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上洛

日本的京都肇建於延曆十二年(793年),稱為平安京,次年正式從長岡京遷都來此。這座平安京南北約4.7公里,東西約4.5公里,基本架構模仿中國唐朝的都城長安,方方正正,北部中央建有皇宮,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為左京和右京,然後由平直的多條橫、縱向街道分割為數十個坊。

雖然名叫平安京,模仿的是我國的長安,然而習慣上卻稱呼這個都城為「洛」。因為日本列島正式與中國接觸是在東漢末年,東漢和此後的魏、晉等朝代,都將都城設在洛陽,換言之,「洛」可以算是都城的簡稱。日本人起而仿效,也稱自己的都城為「洛」,都城附近就是「洛中」。

永祿十一年(1568年)九月七日,一支打著五瓣木瓜紋旗的軍隊浩浩蕩蕩從美濃國岐阜城開拔,直向西去。這種軍事行動稱為「上洛」,也就是前往洛中,類似舉動,從戰國時代開始以來,就有多位有力量的大名進行過,不過他們或者半途就鎩羽而歸,甚至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比如今川義元),或者進入京都卻未能號令天下,很快又被趕了出來。此次織田信長的上洛之戰,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進京的準備」

且說織田信長在岐阜城秣兵厲馬,等待東進奪取京都的時機。大約就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大規模施行「樂市」制度。

當時日本各地的商業和手工業,大多被稱為「座」的商業行會所掌控著。座的產生一方面有利於保護商品經濟,聯合下屬各家商號來應付戰國大名的橫徵暴斂,另方面卻也日益產生出壟斷性和平均主義的傾向。戰國大名們為了對抗座,往往利用各種政策吸引自由工商業者來自己領內發展,所謂的「城下町」,主要居住者就是這些工商業者和「奉公」的武士們。

樂市制度最早的開創者乃是南部近江國的戰國大名六角定賴,他於天文十八年(1549年)建設了城下町石寺新市,開始實行樂市制度——那一年信長十六歲。此後這種新政策被很多戰國大名所仿效,據說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就曾經在部分地區施行過。

那麼究竟什麼是「樂市」呢?其實樂市就是廢除座的特權,免除城下町的市場稅和商業稅,從而吸引更多的自由工商業者前來定居和經營。信長首先在岐阜城下町施行樂市,並且很快向領內各地推廣,這和他後來在部分地區施行的完全廢除座的「樂座」制度,被合稱為「樂市樂座」。

通過樂市等一系列鼓勵商品經濟發展的手段,信長更為富有了,手裡的永樂通寶或者別的什麼通寶更多了。他開始為殺上京都做準備,還主要實行了兩項卓有成效的步驟。

第一項,就是和北近江戰國大名淺井氏聯姻,打開通往京都的道路。

日本本州島的中心位置有一泓面積達到670平方公里的湖泊,名叫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內陸湖。在世界所有的淡水湖中,琵琶湖排名第129位,如果也包括鹹水湖,則排名188位。圍繞著琵琶湖的行政區劃稱為「近江國」,京都則位於近江國西南方的山城國中。因此,近江國雖不屬於五畿之一,政治意義卻更為重要,乃是拱衛京都的東方門戶。

戰國時代,近江國產生了兩家守護,都源自武家名門佐佐木氏,北部是分家京極氏,南部是嫡流六角氏。到了信長誕生前後,京極氏的實權已經被被官淺井氏所篡奪了,當主淺井亮政乃是實力足以搖撼整個日本中部的無雙豪傑。

淺井亮政去世後,其子久政繼承了家督之位,這個傢伙的能量比他老子可實在差得太多了,屢次遭到南近江的六角氏攻伐,最終臣服於六角氏家督六角義賢(承楨)的軍門之前。六角義賢還賜字給淺井久政的兒子,取名為淺井賢政。

淺井家族的政治結構採取「重臣合議制」,磯野、海北等重臣兼麾下有力豪族商量定了的事情,連家主也往往無法違拗。對於淺井久政的臣服六角氏政策,重臣們一致表示反對,主張聯合北方越前國的朝倉氏以抵抗六角氏的侵攻,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呼聲中,久政被迫下台隱居,讓位給兒子賢政。

淺井賢政繼位以後,立刻與六角義賢決裂,甚至剔除了自己名字中的「賢」字,改名為淺井長政。永祿三年(1560年),隨著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大破今川義元,淺井長政也在近江的野良田打了一場大勝仗,重創六角氏,聲名鵲起,並且維護了家族的獨立地位。

信長從岐阜出發,前往京都,最近便的道路就是通過六角氏的領地。六角義賢素來與三好、松永等家族交好,想必是不會乖乖讓路的,那麼惡戰在所難免。為了擊敗六角氏,預先聯絡和聯合六角氏的宿敵淺井氏,本是很正常的想法。況且聽聞淺井長政這個年輕人英勇善戰,頗有乃祖亮政之風,很不簡單,所以信長才決定利用婚姻關係和他聯起手來,制壓畿內,以圖天下。

信長嫁給長政為妻的妹妹名叫市姬,據說是一位絕代佳人,而長政不但勇猛善戰,也是天下知名的美男子(雖然流傳下來的畫像並不是那麼回事),這段婚姻表面上看來,真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然而夫婦二人雖然舉案齊眉,淺井氏諸多重臣卻對此並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織田家不過是一個來自鄉下的暴發戶,兩家聯姻,可以給信長臉上貼金,並且幫他打開上京的大門,對淺井家可並無好處。只有長政看出信長並非庸碌之輩,暗中打定了與其攜手共創大業的決心。

為了殺上京都,信長採取的第二項步驟,就是出兵北伊勢,以從側面包圍六角氏的南部近江領地。

伊勢國(今三重縣中北部)群雄林立,在織田軍侵入以前,此地的政治版圖大致如下:北伊勢主要有三股勢力,最北面的桑名、員弁、朝明、三重四郡被號稱「北勢四十八家」的國人一揆勢力所控制;神戶氏佔有河曲、鈴鹿兩郡;長野氏佔有奄藝、安濃兩郡;南伊勢志、飯高、飯野、多氣、度會五郡則由南北朝以來的世襲國司北畠氏所支配。國司乃是朝廷官職,不是幕政職位,當時掛名國司而依舊執有實權,並且成長為戰國大名的,有伊勢北畠氏、土佐一條氏和飛驒姊小路氏三家,人稱「三國司」。

永祿十年(1567年)八月,也即包圍稻葉山城的本月,織田軍首度侵入北伊勢,主將是瀧川一益。瀧川久助一益並非織田氏的世襲家臣,他本出身於甲賀忍者世家,精通兵法,並擅長運用鐵砲,很早就出仕織田信長,因為屢建功勛,並未因出於他國而遭歧視,相反,受到家中臣僚一致認同,成為與柴田勝家並駕齊驅的猛將。

瀧川一益先後攻克茂福、赤堀、楠等城,可謂勢如破竹,後因謠傳甲斐國的武田信玄將要奇襲美濃,才被迫後撤。第二年(1568年)二月,信長又命瀧川一益、織田三十郎信包(信長弟)、津田掃部助一安等將領兵,進攻神戶氏配下山路紀伊守守衛的高岡城。織田軍在城下縱火,大火燃燒了整整六天,集市、村鎮全都化為焦土,高岡城就此陷落。

面對氣勢洶洶的織田軍,伊勢眾豪族嚇破了膽,陸續獻城降伏。首先是神戶氏,其當主神戶友盛(具盛)答應收信長第三個兒子三七丸為養子,並作為家督的繼承人——這就是後來的神戶(織田)信孝。其後長野、工藤、關氏等也紛紛請降,織田信包進入上野城,又繼承了長野家。就這樣,北伊勢除被一揆佔據的長島地區外,基本平定了。

「立政寺中的承諾」

信長通過和淺井氏聯姻,以及平定北伊勢,完成了對南近江六角氏的包圍,同時他還於永祿十年(1567年)在迦納等地施行樂市,並陸續廢除領地內的重重關卡,大力發展商業,其目的除積累資金外,還在於打壓六角氏御用的保內座商人。施行這種種政策的同時,信長到處尋找進入京都的大義名份——那個明智光秀,以及他背後的足利義秋,現在跑到哪裡去了呢?

原來,自從永祿九年(1566年)足利義秋向朝廷上書說明自己才是室町幕府的合法繼承人,並且到處尋找可以幫助他回歸京都的靠山以後,立刻就遭到所隱居地的實際統治者六角義賢的反感。義賢和三好、松永兩家聯起手來,突襲義秋隱居的矢島地方,知道毫無勝算的義秋匆忙逃往若狹國(今福井縣東部),不久又轉至越前。

越前國的戰國大名朝倉義景熱烈歡迎足利義秋的到來,但這基本上建構於義景與六角氏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對京都文化的熱愛基礎上,他並沒有意思也沒有實力幫助義秋。永祿十一年(1568年)夏,義秋元服,改名為足利義昭,對朝倉義景已經灰心失望到極點的他,再次派明智光秀送信過來,請求信長的幫助。

看到這件險些飛掉的活寶繞了個圈子又回到自己面前,信長不禁大喜過望。足利幕府雖然喪失了權柄,終究是名義上天下武士的共主,擁立和扶持幕府將軍,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無二致。於是信長致信義昭,殷切希望他離開越前到美濃來,許諾自己定會討伐惡賊松永久秀和三好氏新家督三好義繼,送他回歸室町御所的。

當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足利義昭在細川藤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