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邁向輝煌

戰國亂世,群雄並起,而歷史最終選擇了一個來自尾張國的小諸侯織田信長,交付他統一日本的重任,雖有一定偶然性,但更多的則是無法抹殺的必然。從客觀上來說,尾張國地處土地富庶、交通便利、商業相對發達的濃尾平原上,並且距離京都較近,置於這個四戰之地的勢力,很有可能因各方向的壓迫而反彈,為了家族的生存而加快對外擴張的勢頭,同時也非常便於進入京都,進而掌控天下。

從主觀方面來看,信長目空一切的劣習,反過來使他藐視權威,敢於打破舊的統治秩序,敢於不擇手段地去謀取勝利。無論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為最終統一畿內和近畿地區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信長的政策」

如前所述,受其父織田信秀的影響,從尾張時代起,織田信長就非常注重商業的發展。當時日本大小諸侯割據,道路殘破,關卡林立,城下町的商業也多被當地行會所壟斷,非常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信長花很大精力修葺道路和橋樑,廢除領地上的關卡,同時在部分地區施行「樂市樂座」制度,以打破行業壟斷。他還鑄造「大判」(一種金幣),統一領內的貨幣。

在農業方面,信長一方面強力鎮壓百姓的暴動,一方面確定封建領國制,採取「兵農分離」等政策,力求將農民牢牢禁錮在土地上。對於敢於抵抗的地方割據勢力,信長毫不留情地將其剿滅,並且往往連帶屠殺無辜,以震懾附近諸侯;對於主動投誠的勢力,則發給「所領安堵狀」,用誓約形式確定其在織田政權從屬下的領土所有權。其後在部分地區還實行「檢地」政策,丈量土地,計算年貢,禁止轄下諸侯虛報田地和產量,便於中央統一規劃控制。和泉國槙尾寺因為對抗檢地,立刻就被信長的親信大將堀秀政一把火燒為灰燼。

當時大部分封建諸侯並無常備兵,武士除還要擔任行政任務外,也可能下地種田,農民逢有戰爭也會被臨時徵發入伍。信長採取「兵農分離」政策,把武士常備兵化,而禁止農民脫離生產,加入到爭鬥的行列中去。這一政策,後來在部分地區更發展為「刀狩」,即沒收農民所持有的武器,以防轉業和暴動。

這些政策打破了舊的封建莊園制,完善了一元化統治的封建領國制,把農民牢牢圈禁在土地上,同時也鞏固了織田氏的統治,穩定了地方政局。

政治方面,織田信長不但挾幕府將軍以號令天下諸侯,並且尊奉天皇朝廷,希望建立雙頭傀儡政治,對足利義昭產生一定製約。放逐義昭以後,他在恢複朝廷影響力的同時,也嘗試將其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天正六年(1578年)四月,信長提出辭呈,以「征伐未盡其功」為借口,放棄了朝廷賜予的一切官職,他說,待等到「萬國安寧、四海平均」之際,再任官職亦無不可。他修繕二條御所,請最具天皇繼承人資格的誠仁親王搬來此處,加以大力扶持,無疑是想在當時的正親町天皇退位以後,可以擁立一個徹底聽話的傀儡政權。

為了將織田氏政權重新名正言順地納入天皇朝廷體系,天正九年(1581年),正親町天皇派遣女官到信長處,希望他可以擔任左大臣一職,然而信長竟以天皇退位作為條件:「若誠仁親王得以繼位,我將擔任官職,悉心輔佐。」與此同時,他還妄圖扛出足利義昭之子足利義尋出來擔任第十六代幕府將軍,以分割朝廷的影響力,此事在朝廷的強烈反對下,不果而終。朝廷想封信長為新的幕府將軍,或請他擔任關白一職,也均遭信長回絕。

對於用人,信長從不看重門第,敢於不拘一格地提拔有能力的浪人、下級武士或降將,比如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稻葉一鐵等等。而對於顢頇無能,或者失去利用價值的臣下,即便是譜代重臣,也毫不留情地加以放逐,比如其後佐久間信盛和林秀貞所遭受到的嚴厲處置。這就使得織田家臣團始終保持活力,人人爭功,不敢稍有懈怠,因而縱橫畿內,無人可敵。

為了重建封建秩序,信長採取嚴刑峻法,還在尾張時代,就頒發了「一錢斬」的政策,即搶劫、偷盜一錢者亦施以斬首之刑。這種重刑主義使他招致了「暴君」之名,也引起各方敵視,但客觀上有利於統治權力的加強和轄下領地的社會安定。

軍事上,信長利用「兵農分離」政策,極大加強了配下軍隊的戰鬥力,並且由脫離土地的武士為主體創建軍隊,也便於較長時間離開所屬領地,進行長途遠征。信長軍紀嚴明,對於敵方領土進行毫不留情的屠殺和燒掠,對於本領百姓則甚為保護。

信長的這些政策,在他統治時期,很多只在部分地區開始試行或實行,要等其后豐臣政權的時候,才加以全國普及化。可以說,豐臣、德川兩代的統一政權,是在信長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完成的。

「自由都市堺」

且說為了重組對石山本願寺的包圍網,為了擊敗毛利氏水軍,控制瀨戶內海,在天正四年(1576年)木津川口海戰敗退後,信長就下令九鬼大隅守嘉隆在伊勢灣建造六艘巨大的新式戰船。前文提過,九鬼氏本是志摩國的豪族,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還曾經作為倭寇的一部分,侵擾過我國東南沿海,因為船上習慣打著「八幡大菩薩」的旗幟而被稱為「八幡海賊」。九鬼嘉隆是在遭到伊勢國司北畠氏的進攻時,經瀧川一益介紹,臣服於織田信長的。

到了天正五年(1577年)的六月,也就是上杉謙信出兵能登、加賀之前不久,這六艘巨大無比,外包鐵皮,配有搖櫓六十支,內置大筒(火炮)三門、中筒(大火槍)二十四支、小筒(火槍)六十八支的戰船終於完工了,被稱為「鐵甲船」。由瀧川一益的一艘大安宅船為前導,七艦組成的船團順風離開伊勢灣熊野浦,駛向瀨戶內海。本願寺顯如見狀,急忙派遣船團來迎,雙方在淡輪口展開激戰,一向宗的小船很輕易地就被鐵甲船打為齏粉。七月十七日,鐵甲船團在堺(今大阪府堺町)港停泊,四方前來圍觀者人山人海,無不驚嘆:「自古未見如此巨大堅固之戰艦!」

此後,鐵甲船團就以堺港為據點,頻繁出擊,配合陸軍再度把本願寺團團包圍起來。九月三十日,織田信長親自入堺,視察九鬼嘉隆的成果,受到當地百姓和商人們的焚香膜拜。

堺在戰國時代的日本,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堺港位於瀨戶內海西岸,最初重要性遠不及尼崎、兵庫等港口,但在應仁之亂以後,細川氏統治此地,將它作為勘合貿易【明朝限制對外貿易,日本商船必須持有幕府頒發的「勘合」(一種憑證)才准靠岸,此種貿易形式即為「勘合貿易」。對於日本諸大名來說,掌握了勘合貿易,要強過掌握十座金山。】的基地,這才逐漸繁榮起來。除對外貿易外,堺也以刀劍、絹織物、漆器和鐵砲生產聞名全日本,成為周邊封建大名垂涎的一塊肥肉。

在反抗封建大名橫徵暴斂的過程中,堺逐漸由門閥豪商組織起獨立的管理機構,徵召僱傭兵保衛城市,並且統一向封建大名交涉和繳納賦稅,變成了一座自由都市。耶穌會傳教士伽斯巴爾在參觀過堺以後,稱其「富庶而和平,象義大利的威尼斯那樣實行自治」。

這般自由都市,在戰亂中的日本,並非獨堺一座,還包括近江國內的大津、草津,等很多地方。信長最重視商業,當然不會放過這些自由都市,在上洛之初,足利義昭為了拉攏他,許諾封給他畿內五國中的豐沃土地,信長婉言謝絕了,同時提出要求說:「在下唯願得到堺、大津、草津三地代官(事務官)的任命權。」義昭一口應允。

當然,義昭本人根本就無法控制這三個自由都市,他只是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具體兌現,還要靠信長自己。當時的堺,名義上是由三好氏控制著,實際上具體事務仍由當地的門閥豪商組織負責,三好氏在堺派駐代官,只負談判和收稅之責。當信長擊敗了「三好三人眾」,降伏了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以後,他為了將堺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就下令堺的管理機構交出矢錢(軍用金)三萬貫。在遭到拒絕以後,信長準備動用武力征服,堺遂聯合另一享有自治權的都市——攝津的平野,合兵抵抗織田軍的進攻。

經過武力壓迫和政治威脅,一年以後,信長終於迫使堺屈服,承認他的唯一宗主權,並按一定數額繳納賦稅。控制堺市與堺港,大大充實了織田氏的軍費和武器來源,而深通談判之道的堺的豪商們,比如千宗易、今井宗久等人,此後也為信長和平統一許多地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因如此,鐵甲船團才得以將堺港作為封鎖石山本願寺的前線基地,而信長停船在此,並親往視察,也是為了向堺的商人們炫耀自己武力之盛,以期贏得他們更多的金錢和物資支持。看到自己這一目的順利達成,堺的百姓如同膜拜天神一般迎接自己,信長大為高興,重賞了九鬼嘉隆和瀧川一益。

「石山戰爭的終結」

為了打破織田軍的石山本願寺包圍網,天正六年(1578年)十一月六日,毛利氏再度派出由六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