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二章、幕府的太平盛世

【●家光將軍和幕府機構】

江戶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本是德川家康的第三個兒子,因為長兄信康被織田信長逼迫自殺,次兄秀康很早就被過繼出去,所以最終輪到他繼承為德川氏的一門總領。秀忠的正室夫人名叫阿江,乃是淺井長政和織田市姬的第三個女兒,也是大坂城內實權人物淀姬的親妹妹。且說阿江夫人生有兩個兒子,長子為家光,次子為忠長,如同反覆上演的歷史故事一般,母親偏愛少子,一直攛掇將軍秀忠廢黜家光的繼承人地位,而以忠長取代之。

阿江夫人所以不喜歡大兒子家光,是因為家光降生後,爺爺家康認為如果孩子和母親過於親近,將會養成軟弱的依賴性格——淀姬母子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堅持把嬰兒從阿江夫人懷中抱走,交給親自挑選的乳母阿福撫養長大。因此阿江夫人和家光的母子之情非常淡漠,對自己一手養大的次子忠長則寶愛有加。

家康去世後,阿江夫人就開始攛掇秀忠將軍廢長立幼。但一則不敢違背亡父家康的意願,二則家光的乳母阿福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秀忠最終仍然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提前宣布退位,把將軍寶座讓給了年僅二十歲的家光。

寬永三年(1625年),已經退位的德川秀忠領著家光將軍入洛參覲,秀忠受封左大臣,不久後進位太政大臣,家光則受封右大臣,不久後進位左大臣。寬永九年(1632年)元月,德川秀忠去世,當年十月,大權在握的家光將軍以兄弟駿河藩主德川忠長患有瘋病為名,剝奪了忠長的領地,將其軟禁在上野高崎城中。忠長隨即憂憤自刃,享年二十八歲。

兄弟相殘的悲劇,即便在太平盛世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且說家光將軍在位的時候,最為寵信的有老臣酒井忠世、土井利勝、松平信綱等人,以及一代女傑春日局。春日局就是家光將軍的乳母阿福,本為明智光秀的重臣齋藤利三之女,她因為和將軍親如母子,又在將軍繼嗣問題上幫了家光很大的忙,所以等到阿江夫人去世、德川秀忠退位以後,她成為了「大奧」實際上的領導者——所謂「大奧」,就是指將軍的後宮。

其實阿福並不僅僅照管內事,對於政務也有很大的發言權。寬永六年(1629年),阿福前往伊勢神宮參拜,家光將軍指示她作為自己的代表,轉道入京參謁後水尾天皇。一介乳娘竟然想面見天皇,此事使朝廷上下無不感到驚愕和憤恨,但最終在幕府的壓力下,阿福還是假裝頂著貴族三條西實條的妹妹的頭銜完成了使命,並受天皇賜號為「春日局」——據說此事也是後水尾天皇憤而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光將軍在位的時候,進一步鞏固幕府權威,削弱各地藩主的勢力,「參覲交代」制度就是他所創立的。所謂「參覲交代」,是指各地大名都必須在江戶城下町購置宅邸,把妻子兒女安置其中,作為交給幕府的人質,大名本人則一年在領地視事,一年住在江戶,輪番交替(關東大名則每半年輪替一次)。大名們千里迢迢前往江戶侍奉將軍,於路的儀仗開銷,住在江戶的生活費用,全都必須自己解決,幕府毫不補貼,財政負擔由此變得非常沉重。家光將軍正是利用這一制度來削弱各藩的經濟實力,使他們再也無力與幕府相抗衡。

除此以外,幕府還直接插手各藩的繼承人問題,一方面,確定繼承人必須申報幕府同意,新藩主繼任也必須親自前往謁見將軍,獲得新的「所領安堵狀」,另方面,對於沒有繼嗣的大名家族,幕府從來都毫不容情地予以改易。

家光將軍時代確立的幕府統治機構是這樣的:最頂峰當然是幕府將軍,其下為大老和老中,然後是「若年寄」,職責為輔佐老中管理幕府的直屬家臣,再下還有寺社、町、勘定三位奉行,分管宗教、江戶城內的行政和治安,以及幕府財政等事務。上述為幕府的中央機構,地方機構則包括京都所司代、大坂町奉行、長崎等地的遠國奉行,以及其它幕府直轄地區的代官——幕府的直轄地區稱為「天領」,初期約兩百萬石,中後期增加到四百萬石。

幕府統轄各地大名。江戶時期的所謂大名,是指臣服於幕府將軍,受賜一萬石以上領地的武士——大名的家臣也有受賜領地的,但其名義上的主家是大名而非更高一級的幕府,所以不能稱為大名。大名分親藩、譜代和外樣三個等級,幕府初期約二百家,中後期增長到近三百家,統稱「江戶三百藩」。

此外,將軍直屬的家臣,如果封地不足一萬石,則被稱為「旗本」或「御家人」,前者准予直接謁見將軍,後者沒有這種資格。旗本多有領地,御家人則只領俸祿,他們全都住在江戶,平時充當幕府的行政官僚或警護人員,戰時根據封地或俸祿的多少來率領士卒參戰。據享保二年(1722年)的統計,江戶幕府共有旗本5205人,御家人17399人,連同這些人的家臣部下,戰時動員力將近十萬。

【●農村與城市】

根據十八世紀初的統計核算,當時天皇的領地為三萬石,皇族、公家的領地七萬石,幕府天領約四百萬石,直參(旗本和御家人)的封地加俸祿為三百萬石,各藩封地共兩千兩百餘萬石,此外還有寺社所領有的土地四十萬石。這就是整個日本社會上層的基本構成。

那麼在社會的下層呢?大小封建主主要的賦稅來源是「本百姓」,所謂本百姓就是指擁有一定土地和房產的農民。當時日本農村大多為五六十戶人家的小型自然村,村長被稱為「名主」、「庄屋」或者「肝煎」,主管戶籍登記和收取賦稅,主要出身於「大百姓」(富農)和舊的小國人領主。村長下面就是本百姓,本百姓下面還有「水吞百姓」也就是佃農。

江戶時代,各種捐稅名目繁多,僅年貢就經常超過實際收穫物的三分之一,農民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德川家康就曾經說過想要統治好百姓,就必須讓他們吃不飽而又餓不死的話。不僅如此,幕府還規定了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即所謂的「士農工商」制度。

「士」,即指武士,又寫作「侍」。江戶時代武士的身份標誌為允許擁有苗字,可以帶刀,如其權威受到平民百姓的損傷,則可以「斬舍御免」(允許當場格殺)。武士內部也分很多等級,比如上士、中士、下士、鄉士等等,高級武士經過的時候,無論平民百姓還是下級武士都必須伏地磕頭,否則就可能遭到斬殺。幕府還規定,公家、神官、僧侶的身份等級等同於武士。

身份等級的第二級是「農」,也就是農民,江戶時代是重農的社會,因為有了農民才有土地產出,才有武士們享受的年貢和俸祿。比農民身份更低的是「工」也即城市手工業者,以及「商」即商人。雖然商人在四個等級中排位最低,但他們逐漸成長起來,掌握了財政實權,到了江戶幕府後期,很多豪商甚至比武士更為尊貴和顯赫。這些商人把商號當成自己的苗字,按照武士家族的習慣來管理商號,主人和學徒之間的關係和武士團中的「寄親寄子」關係簡直毫無兩樣。甚至還有很多商人趁著武士家族破產或絕嗣的機會,把自己的兒子過繼過去,竊得了武士的苗字和家業,幕府雖然多次下令嚴禁也終究無濟於事——只要有活不下去的貧窮武士,只要有腰纏萬貫的豪商,有買家有賣家,這種地下交易就是永遠無法根絕的。

工和商大多居住在城市中。江戶時代的城市,以江戶、大坂、京都最為繁華,被稱為「三都」。城市居民主要為武士和工商業者,後者主要被分為擁有土地或房產的「家持」和租房居住的「店借」兩種。幕府和各地大名對工商業者徵收的賦稅比農民相對要輕(實際上是不如對農業來得重視),所以才會有很多商人暴富,到了幕府末期,甚至出現「大坂富豪一怒,天下諸侯驚懼」的局面。

在「士農工商」等級下面,日本社會中還存在著被稱為「穢多」或「非人」的賤民。穢多大多來源於古老的奴隸社會,一般從事處理屍體、屠宰牲畜、清掃垃圾等骯髒工作,或者成為流浪藝人,被整個社會所看不起。幕府嚴格管理穢多,不允許他們和自由民相往來,而且其身份世代承襲,永遠不會被解放(賤民的「解放令」要到幕府滅亡後的明治年間才頒布,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日本)。非人是臨時的賤民,是指十七世紀以後為生計所迫而從事卑賤職業的貧農或城市貧民,他們的身份雖然卑賤,卻並不對整個家族造成影響,並且有可能恢複原本的地位。

【●大君邦交】

一般認為,江戶幕府奉行「鎖國」政策,導致近代落後不振,一度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然而實際上,日本的情況和中國明清兩代並不相同,並且幕府的「鎖國」是有一個啟動過程的,並非始自德川家康。

首先,日本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和大陸國家的貿易交往,江戶幕府建立以後,更是把對中國和對朝鮮的貿易往來當作重要國政來抓。德川家康曾經為了彌補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所帶來的惡劣後果,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朝鮮半島,終於求得了和睦協議。慶長十二年(1607年),也就是家康退隱幕後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