一派大將足利尊本來是奉命鎮壓,但他中途倒戈,支持後醍醐天皇,回軍滅掉了鎌倉幕府的北條氏。如此一來,光嚴天皇退位,後醍醐天皇復辟,實行天皇親政。

君臣相處日久,天皇想下手把他的「恩人」足利尊也幹掉,可這位足利尊不是吃素的,他先下手,再次逮捕了後醍醐天皇,扶立持明院系統的光明天皇繼位。

後醍醐天皇跑到吉野,與光明天皇並立,所以,日本出了「南北朝」局面。

後醍醐天皇一派轉為「南朝」,光明天皇一系稱為「北朝」。這種對峙,一直延續五十多年。當然,大明不知道日本還有什麼「天皇」,暮爾小邦,不過是募仿大唐高宗皇帝的「天皇」稱謂,自娛自樂而已。

明初倭寇,真倭居大多數,多數來自日本列島的薩摩、長門、博多、鹿八島等地,入侵道路和以往入貢道路一樣,由高麗趨山東,在四、五月間趁東南風沿海揚帆而至。所以,山東、遼東半島的倭患在明初最嚴重,其次是浙江。當時受倭患困擾最大的,還有明朝的藩屬國高麗(朝鮮)。但李氏王朝建立後,朝鮮國內政治局勢好轉,倭寇連連受挫,就把入侵重點轉向中國沿海。

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因為此案涉及日本人蔘而面龍顏大怒,對日本深惡痛絕,遣使痛責。不料,南朝的懷良親王覺得山高皇帝遠,派人送來表文,語意傲誕無禮:

臣聞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

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老朱皇帝閱畢,氣得哇哇大叫。但最終還是以元朝征倭失敗為前鑒,沒有發兵征討這個海外狂妄小國。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偏狹之人,由些對倭人滿心痛恨。

洪武二十七年之後,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已經統一了日本,並以太政大臣的身份當上了日本實際的主人。他派人主動來向明朝示好,皆被老朱拒絕。當然,朱元璋不敢輕視海防,他下詔「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備倭(為)名。」

陸陸續續下來,幾十年間,洪武一朝共在遼東、山東、南直肅、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設立了五十八衛及八十九所,置兵數十萬,有兵艦千餘艘,嚴防倭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