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太監公公要回家]-1

袖裡乾坤輕移放:王振當權的時代明太祖朱元璋,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提防宦官最嚴,兩手抓,兩手都硬。

他死後,其子朱棣篡奪侄子建文帝帝位的過程中,深得南京皇宮內宦官的通風報信,開始信用宦官。到了明英宗即位,大太監王振「出手不凡」,不僅開始了明朝宦官的掌權時代,還使得堂堂大明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上演驚天大戲「土木堡之變」,明朝差一點在正統十二年(1443年)就變成「南明」。

其實,王振挾明英宗御駕親征,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入大同,五、六十萬大軍未同蒙古人交手,混亂中已因乏糧餓死不少,殭屍滿路。如果及時撤兵,這次重大軍事行動的結局只是「不果」而已。偏偏大太監王振本人乃讀書人出身,腦子裡總有「衣錦還鄉」的念頭,非要拉著明英宗到他蔚州老家大宅子留住幾宿,以博天子幸宅的千秋萬歲名。如果真去了蔚州,可能歷史上也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大軍前行四十里,王振女人一樣心思縝密,忽然又顧惜起「家鄉人民」來,怕五、六十萬大軍路過老家時人踩馬踏糟蹋莊稼,便又擅自發旨改行往東,終被蒙古人侯個正著。蠻族們這時候倒知道巧攻勇取,大敗明軍,並生俘了明英宗。明軍被殺、餓死、自相踐踏以及墮谷而死的,多達五十餘萬。

明朝護衛將軍樊忠在御營被團團包圍的情況下,深怒王振禍國殃民,大叫「我為天下除此賊!」掄起大鎚把大太監的腦袋砸得稀爛。這次,王振真的回了「老家」。

「仁宣致治」的修整期:

明成祖朱棣死後,其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雖有個享有萬世殘暴之名的爺爺和爸爸,他自己卻是少有的「仁德」之人。對內,他釋放被先帝囚禁的直言之臣之後,還把建文帝諸臣流放在外做勞改的倖存者全部赦免放還。對外,他下詔與蒙古人講和,以免再勞師費財。好人不長命,明仁宗本人乃一個體弱多病的大胖子,還有喜歡床上運動的小毛病,為帝未滿一年就病死,時年僅四十八歲。但是,他在位時重用閣臣,以文臣班子治理天下,算是為明朝政治開了一個好頭。

明仁宗崩後,其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小夥子即位不久,其叔父漢王朱高煦謀反,想把他爸爸朱棣當年的「靖難」再重演一遍。可惜,世易時移,朱高煦沒有他老爸兇殘多智的腦子,未出樂安城,已經被大侄子明宣宗親自率軍堵在老窩。在明軍神機銃箭和皇帝親征的雙重威攝下,漢王朱高煦只得向侄子投降。

所以,凡事都有好壞兩個方面。漢王造反是件壞事,但年青皇帝甫即位就敲山震虎,不僅剷除遺患,又大大樹了一把威。同時,他又以此為理由,嚴禁藩王干政,並嚴禁他們自行來京朝覲,嚴禁藩王與朝內勛貴聯姻,嚴禁諸王之間往來溝通,嚴禁他們隨意出城。

明宣宗仍保留他父皇時的文淵閣。此閣建於皇宮之內,所以是「內閣」,以示有別於外廷。閣臣之中,最有名的是「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明成祖時代,文淵閣還幾乎是個政治擺設,乃皇帝顧問班子,最大的任務是教習太子讀書。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時代,閣臣不僅充任皇帝侍講,又主持草擬制誥,幫助皇帝處置軍政要事,並有糾彈、決獄、軍務等一系列話事權。老朱皇帝在世時,廢除丞相制度,自己親掌六部,依靠四處分封的骨肉諸王當作憑倚。朱棣以諸王起事篡奪皇位,自然是以削奪諸王實權為當務之急,怕他們有樣學樣。因此,彼時的藩王們在軍事上已無太多本錢。到明宣宗時代,自然要依靠文臣理國。為了加強地方的治理,明宣宗下詔把「巡撫」作為一個固定官職,使其可以有權處理地方訴訟和審理案狀。朱元璋當年挖盡心思廢地方行省削弱地方權力。而明宣宗時代開始,從實際情況出發,使地方大員重新擁有了處置一方的權力。

對外關係方面,明宣宗時期,蒙古最強的兩大部落是瓦剌和韃靼,這兩家連年遣使入貢打秋風,與明朝貿易往來,賺了不少,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所以與明朝就無從再發生重大戰事。但兀良哈三衛蒙古人逐漸為韃靼阿魯台裹挾,這些人仗恃有人撐腰,常常越境至灤河一帶游牧。明宣宗也氣憤, 1428 年御駕親征,以「巡邊」為名,在寬河一帶擺上當時非常先進的火器,朝兀良哈人一陣猛轟。

強權即真理。兀良哈部哪裡見過這麼威力巨大的火器,被殺甚眾,余輩抱頭鼠竄。

大炮就是管用,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本人親自入朝謝罪。大明天朝,自然要顯示仁德,封官賜物,把這幫滿身羊膻的土包子好吃好喝後打發回老家,他們很長時間不敢興風作浪。

北元方面,自大將藍玉擊潰元順帝之孫(又有說是其子)脫古思帖木兒之後,這位倒霉的汗王不久被叛臣殺掉,北元內部分崩離析,自然再成不了大氣候。

明成祖中後期,北元太師阿魯台掌權,竟敢殺掉明朝使臣,惹得明成祖大怒,率五十萬人親征,打得阿魯台狼狽逃竄,他所擁立的北元「大汗」本雅失里戰亂中狼狽相失,投靠了蒙古的部落一支瓦剌部的首領馬哈木。阿魯台怒惱,只得撿出一個成吉思汗弟弟的後代阿岱為可汗。頭領們的關係如同冬天擠在一起相互取暖的刺蝟,瓦剌首領馬哈木與本雅失里日久生隙,深覺這麼一個落難「大汗」

礙手礙腳,便派人把他殺掉,立其弟答里巴為完全聽自己話的「大汗」。阿魯台聽說本雅失里被殺,假裝忠勇,向明朝借兵,聲稱要為故君「復仇」。明成祖本人人精一個,表示非常「讚賞」,封阿魯台「和寧王」空銜一個,鼓勵他去打瓦剌。

至於借兵嗎,就算了。瓦剌的馬哈木原本就是明朝的「順寧王」,聽明成祖與阿魯台聯繫,非常驚恐,忙派人表示要上獻從本雅失里屍體上找到的「傳國玉璽」

(即所謂秦朝那塊,實際上是元成宗登基時所用的那塊,為當時的皇太后派人偽造)。明成祖不受。馬哈木覺得大丟面子,惱羞成怒,不僅扣留明朝使臣,還在飲馬河一帶凱覦邊境。這一來,惹得明成祖大怒,二次親征,終靠大炮又教訓了瓦剌人一頓,但此戰明軍也死傷不少。經此一役,瓦剌深知明朝這大老虎的屁股不好摸,忙向北京貢馬貢羊貢牛肉乾。雙方都有台階下,講和。由此,明朝與瓦剌的「睦鄰友好」關係,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到明英宗「親征」才打破這種勢態。

瓦剌部頭領馬哈木與明朝講和,但與「韃靼」的阿魯台卻下死命攻擊,雙方打得不亦樂乎。阿魯台於永樂十三年出奇兵,一舉幹掉馬哈木擁立的傀儡答里巴「大汗」。馬哈木便又推立額森虎為牽線木偶般的「大汗」。由於阿魯台總是攻擊自己,馬哈木怒極之下,轉年率軍深入至斡難河以北,準備以牙還牙,不料正好中了阿魯台埋伏,兵敗身亡,其子脫歡也被生俘。額森虎撿了大便宜,「監護人」馬哈木死了,他倒成了真正的「大汗」。慶幸的是,馬哈木之子脫歡未被阿魯台殺掉,兩年後被放歸,回去後作了額森虎的「太師」。額森虎在明仁宗洪熙元年病死,脫歡就擁立本雅失里一位侄孫脫脫不花為「大汗」(此人曾在明成祖時在甘肅向明朝投降,此時叛明西逃,投奔瓦剌)。由於後來明成祖幾次親征桀驁不馴的阿魯台,脫歡乘其弊弱之機,在明宣宗宣德九年終於殺掉了韃靼部的阿魯台,為父報了仇。至於阿魯台原來在韃靼部擁立的阿岱汗,只能率為數不多的人馬逃到亦集乃路(寧夏居延)躲起來。

瓦剌部本是蒙古偏支一部,但自馬哈木起,經兒子脫歡經營,又到孫子也先,雖皆以「人臣」面目出現,實際上是北元的真「可汗」,蒙古皇室博爾濟錦氏不過是他們手中傀儡而已。所以,到了明英宗時代的「北元」,其實是瓦剌部的「北元」。

明宣宗在位十年間,對蒙古諸部一直以「撫」為主,其實是處於防禦狀態,總希望能挑撥蒙古諸部打仗,自己當仲裁人以獲平安。不巧的是,平衡手腕沒有完全施展後,瓦剌擊潰韃靼,一支獨大,為日後的明朝種下大患。

在南方,明宣宗最大的一個失著,是復封安南,即重新承認了它的半獨立狀態。明成祖時代,兵威四至,安南已經成為「交趾布政使司」與「交趾按察使司」

轄下之地,與內地建置一樣。安南人本性好亂,連年起兵反明。由於地處南方崇山峻岭,當年「大元」都束手無策,搞得明政府也頭痛不已。明宣宗繼位後,面對清化府的黎利叛亂,耗兵廢時,就想委曲求全,復封安南為藩國,讓他們「歲奉常貢」。當時,大臣夏元吉等人力諫,認為明成祖至今二十多年苦心經營,如此則一朝棄去,安南又從郡縣變為「國家」,前功盡棄。可惜的是,楊榮、楊士奇這兩個文臣無遠謀,附和明宣宗,並在寮國找到安南王室後裔陳嵩,派人護送他返國當「安南國王」,以圖立傀儡來控制安南不反。黎利這種邊陲野貨膽子很大,陳嵩一到,就被他弄死,然後「上表」,稱陳嵩病死,要明朝立自己為王。

明朝不幹,要黎利再訪陳氏後裔。黎利上表,稱找不到(找到也殺乾淨了),退後一步,他請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