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霸王誕生

從十五世紀中期的「應仁·文明之亂」【以細川、山名兩大家族為主力,以室町幕府將軍繼承權為導火索爆發的日本全國性的大戰亂,始自1467年,終於1477年。】開始,日本邁入了空前殘酷而混亂的「戰國時代」,無數英雄豪傑應運而生,無數割據勢力旋起旋滅。受限於傳統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各方豪強,比如廣為後人推崇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瀨戶內智將」毛利元就等等,他們窮畢生的精力,也不過在亂世中謀求到一方理想中的凈土而已,最終重新統一全日本的重擔,卻奇蹟般地落到尾張國【日本古代基本行政區劃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六國。國又稱為州,州下分郡,一國約等同或小於現在日本的一個縣。】(今愛知縣西部)一個根基淺薄的小領主肩上——他,就是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中部,而他的繼承人豐臣秀吉則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最鞏固的盟友德川家康把日本帶回到幕藩和平體制下——後兩人的事業基礎,無疑是由信長所一手奠定的。織田信長無所畏懼、藐視權威、殘暴好殺、熱愛藝術,後世讚譽者稱他為「革命者」、「風雲兒」,鞭笞者罵他為「暴君」、「第六天魔王」,而正是這種性格、行為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把他推到了歷史的最前沿。

「下剋上的亂世」

在敘述織田信長的功業以前,咱們先得來談談日本當時的大環境。名義上的統治者天皇及貴族們所組建的朝廷,早就已經被完全架空了,從十二世紀中期開始,權力落到了武士集團手中。武士集團也有個名義上的共主,那就是幕府將軍。這裡所說的將軍,是指由天皇授任的、可以世襲的「征夷大將軍」,將軍所開設的管理機構就稱為「幕府」——幕府這個辭彙,原本出自中國,被日本人照抄了過去。

日本一共經歷過三個幕府時代,即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三個幕府的名稱,都是由其統治機構所在地來命名的。戰國時代開始於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的中後期,最後終結於江戶幕府的建立。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就是由織田信長的忠實盟友德川家康所開創的。

作為亂世的戰國時代,當時日本各地表現為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通常在描述戰國時代的時候,日本人喜歡用「下剋上」這個辭彙,也就是說,統治秩序完全顛倒了,在下位者起而打倒在上位者,使得天下亂成一鍋粥。

首先,天皇和朝廷早就變成了傀儡,繼而連室町幕府將軍也無法再號令天下了。室町時代,幕府在各國都派駐守護,相當於我國秦漢的郡太守,或者唐宋的州刺史,但有一點不同,就是這些守護往往是可以世襲的,並且很多大家族控制了數國甚至數十國的守護職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會逐漸割據一方,不把中央的幕府放在眼裡。

日本古代的田主因為要在地契上籤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被稱為「名主」,擁有土地面積較廣的大地主因此稱為「大名」,乃是「大名主」的縮寫。各國守護割據一方,他們當然都是大地主,就此被稱為「守護大名」。不過守護大名的權力並不穩固,在他們的領地內大小莊園林立,這些莊園的所有權往往屬於貴族、寺院或者不屬大名管轄的其他武士,基本不向守護大名上繳賦稅,或只上繳部分賦稅。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守護大名們逐步摧毀了領內的莊園勢力,把所有權力都收歸己身,形成了「領國一元化」,因此守護大名就逐漸轉化為實力更強大的戰國大名。

然而從守護大名轉化而成的戰國大名,只佔戰國時代各地稱霸勢力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守護大名則在戰亂中被打倒了,被消滅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很多守護大名為了參與幕府的統治,本身並不在自己的領地上居住,而住在京都附近,具體領地上的事務,則交給自己的「被官」(屬官)或者被稱為「國人」的地方豪族來處理,這些傢伙正式的頭銜是「守護代」,也即代理守護。很多守護代因此勢力膨脹起來,逐漸從守護大名手中篡取了統治實權,也成長為戰國大名。

戰國時代,就是一個滿地都是各種出身的戰國大名——小的不過佔有幾個村子,大的佔有一國甚至數國——互相攻伐不休的混亂時代。在這樣的亂世,百姓們和部分國人實在活不下去了,於是揭竿而起,到處都鬧起了「一揆」。所謂一揆,原本是指為了某個目標而同心協力與領主做抗爭的團體,後來變成了暴動的同義語。

朝廷變傀儡,幕府被架空,守護很多被守護代打倒,守護代也有可能被國人們推翻,滿地都是一揆——這,就是日本戰國時代「下剋上」的基本面貌。

「織田氏的崛起」

為了表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織田信長後來自稱出於平氏【原為皇族,後成為武士階層的最高貴姓氏之一,日本民間流傳有「源氏和平氏交替執掌天下」的謠言。】或藤原氏【日本古代最高貴的神官氏族,從九世紀下半葉開始,世代擔任太政大臣(即首相)等高官。】,但現在普遍認為,織田氏先祖本為越前國(今福井縣東部)丹生郡織田莊織田劍神社的神官,約在室町中期成為越前守護斯波氏的被官。應永七年(1400年),越前守護斯波義教兼領尾張一國,遂提拔織田信廣就任尾張守護代。

織田家族就這樣來到了尾張國。

尾張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京都為中心,附近地區分為五個國,是為「五畿」,五畿往東分為三個道,即北面的北陸道,中部的中山道和南方的東海道,其中交通最為便利的就是東海道,尾張國正處於東海道的樞紐位置上。

尾張國往北是美濃國,美濃南部和大半個個尾張,都屬於著名的糧食產地「濃尾平原」,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同時靠著大海,有海鹽魚蝦之利,是個非常富庶的地區。並且尾張國內的莊園經濟早就基本被打破了,小農經營非常普遍,這就給其國的統治者儘快完成領國一元化進程打下了紮實的社會基礎。

織田信長所以能夠在亂世中崛起,並不是偶然的現象,他確實擁有一個他人所不具備的近乎完美的根據地。

拉回來說說尾張織田氏的始祖織田信廣,當時很多貴族和武士在年老後都皈依佛門,稱為「出家入道」,信廣也不例外,因此也稱「入道常松」。不過這種入道,並不是真的出家去當和尚,他們雖然剃個光頭,披襲袈裟,口念經文,卻一般都在家修行,仍然掌握著俗世的權力。

織田入道常松是斯波義教的被官,因為義教是幕府重臣,不能離開京都,所以就派常松擔任尾張國守護代。然而看起來常松此人是很受寵信的,斯波義教三天兩頭把他召到京都去商量事情,後來常松乾脆也呆在京都不回尾張了,把尾張國內的事務又轉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入道常竹。織田家族此後就分裂為二,即常松的後裔和常竹的後裔,各統轄半個尾張國。

尾張國分為八個郡,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南部的下四郡(海東、海西、愛智、智多)由常松系的織田大和守家奉著守護斯波氏統治,主城定在清洲(又名清須),北部的上四郡(丹羽、葉栗、中島、春日井)則由常竹系的織田伊勢守家統治,主城定在岩倉。

順便提一下這所謂「大和守」、「伊勢守」的問題。大和和伊勢都是日本的古國名,不過它們後面跟的這個「守」字,卻並不是守護,而是指的朝廷官職中的國司又稱國守。朝廷既然已經沒權了,那麼國司也就只是一個空頭銜,武士們往往用各種方法請得朝廷的官職來擺威風,卻沒有實際權力。「大和守」和「伊勢守」,也根本就管不到大和與伊勢的事情,並且同樣的空頭銜可能同時有好幾個擁有。

咱們越說越近了,織田信長的父親名叫織田信秀,出自常竹系,也就是上四郡守護代家族中的一員。信秀以前的織田氏譜系歷代就有多種版本,也有很多離奇和矛盾的地方,咱們按照比較傳統的一種說法來介紹:常竹的孫子是織田敏定,敏定有三個兒子,分別為敏信、信定和信安。敏信和信安兩人都先後做過上四郡守護代家族的家督(大家長),信定則被封在丹羽郡的犬山地方。

尾張國內各家豪強的勢力犬牙交錯,不知道怎麼一來,織田信定得到了海西郡的一塊土地,他就在那裡建了一座城砦,起名為「勝幡城」。日本戰國時代的所謂的「城」,其實大多都是城堡,一般依山而建,用竹木做柵欄,外挖壕溝,裡面豎立著很多箭櫓(箭樓),軍事意義要絕大於政治、經濟意義。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勝幡城,後來成為他兒子織田信秀髮家的資本。

「尾張之虎」

勝幡城位於尾張國的西南部,附近地區稱為「津島」。多條河流經過津島地區向南注入伊勢灣,水運非常發達。織田信秀就是通過發展商業,徵收商業稅而發家致富的。在那個年代,有錢就能招兵買糧,有錢也就有了勢力。

據說信秀曾在天文二十年(1542年),為了幫忙修繕已經荒廢了的皇宮,一次捐出四千貫錢。這是個天文數字,當時很多大諸侯都向皇室進獻財物,以謀求官職或者提升自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