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通惠河

「如何?」宋禮把著柄老大的蒲扇,一邊呼嗒呼嗒地起勁扇著,一邊笑著問劉鑒。

坐在他對面的劉鑒卻不說話,只是上下反覆端量宋禮的面相——什麼叫富貴之相?這就是典型的富貴之相,一張大圓臉,粗眉毛、大眼睛、挺鼻樑、長人中,五柳長髯,尤其是額頭寬廣、豐潤,雙眉略蹙之際還會隱現出「王」字形的皺紋,按照相書上說,必然會有出人意料的飛黃騰達。

當然這些話劉鑒不必要說,他知道宋禮官居正二品,又深得當今聖上的寵信,還用奉承說什麼「大富大貴之相」嗎?可是他好一會兒都不說話,宋禮反倒笑了:「不用看了。離開京城前,有位老先生說,愚兄此去一帆風順……」

劉鑒微微一笑,從宋禮臉上收回了目光,「啪」的一聲打開摺扇:「大人還是謹慎些為好。就我看來,您面帶煞氣,必遇不祥。」

宋禮聞言一愣:「賢弟何出此言?那位老先生……相法高妙,名動江南,他可沒說我最近會有什麼災厄呀。」

劉鑒右手輕輕搖著摺扇,左手挑開竹簾望一眼船外:「天氣越發熱了——後艙里井水鎮著的西瓜,不如現在吃了,正好解暑。」

「吃,這就吃,」他顧左右而言他,宋禮倒揭不開悶葫蘆,有點沉不住氣了,「你倒說說,從我這面相上看出什麼災厄來了?」

劉鑒放下竹簾,眼望宋禮,微微一笑:「宋兄適才所說的『老先生』,是指常年在聚寶門內擺攤算卦的那個『唐半仙』吧?都是些江湖伎倆,不必理會。旅途無聊,所以小弟給您看相玩兒,又不收你錢,騙你幹嘛?難不成我要訛你的西瓜吃?」

宋禮和劉鑒同船北上,這是在永樂四年的七月份。就在前不久,皇帝頒下詔諭,說從明年五月份起,要在北京城裡修宮造殿——官場上早就沸沸揚揚地傳說聖上有意遷都北京,這份詔書一下,更加坐實了傳聞。於是從南京到北京的運河上,運糧食的、運貨品的、運人客的、運土木石方的,以此為始,絡繹不絕地出現了無數的帆影。宋、劉兩人乘坐的船也夾雜在中間。

他們兩個都是奉了欽命去北京公幹的,但是沒坐官船,只雇了一條小小的客船。雖說宋禮乃是二品大員,劉鑒只是小小的六品司直郎,但就出身而論,劉鑒是兩榜進士,宋禮只是國子生,所以也擺不出長官架子,待這位官場後輩一直都很隨和、親切。兩人一路上閑聊瞎扯,這天船從運河轉入通惠河,不知怎麼的就說起劉鑒精通風鑒之術來了,於是宋禮要他給自己相相面,可是劉鑒實話實說,宋禮卻不大信。

宋禮是個大胖子,正在夏末伏天,他熱得渾身難受,身上寶藍色綢衫解了兩個扣子,大敞著領口,光著腦袋,一頂四方平定巾扔在桌上,手搖蒲扇就沒停過,可還是止不住滿腦門的汗往下淌。他聽劉鑒說自己面帶煞氣,忍不住就要問個清楚。

劉鑒和宋禮不同,二十來歲年紀,身形偏瘦,頭戴儒巾,身穿一件寬袖的青布長衫,漿洗得一塵不染。宋禮在官場上忙活慣了的,說話又急又快,劉鑒看上去卻比他沉穩得多,輕搖摺扇,說一句話三搖頭,頗有儒學之臣的風雅儀態。

聽宋禮說不信自己的看相,還說那位「唐半仙」相法神妙,每言必中,劉鑒不禁搖頭微笑:「他說什麼中了?大人不妨例舉一二。」

宋禮從袖子里掏出塊手巾來抹了一把額頭油汗,回答說:「他說我上個月身體不適,一點都沒錯呀。」

劉鑒挑一下長長的細眉:「此時夏秋之交,天時不定,您又是這樣的……這樣的富貴之體,加上公務繁忙,面有疲色,只要說身體不適,肯定是錯不了。」

「那他還說我年初之時大大破了一筆財呢,這也中了啊。都過去了半年,他是怎麼相出來的?」

「嗨,誰家過年不破財?看您年歲,定然家族興旺,光給小孩子的壓歲錢就得花費不少吧?」

宋禮還是不信:「江湖手段,愚兄也略知一二,多數都是說憂不說喜,先危言聳聽嚇唬人,這才能從村夫愚婦手裡騙錢。可這個相士說我一帆風順啊,這不符合常理……」

劉鑒又「啪」的一聲合攏摺扇,微笑著回答說:「江湖術士多數並不懂真正的相法,全靠的察言觀色。凡去算命之人,必定是有了災厄不能決斷,或者是覺得自己前途難料。可看您呢?儀錶堂堂,氣概非凡,必能看出並非是遭了什麼不測,那就只剩下前途難料這一項了。您行動坐卧又透出一股官威,加上最近坊間流言聖上要遷都北京,因此猜您要出遠門,那是一點兒也不難。既然如此,再說壞話也不能騙您回頭,還不如說兩句好話來騙您當下的錢財呢。」

他頓了一下,又補充說:「江湖相術是靠相士的經驗,察其言,觀其行,然後再套用書本上的條目,大言欺人,詐取錢財。正經相術則是深究天地人相互感應之理,以其所生出的預兆來推吉斷凶——兩者絕不可同日而語。」

宋禮仍然不大信服,可也不得不承認劉鑒這番話有一定道理,正好這個時候僕人把西瓜切好送上來了,於是他也就不再深究:「言之在理……受教了。」然後擺擺手,做一個請的姿勢。

劉鑒才要放下摺扇,拈一塊西瓜來吃,突然艙簾一挑,鑽進個十來歲的小書童來,畢恭畢敬地作一個揖:「啟稟尊主,日已近午,欲停舟而爨,未知可乎?」

劉鑒一轉身,掄起摺扇來就往書童腦瓜頂上狠敲了一記:「真是屢教不改,你就不能講幾句人話?!」

「哎呦」一聲,書童兩手護頭,卻還是慢了一拍,被敲個正著,立刻鼓起一個大包來。於是苦著臉摸摸大包,回嘴說:「您好歹也是六品官員,又在詹事府當差,時常能見著太子爺,我怕話說俗了給您丟臉不是……」

「丟臉?就你這亂拽文才給我丟臉呢——去,問問船夫,這是到了哪兒了?」

劉鑒表字鏡如,建文二年的進士,現今官拜詹事府左司直郎,小書童是他的家養奴才,名叫「捧燈」。

那詹事府乃是專管太子讀書的衙門,雖然沒有多大權力,但由於經常接近太子爺——也就是未來的皇帝——所以在京官里也算搶眼。這事明擺著,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只是讓太子爺記住了姓名或者面相,等他日今上龍馭殯天,太子繼位,定然能受到重用。可惜這個劉鑒天性就討厭官場上的交際應酬,雖然落在個風光衙門裡,卻並不得上司的賞識、同僚的親近,人人看著他都礙眼,這回乾脆找個由頭,把他趕出南京城,趕北京去了。

宋禮這趟出差,乃是奉了永樂爺諭旨,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去督造北京新城的修建。劉鑒則是去北京搜集和整理原燕王府里各種文書資料,以備大學士解縉等人參考,好編纂那部巨著《永樂大典》。這差事乍聽上去不輕鬆,其實卻很閑,因為當今聖上永樂爺還在北京城裡當燕王的時候,整天想著怎麼扳倒侄子皇帝朱允炆,燕王府里的資料六成和政治有關,三成多和軍事相關,這些書籍文件事涉機密,別說《大典》里用不上,就連後世修官史的時候多半也看不到,他一個小小的六品司直郎更是沒機會去「整理」了。

劉鑒要搜集和整理的也就是剩下那一成不到的文書,那些玩意兒里只記錄了除王爺(也就是當今聖上)之外,王府上下人等的吃喝拉撒睡,行立坐卧走,無聊的很,搜集整理得再好也壓根兒就沒人過問。

可是劉鑒自己對這份閑差倒挺滿意,他在這剛開始翻修起建的北京城裡,用不著再看上司臉色,也用不著去和同僚們周旋,最重要的是用不著天天起早去衙門裡應卯了。

小書童捧燈聽了劉鑒的吩咐,急忙鑽出船艙,招手對船夫說:「舟子過來。」

撐船的老漢其實沒聽懂這孩子講什麼話,只聽到一個「來」字,於是湊近了問:「小哥兒有啥事?」

「敢問尊翁,舟行至此,是何所在?」書童搖頭晃腦地話音剛落,艙簾一挑,從裡面飛出半塊西瓜來,濕答答地正扣在捧燈的後腦勺上。

「勞駕,老大爺,這是到什麼地界兒啦?」捧燈急忙改口。

「哦,前面不遠就是通州啦,」老漢一邊笑著替捧燈撿拾頭上、身上的瓜皮、瓜子,一邊招呼艙里的客人,「兩位大老爺若是乏了,一會兒不妨在通州歇歇腳,去碼頭上買點東西吃,等太陽不那麼毒了再走也成。離北京很近了,天黑前怎麼也能進城的。」

聽到船夫的話,宋禮笑了:「這話倒也不錯,我作東,咱倆上岸吃點東西吧。這幾天在船上吃得實在不怎麼樣。」

宋禮在衙門裡對下屬是很嚴厲的,但平日性情還算寬厚,做事又不大拘小節,幾天來劉鑒和他相處得倒是十分融洽。劉鑒本沒有下船的意思,聽宋禮這麼說了,倒也不便掃他的興:「那下官就卻之不恭,叨擾宋大人了。」

時候不大,客船就停靠在了通州碼頭。這地方乃是北京東南的門戶,水陸交通匯聚的樞紐所在,雖然地方不大,但確實繁華得很,碼頭兩側更是人頭涌動——

「來哦!來嘗嘗,真正大順齋的糖火燒!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