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燕明刀

宋禮還以為要驅除被腰斬的方孝孺的冤魂,「血債血償」,得把當今永樂天子也給一刀兩斷嘍,驚得胖臉上全是冷汗,連嘴皮子都開始哆嗦。好在劉鑒擺擺手:「那倒不是。然而要消解緱城先生那衝天的怨氣,至少得取今上的龍血寫一道符,再合著龍鬚、龍發,一併焚化了,才能祈禳成功。以血代人,以發代首,這是自古就有的說道兒。」

宋禮舌頭打結,腿也發軟,捧燈見勢搬過個木凳來塞在他屁股底下,才免得這位尚書大人癱軟在地。定了會兒神,宋禮才終於開口說:「既然如此,果然就算找到姚少師也是枉然。」

劉鑒苦笑說:「不是我誇口,肚子里這點貨色雖然比不上少師,也不會差得太遠。以少師之能,或許可以拿出更為簡捷的法子來,但龍血、龍鬚是不可少的。少師或許有本事取到這兩樣東西,但肩上擔的干係不會小,他沒必要為了您去冒這種險呀。最穩妥的法子,就是他奏明聖上,求下這兩樣東西來禳解,聖上未必就不會給他,但那麼一來,責任都在您宋大人身上了。」

「我明白,我明白,」宋禮大喘著粗氣,「別說這督造北京城的一應統籌都由愚兄負責,哪怕跟我毫無關係,只是用錯了瓦,此事捅到聖上耳中……即便聖上暫時不會處罰我,留下這個心結,日後若有閃失,還會再翻出來,到時候……能瞞就瞞,我明白……」

他緊緊盯著劉鑒的眼睛:「那這不除根的法子是?」

劉鑒沉吟了一下,問宋禮說:「這些御用的瓦,即便不敷使用,應該也不能任其散落民間,是吧?」

「那是當然。」

「應該會砸碎了,埋在一個地方……如果我沒猜錯,是要埋在煤山裡吧?」

宋禮點頭:「姚少師親繪的圖譜,你白天看到了,要加高禁城北面的煤山,把前朝宮殿的殘骸都堆在那裡,現今新修殿房的廢料自然也是埋在那裡……說什麼中央鎮山,愚兄也搞不懂。」

「磚瓦砸碎,戾氣仍在,」劉鑒詳細地解釋說,「又是埋在鎮山這種要命的地方,如果你就這麼埋了,肯定是不成的。萬一哪天再出點兒事兒,如果那時候您老兄已然駕鶴西歸,自然不妨事……」

宋禮苦笑著說:「我還有一雙兒女……異日若真的出事,尋脈追根,還在我宋氏身上。雖然是身後之事,也總不能給子孫種下禍根。況且,如果我當時仍在人間……可要說不除根,總會再翻出來的呀!」

劉鑒轉頭叫捧燈端上另一張木凳,他就坐在宋禮身邊,兩人膝蓋相碰,湊近了秘密商議說:「宋兄明白其中利害關係,那就好辦了。你且把這批瓦砸碎了,埋在煤山下邊兒,再加上一樣鎮物,有我前往施法禳解,可壓制著緱城先生的怨氣七七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之後,鎮物要換,禳解的儀式也要重新施行一次。至於到了那個時候您還有沒有機會尋人施法,非今日我所能預料也。」

宋禮皺了一下眉頭:「愚兄年已不惑,肯定是再活不了四十九年的。雖然可以遺命子孫辦理,但難道就這樣每四十九年都必須鎮壓祭祀一番嗎?」

「天下廣大,能人異士很多,整整四十九年,難道還找不到個高人,用更穩妥的方法來禳解嗎?我所以說這個法子不去根兒,只是助你渡過今日厄難,以待高人破解罷了。」

宋禮這才長喘了一口氣:「賢弟所言甚是。然而……不知道要何鎮物來禳解?你要寫一道符嗎?」

劉鑒微微一笑:「我是個凡人,我寫的符哪有那麼大威力?就算你找到龍虎山張真人,他也未必能靠小小一道符就了結了這事兒。我需要的鎮物,乃是一枚春秋戰國時候,燕國的刀幣。」

宋禮一愣:「燕國也鑄過刀幣嗎?愚兄未曾聽聞過。」

燕國是春秋諸侯、戰國七雄之一,也是最早在北京附近建城造都的國家。找一樣燕國的古物來鎮邪,宋禮雖然沒有研究過陰陽數術,倒也能夠理解。從來銅鑄的錢就是百金之首,所以自古傳下來規矩,要用錢幣來鎮宅,據說效用無窮,這個宋禮也明白——因此大明朝建國以後銅錢鑄造數量不多,以紙鈔為主要流通貨幣,那極少數的銅錢大多被民間拿去鎮宅、鎮物了,市面上更是幾乎徹底成了紙鈔的天下。

可是宋禮不明白的是,他所讀過的書上都寫燕國的流通貨幣是貝幣和布幣,也就是用銅鑄成海貝或者木耒的形狀當作貨幣。說到刀幣,誰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齊刀」,春秋戰國時代東方靠海的齊國,才是把貨幣鑄成刀形的呢。

宋禮精通土木工程,對歷代器物也多少有點研究,他雖然沒有收集古錢的癖好,相關書籍也看過一些,實在想不出燕國也有刀幣。直截了當地詢問劉鑒,劉鑒輕搖摺扇,好整以暇地解釋說:

「沒錯,燕國的貨幣以貝幣和布幣為主,但當年子之亂政,齊國伐燕,也就把刀幣帶到了燕地。燕自昭王開始鑄造刀幣,數量不多,是很難得的古物。」

他接著又詳細解釋說:「燕刀凝聚著昭王亡國之恨、復國之願、安燕之心,用它來鎮南方來的戾氣再好不過。況且,燕刀上還鑄有一個字……」

劉鑒站起來走到桌邊,伸手在已經半乾的茶杯里蘸了一下,在桌子上勾畫兩個圖形:「左為空心之日,右為空心之月,合起來是個『明』字,所以人稱『燕明刀』。以大明燕王之刀,鎮壓反燕的緱城先生,這幾乎就是冥冥中所定的必然法門!」

宋禮恍然大悟地一拱手:「賢弟果然博學。但不知賢弟有此物否?」

劉鑒微笑搖頭:「燕刀既然罕見,當然價值連城,您看我象是攢得起那種東西的人嗎?」

「然則何處可以找到?」

劉鑒臉色一沉,一字一頓地回答說:「尚、寶、司。」

尚寶司是在洪武爺佔據江南、自稱吳王的時候設立的,主管著吳王爺的兵符、印信。等到吳王爺登基坐殿,變成了大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天子,他就擴大了這尚寶司的規模,不僅掌管萬歲爺的各種印璽,還負責侍衛們進出皇城的腰牌、令符之類。

從洪武朝到現今永樂朝,尚寶司一直都在發展,職權說不上有多大擴展,這搜集保管的東西可是越來越多,舉凡宮裡可能用到的祈禳、辟除、驅邪、鎮鬼一應用品,尚寶司全都備著呢。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還得從一個叫袁珙的人講起。

袁珙是浙江省鄞縣人氏,表字廷玉,號柳庄居士。這個人精通相術,據說曾給上百名士大夫算過命,每言必中,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轟動江湖了。他還曾經寫過一本相書,名叫《柳庄神相》,總結自己數十年來的看相經驗,風行一時,洛陽紙貴。

然而通風鑒之術的人歷朝歷代都有很多,真能留下名來的卻少,比如前朝的袁天罡、陳希夷,本朝的劉伯溫、姚廣孝,他們之所以著名,全靠著給天子看過相,甚至做過帝師。如果袁柳庄一輩子浪跡江湖,哪怕他的本事再大,寫書寫得再好,也未必就能暢銷。《柳庄神相》所以印量大,銷路好,全靠了作者偶遇著永樂天子,一番努力,終於攀上了龍鬚。

且說在「靖難之變」以前,那時候永樂爺還在北平府當燕王,某一天帶著群軍官微服出巡,走累了就進到一家酒館裡去歇腳。趕上袁柳庄從此路過,職業病似地把每個人都看了一眼,突然看到燕王爺,大吃一驚,跪下來就磕頭,說:「這位是真命天子呀!」

軍官們罵他「江湖騙子」、「胡扯」,呵斥了一番,然後會了賬就匆匆離開。可是其中一個軍官卻轉身蹩了回來,悄悄問明白了袁柳庄的姓名和住址。隔了幾天,燕王府里就有懿旨頒下,召袁相士入府覲見。袁柳庄進去叩首,抬起頭來一看,嘿,正是昨天在酒館裡碰到的那個容貌不凡,有「真命天子」相的軍官。

這時候燕王爺正被建文皇帝的削藩之策逼得走投無路,想要起兵造反,可又拿不定主意。於是他亮明身份,叫袁柳庄再仔細給看看。袁柳庄定睛觀瞧,然後再次拜倒,三跪九叩,稱賀不已。由此燕王爺才決了大計,起兵靖難,連番廝殺,終於攻克南京,登坐大寶。

為了酬答袁柳庄的功勞,永樂爺封了他一個三品太常寺丞,專管祭祀天地,推算國運。《柳庄神相》因此才能暢銷一時,刻版無數,永樂爺因此下旨,凡刻此書版的都得給朝廷交稅,名為「版稅」。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正趕上袁柳庄有個兒子名叫袁忠徹,子承父業,也是一位風鑒高手,在南京城裡名動公卿,因此永樂爺也封了袁忠徹做尚寶司的從五品少卿。當時尚寶司卿只是備員而已,主要事務都是這位副職的袁忠徹管,人都稱他做「袁尚寶」。因為袁忠徹本人的興趣、本領,加上老爹袁柳庄從旁協助,所以尚寶司就逐漸變成了朝廷里掌管各種鎮妖辟邪法器的衙門。

此刻劉鑒嘴裡說出「尚寶司」的名字,宋禮恍然大悟,拍拍胸膛,長舒了一口氣:「哦,若說是尚寶司袁大人,那就方便了……」

「怎麼說?」劉鑒輕皺雙眉問他,「宋大人和袁忠徹交情深厚么?」

宋禮奇道:「哎?說起來你們二人同樣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