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六章、戊辰戰爭

【●奪「玉」行動】

孝明天皇慶應二年(1866年)六到八月間爆發的第二次「征長戰爭」,以十五萬幕府軍被四千長州軍擊敗而告終。從此幕府威望直落谷底,家茂將軍去世後,其後見人德川慶喜被迫下令終止戰爭,全線撤退。十二月五日,德川慶喜繼任為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也是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

長州之所以能夠在「四境戰爭」中取得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在於幕府的腐朽、諸藩聯軍的裝備既差,配合度又不高,而長州則經過軍制改革,裝備精良,同時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此外,薩摩以及英國對長州的暗中支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英、法兩國爭奪對日本的控制權,英國認為幕府已經徹底腐朽,無法利用它來統治整個日本,因此轉而支持藩政開明,並且逐漸打開國門的薩摩、長州等藩,希望實現以天皇為中心的雄藩聯合體制——也就是坂本龍馬所設想的那一套。而法國看到英國這種態度,反倒加強了支持幕府的力度。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人摻和,長州未必能夠輕鬆打贏「四境戰爭」,而如果法國人不在其中攪事,大概高杉晉作在戰勝後會趁勝追擊,直薄京都去吧。

且說這位志氣衝天的高杉晉作,在「四境戰爭」結束後不久就嘔血卧床,隨即在第二年也就是慶應三年(1867年)四月十四日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僅二十九歲——查其病因,乃是慢性的肺結核。

而另一方面,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在繼位前不久就開始了一系列幕政改革,內容包括購買武器,改革軍制,改組幕府,以五位老中分掌五局,等等,在法國人的幫助下,頗有振作自雄,重新建立以幕府為中心的統一國家的意願。這次改革能否最終成功暫且不論,但很明顯的,一旦幕府統治稍有起色,慶喜將軍很可能再開徵長之役。

正因如此,薩摩、長州等藩絲毫也不敢因為幕府軍被擊退而大鬆一口氣,他們計畫著乘勝追擊,從政治和武力兩個方面徹底顛覆幕府的統治。說來也巧,就在家茂將軍去世後不到半年,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天皇也猝然駕崩了,終年三十六歲。

孝明天皇是堅定的攘夷論者,但同時也是佐幕派,他仍想維持傳統的幕藩體制,只不過希望幕府對朝廷的態度更為恭順,自己對政治有更大的發言權而已。尊攘派數次遭到迫害驅逐甚至殺戮,除了幕府在揮舞屠刀外,孝明天皇其實也「功不可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天皇才是倒幕派的最大敵人,所以也有天皇實際是被倒幕派暗殺的說法流傳至今。

繼承天皇寶座的乃是孝明之子睦仁親王,繼位一年零九個月後改年號為明治,故稱明治天皇,而所謂的「明治維新」也正是由此得名的。這位天皇繼位時年僅十六歲,說不上幼小無知,可也並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這使得倒幕派大為歡喜,認為這才是自己應該奪取的一塊良「玉」。

明治天皇才一繼位,倒幕派公卿立刻行動了起來,其核心人物乃是蟄居在家的下級公家岩倉具視。岩倉具視本是中納言堀河康親的次子,後來過繼給岩倉家,因為受到關白鷹司政通的器重而擔任朝官。他原本是支持公武合體論的,因為推動「和宮降嫁」而成為尊攘派的眼中釘,被剝奪官位,勒令蟄居。大概遭此大難後,具視終於看清了天下大勢,認識到公武合體斷不能行,而尊攘派勢力龐大,並且日益傾向顛覆幕府,這是歷史潮流,根本無法阻遏,於是思想逐漸轉向尊王倒幕。

慶應三年(1867年)元月,明治天皇登基,有栖川宮熾仁親王掌握了朝政。這位熾仁親王曾與和宮有過婚約,但被幕府橫插一刀,搞了個「和宮降嫁」,把未婚妻擄到江戶去了,親王當時是敢怒而不敢言,等到孝明天皇一咽氣,立刻就跳了出來,把矛頭直指幕府。在熾仁親王的努力下,朝廷頒下詔旨,赦免了從前被處罰和放逐的大批公卿,岩倉具視以及流亡在外的三條實美等人得以重歸政治舞台。

且說當年「七卿落難」,逃離京都,往依長州毛利氏,但隨即因為第一次「征長戰爭」,幕府命令長州交出剩下的五卿,把他們流放去了北九州。慶應三年(1867年)三月,在熾仁親王和靜宮清保親王(晃親王)的奏議下,這五卿終於重歸朝廷,三條實美和岩倉具視等人就和薩、長勢力聯起手來,準備收拾殘局,推翻幕府統治——這一派人被稱為「王政復古派」。

所謂「王政復古」,表面上的意思是恢複古代的天皇制,在天皇朝廷和百姓之間不再插進一個武家的幕府,天皇成為實至名歸的國家最高首腦,然而實際上,他們只不過打著天皇的旗號來倒幕,想要建立一個近代化的、西式的君主立憲國家而已。

在朝廷的支持下,上下兩股勢力開始積極活動。在上,島津久光、伊達宗城、松平慶永等藩主先後率兵上洛,尊攘派基本控制了京都及其附近地區;在下,薩摩、長州、土佐、安藝等藩的實權人物先後達成聯兵倒幕的密約。眼看全國性倒幕大勢將成,倒幕派就要動手,突然間,三不知跳出一個山內容堂來,幾乎壞了大事。

【●小御所會議】

山內容堂本名豐信,乃是南海雄藩土佐高知的前任當主,據說酒量很大,人稱「鯨海醉侯」,是公武合體論的積極鼓吹者。當初黑船來航,國門被迫打開,山內豐信立刻重用吉田東洋等開國派進行藩政改革,成效卓著。不過東洋對內思想是傾向於佐幕的,山內豐信也與之相同。傳說水戶藩尊攘派領袖藤田東湖與豐信交好,曾經秘密對豐信說:「我藩是御三家之一,不能採取過激行動,而作為外樣的土佐就當以謀反為主要目標了。」豐信聞言「哈哈」大笑,說:「誠之進(東湖)又在胡說八道了。」

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興起「安政大獄」,作為「一橋派」的幹將山內豐信當然無法倖免,被迫把家督之位讓給兒子山內豐范,自己退居二線,改名為「容堂」。井伊大老被刺後,山內容堂重登政治舞台,大力推動「和宮降嫁」和公武合體。然而他不在位的這段時間內,土佐藩內的激進尊攘派已經得勢,他們刺殺了吉田東洋,而以武市半平太(瑞山)主持藩政。

山內容堂著力打壓激進尊攘派,終於在慶應元年(1865年)的閏五月,也就是第二次「征長戰爭」爆發前不久,將武市半平太下獄處死,一掃激進尊攘派的勢力,改以態度溫和的後藤象二郎主持藩中政務。後藤象二郎隨即和坂本龍馬合作完成了「船中八策」,想要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來完成政治改革。

「船中八策」深得山內容堂之心,為了避免倒幕派引發戰爭,容堂就派後藤象二郎拿著自己的計畫書去京都遊說。這套計畫的中心思想為「大政奉還」,即讓幕府把現有的統治權名義上奉還給天皇朝廷,由天皇指定設立一個以幕府將軍為議長,包括各地雄藩大名在內的「列侯會議」。山內容堂認為這樣就可以在不引發流血戰爭,不顛覆幕府,「忠義兩全」的情況下改革朝政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套分明還是「公武合體」的老花樣,所以後藤象二郎到處遊說,卻到處碰壁,就連土佐藩軍事總裁坂垣退助也說:「奉還大政之言雖美,卻全是空話。德川氏從馬上得天下,若不能在馬上將其奪回,就不能打倒其數百年來的霸業!」山內容堂大罵退助所言是「暴論」,立刻將其解職,同時命令後藤象二郎以土佐一藩的名義直接把計畫書提交給朝廷和幕府。

幕府立刻牢牢抓住這一根救命稻草,慶應三年(1867年)十月十四日,德川慶喜將軍上奏請求「大政奉還」,並表示願意辭去征夷大將軍之位。面對幕府的這種恭順姿態,部分決心不夠堅定的倒幕派公卿和大名表示可以接受,而態度堅決者則趁機更加緊對京都地區的控制。十一月十三日,薩摩藩主島津茂久(即島津久光之子島津忠義)領兵上洛,要求朝廷召開會議,下達「王政復古」的大號令。

十二月九日早晨,朝廷下達「王政復古令」,同時在小御所召開會議,齊集公卿百官和有力大名,商討改組政府的問題,最終決定撤銷傳統的關白和各種養老令官職,以熾仁親王為總裁,公卿中山忠能、三條實愛等人,以及大名松平慶永、山內容堂等人為議定,組成新的政府,岩倉具視、後藤象二郎、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則擔任參與,負責具體事務。

會議開了一整天,到了晚間,開始商討如何處置德川幕府的問題,岩倉具視侃侃而談,提出勒令幕府「辭官納地」,即要求德川氏辭去世襲的征夷大將軍職務和朝廷所授予的官職,同時交出所有幕府直轄地,等候新政府裁處。

此言一出,山內容堂第一個跳出來表示反對,說這分明是一場政變,是「暴舉」,隨即前越前藩主松平慶永也指責這是「刑名為先,道義為後」,要求立招德川慶喜與會——德川慶喜本人和佐幕的急先鋒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桑名藩主松平定敬害怕遇害而不敢出席小御所會議——否則就是不公平。西鄉隆盛並沒有正式參與會議,而負責在外守衛宮門,他在聽說上述爭吵後,冷冷地說:「此時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