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八章、慶長之役

【●鳴梁海戰】

慶長二年(1597年)二月,豐臣秀吉調集了十四萬大軍,第二次大規模侵略朝鮮,這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慶長之役」。

因為「永祿之役」實際上的失敗,日本人吸取了部分教訓,重新調整戰略部署。首先,豐臣秀吉實施反間計,運用散播謠言等方法,使朝鮮李朝解除了李舜臣的職務,並將其逮捕下獄——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朝鮮朝廷一定會為這種愚蠢行為付出代價,然而可憐的是,無辜的朝鮮人民也被迫要遭到同綁連坐。

七月十五日,以「海賊大名」九鬼嘉隆為首,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的朝鮮水軍。此時雙方仍處於停戰狀態,加上接替李舜臣指揮艦隊的又是元均那個徹底的無能之輩,竟然誤以為遠遠駛來的是日本的運輸船團,等遭到猛烈的攻擊,再想抵抗已經來不及了。戰鬥很快就結束了,朝鮮水軍幾乎全部覆沒,日本人就此掌握了制海權,隨即運送大量物資和兵源在朝鮮半島登陸。

而在明朝方面,自從去年談判破裂以後,對於日軍隨時可能發動突然襲擊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當年元月,朝鮮國王遣使入明,因為日本軍隊長期佔據朝鮮沿海釜山等地,而請求明朝再次出兵,將其徹底驅逐出去。於是二月間,明朝再起援朝之議,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開始集合人馬,整備物資。三月,又任命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以侍郎邢玠代替石星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同御倭。

從這些人事安排來看,明朝並沒有汲取第一次援朝戰爭獲得慘勝的教訓,邢玠等人的能力比宋應昌要差很多,而麻貴無論經驗還是威望,也都比不上李如松,更重要的是,主要準備調動的仍是薊遼等地善於平原作戰的部隊。

不過楊鎬上任以後,立刻就給豐臣秀吉發了一道咨文,就其內容來看,明朝對日本的內情比過去已經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咨文中嘲笑並且警告秀吉說:「你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能再活幾年?你的兒子還不到十歲,要靠誰來輔佐?聽說日本列島的酋長們都在等待時機,好趁機起兵報仇,一旦禍起蕭牆,加藤清正等人也會個個都想當國王,誰肯屈居於你之下?將來又有誰肯屈居你兒子之下?」

然而這時候,喪心病狂的豐臣秀吉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了,他只能孤注一擲。朝鮮水軍覆沒以後,日本陸軍立刻分兵兩路北侵。左路由宇喜多秀家做主將,以小西行長為先鋒,率四萬九千人沿宜寧、晉州一線向全羅道挺進,目標是重鎮南原;右路軍由毛利輝元做主將,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率六萬四千人沿密陽、大丘一線指向全州。日軍步步為營,到處構築日本式的城砦,以扼殺各地層出不窮的朝鮮義軍。

日軍的目標是穩固地佔領朝鮮南部四道,然後左右兩路大軍合圍京城。聽聞日軍開始行動的消息,朝鮮朝廷這才慌了手腳,匆忙於七月二十二日把李舜臣從獄中放了出來,但仍不讓他官復原職,而要其「白衣從軍」,戴「罪」立功。李舜臣集合漆川島海戰中殘留的艦船,只剩下十二艘而已,於是他暫時蟄伏,重新整合擴充兵力,尋找時機再進攻日本水軍。

日本陸軍進展順利,左路軍先後攻克泗川、南海、光州,一直殺到南原城下。此時防守南原的只有明軍和朝鮮官軍各三千人,主將為明朝副總兵楊元,堅守數日後,楊元見損失慘重,遂棄城而走。南原西北方就是重鎮全州,守備全州的明將陳愚忠見南原失陷,也立刻向北撤退。此後不久,日軍又攻陷了忠清道的金州、公州等城。

就這樣,開戰僅僅兩個月,朝鮮南方的全羅、慶尚、忠清三道就全部丟失了,京城再度裸露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然而就在這一危急時候,扭轉戰局的仍是天神一般的大將李舜臣。

李舜臣重整朝鮮水軍的基地,是在半島最西南端的右水營,由此地再往西南,通過一道狹窄而水流湍急的海峽,就是珍島,這道海峽就稱為「鳴梁」。日軍在得知這一情報後,就於九月初派出以藤堂高虎為主將的三百三十餘艘戰船,並兩萬陸軍,準備趁鳴梁漲潮的時候快速突入,全殲朝鮮水軍。

李舜臣早趁退潮的時候,派人在海峽中設置了鐵索和木樁,以遲滯侵入敵軍的進退速度。等到十六日日軍攻來,他先將許多民船偽裝成戰船,排列在水營後面以迷惑敵軍,然後親率那十二條戰船出而誘敵。一番大戰,兩艘日艦被擊沉,日軍主力直到退潮時候也沒能靠近朝鮮水營。潮水向東退去的時候,日艦無法前進,原地打轉,李舜臣趁機發起猛攻,先後擊沉被鐵索和木樁攔住的三十多艘日艦,擊斃日軍四千餘人。連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也中箭而亡——通總是這場戰爭中唯一被擊斃的日本大名。

因為鳴梁海戰的敗北,加上明朝大軍也已開入朝鮮戰場,日軍被迫放棄了合圍京城的計畫,收縮防線,後退到東南沿海的蔚山等地固守,打算熬過漫長的冬季,等到春暖花開再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蔚山之敗】

明軍第一支開到前線的部隊是副總兵解生所率的兩千人,九月七日到達了稷山。稷山在忠清道重鎮忠州西北,距離忠州大約是距離京城距離的二分之一,可謂京南的門戶。解生在稷山附近遭遇日本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的一部兵馬,激戰中,楊登山等人也率援軍趕到,將日軍擊退。同一時間,進攻青山的日軍也被明朝參將彭友德戰敗。

日本水軍在鳴梁海戰中慘敗於李舜臣之手,陸軍經過稷山、青山兩戰,雖然損失不大,但挫動銳氣,被迫紛紛後撤。冬季到來的時候,日軍大都退至朝鮮南部沿海,憑藉預先構築的日式城砦,打算嚴密防守,積聚物資,熬至明春再發動新的攻勢。當時其基本部署是,由西向東,小西行長在順天,島津義弘在泗川,黑田長政在梁山,加藤清正在蔚山。

為了打破對峙的僵局,明軍策劃發動了蔚山戰役,準備先擊垮位於最東北方的加藤清正,然後再將剩餘敵軍各個擊破。這一策略本來頗有道理,然而入朝的明軍總兵力不過七萬餘,要對付超過十萬的日本陸軍,必須集中兵力擊其一部,爭取快速將其吃掉,可惜楊鎬用兵卻並沒有那樣雷厲風行。

當時楊鎬、李如梅率左路軍,麻貴、李芳春率右路軍,高策明率中路軍,三路合圍蔚山,總兵力三萬餘。當時蔚山守敵兵力不過五千上下,大概楊鎬認為以三萬對五千,就可以穩操勝券了吧。

十二月二十三日,戰鬥正式打響。明游擊擺寨首先率三千精騎前往誘敵,隨即斬殺四百餘人,突進攻克了蔚山。加藤清正被迫後退到地勢更為險要的島山,連夜築就三砦,抵抗明軍的進攻。此時日軍後無退路,抵抗得極為頑強,相反,楊鎬則分明顯得決心不足,深怕損失過大,於是打打停停,遷延日久。仗打到次年(1598年)一月四日,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等將率援兵趕到,前部一萬三千人繞至明軍側後方,楊鎬大驚失色,首先駁馬落荒而逃,麻貴看到主將撤離,也立刻退兵,牽動全軍,敗得難看無比。

蔚山之戰,日軍損失近萬,明軍則估計在兩萬上下,輜重物資全都拋散。楊鎬一口氣逃回京城,越想越是擔心,竟然和邢玠合謀串通,向北京發了大捷的偽報,並且聲稱明軍損失只有百餘人。

楊鎬麾下的贊畫主事丁應泰聽說吃了敗仗,跑去找楊鎬,問他該怎樣處理善後事宜,楊鎬不但不自責,還拿出宰輔張位、沈一貫寫來的信給丁應泰看,神情非常得意。原來楊鎬在出征前父親死了,按禮法本該回家守喪,但朝廷正當用人之際,就「奪情」派他來朝鮮指揮戰鬥。宰輔們都覺得對不起楊鎬,準備頒旨獎勉,旨意還沒有下,張位、沈一貫等人先寫信來通知他這件事。楊鎬的這副嘴臉使丁應泰噁心透了,於是憤而上書,把明軍戰敗的真實情況彙報給朝廷。萬曆皇帝怒不可遏,當場就要下旨砍楊鎬的腦袋,多虧首輔趙志皋的保護,才暫時免去楊鎬職務,改由天津巡撫萬世德代為經略朝鮮軍務。

萬世德還沒上任,此時身在朝鮮的明朝最高統帥是兵部尚書邢玠,這個人還算有點頭腦,他知道兵力不足是無法打垮日軍的,於是急忙從江南招募水軍,通過水路又運來了大批兵馬。1598年二月,都督陳璘率廣東兵、劉綎率四川兵、鄧子龍率浙江兵,陸續趕到朝鮮戰場——這些都是慣于山地步兵作戰的勁旅。

這個時候,日軍的部署是分為三路,東路為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為島津義弘據泗川,西路為小西行長,佔據粟林、曳橋等地,行長配下水軍往來三處聯絡支援。相應日軍的三地拒防,邢玠也將明軍分為三路,東路麻貴、西路劉綎、中路李如梅(後以董一元代之),加上陳璘所率水軍,各守防區,相機進剿。

從蔚山之戰以後,日明雙方都暫時喪失了發動大舉進攻的能力,因此一直對峙了大半年。直到當年九月,邢玠認為部隊休整得差不多了,於是指揮水陸大軍全面挺進。他的計畫是各部齊頭並進,使得日軍不能互相支援,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蔚山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