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五章、皚皚白雪覆蓋

【●天文年間父子相爭】

陸奧國北部最大的勢力是南部氏,陸奧國南部最大的勢力則是伊達氏。伊達氏出自藤原氏,其源頭非常混亂,異說很多。文治五年(1198年),常陸入道念西與其四個兒子都加入源賴朝的奧州討伐軍,戰後被封陸奧國伊達郡。這個念西和尚,就是伊達氏的始祖,而至於他是伊達朝宗,還是朝宗的兒子宗村,卻就誰都說不清了。

南北朝時代,伊達氏家督行朝站隊選擇了南朝,北畠顯家對這一勢力非常重視,甚至把自己的本處也設在伊達郡內的靈山地方。行朝子宗遠與北朝的奧州探題大崎氏數度交鋒,武名很盛,而更加享有盛譽的,卻是行朝之孫、宗遠之子——伊達政宗。

伊達家系譜上有兩個政宗,這第一位,乃是擁有「伊達家中興之祖」美譽的名將。此人曾三次向鎌倉府的關東將軍足利滿兼舉起反旗,史稱「政宗之亂」,趁機擴大了領土,加強了實力。

話要從明德三年(1392年)說起,當年幕府將奧、羽兩州的探題職降為守護,劃歸鎌倉府關東將軍直轄。可是鎌倉府權力才剛擴大,幾乎立刻就產生了嚴重的獨立傾向,甚至和室町將軍足利義滿兵戎相見。伊達政宗因為娶了義滿的姨母為正室,所以站在幕府一方,先後進攻關東將軍足利滿兼安插在奧州的兩個兄弟——稻村御所足利滿直和筱川御所足利滿貞,反抗鎌倉府的統治。

以東北偏遠地方的一個鄉下小大名,敢於對抗強大的鎌倉府,這份忠義之心實在令將軍感動。政宗死後,其子持宗兩度上洛進謁將軍,受將軍足利義持賜以偏諱,此後,每代伊達氏當主,幾乎都受過將軍賜字:持宗的孫子為尚宗(受足利義尚諱),尚宗子為稙宗(受足利義稙諱),稙宗子為晴宗(受足利義晴諱),晴宗子為輝宗(受足利義輝諱)……

先說伊達稙宗,此公最擅長娶媳嫁女,他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六個女兒,遂利用政治婚姻,先後和相馬、葦名、大崎、二階堂、田村、桑折、亘理等家族交好,並在此後利用過繼出去的兒子繼承家督,把不少家族直接就給吞併了。他還面對幕府一副更加恭順的態度,投入超過先祖無數倍的巨額政治獻金,終於騙到了原屬斯波氏的奧州守護職。

伊達稙宗所編纂的《塵芥集》,乃是戰國大名分國法中條目最為詳細的,全文統共一百七十一條。可以說,他最終使伊達氏成長為戰國大名,並且奠定了稱霸奧州的基礎。

然而伊達稙宗的外交搞得很妙,內政方面卻多少有點捉襟見肘,這引起了許多家臣,也包括嗣子晴宗的不滿。前面已經提到過,天文十一年(1542年),就是否將稙宗的三男過繼給越後守護上杉定實的問題產生爭執,導致父子正式反目,引發了「天文大亂」。稙宗和晴宗各自拉攏一批家臣,攢出一隊人馬來,鏖戰不休。而因為前此稙宗的成功外交政策,使得大部分奧羽諸侯和臣從伊達氏的豪族,都因為和伊達家有親,也自覺不自覺地被卷進了這場戰爭。田村、畠山、相馬、最上、葛西等勢力支持老子,岩城、留守、小梁川、國分等勢力支持兒子,更有可笑的,大崎、黑川等家族也隨著伊達氏的分裂而分裂,就象室町幕府後期,最早同門鬩牆的乃是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一樣。

這場大動亂持續了整整七年,伊達晴宗漸佔上風。最後,在天文十七年(1548年),經將軍足利義輝出面調停,伊達稙宗被迫宣布隱居,退往丸森城,晴宗正式進入本處、羽州最南方的米澤城,繼任為伊達氏的新家督。

伊達晴宗的對外政策一秉其父,他讓幾個兒子分別過繼並藉機吞併了留守、石川、國分等家族,同時和岩城、二階堂、佐竹等勢力也都結為姻親。在用兵方面,晴宗主要把目標指向北方的相馬氏和大崎氏,但因為受到羽州最上氏的牽制,所獲甚少。對內,他運用「采地下賜錄」政策,重新規定了家臣的知行和俸祿,穩定並鞏固了家臣團。

也許因為勢力擴展得不順手,也許因為老爹稙宗的陰影不時從丸森城頭浮現,伊達晴宗最終也退隱了,讓位於嫡子輝宗,自己前往杉之目城定居。

年紀輕輕的伊達輝宗,其才幹遠不及父祖,更糟糕的是,父祖兩個並不真肯放手讓他主管一切。輝宗二十二歲那年,老頭子稙宗擅自作主,向羽州的最大勢力最上氏提出聯姻的請求,最上氏當主義守當即允諾,就把自己十八歲的寶貝女兒義姬送到了米澤城。

義姬後來有「奧州的鬼姬」之稱,她性情剛烈勇猛,和老實敦厚的伊達輝宗形成鮮明對比。對於這樁婚姻,伊達家是希望可以籠絡住最上勢力,不要隨便插手奧州事務,而最上氏則希望藉此控制伊達氏。據說,最上義守和義姬早就有刺殺伊達輝宗,並劫持其嫡子,以完全吞併伊達氏的計畫。亂世中的婚姻,若是買賣還算好的,恐怕不少都徹頭徹尾是樁陰謀,悲夫!

【●二本松事件】

最上、伊達兩家聯姻後的第三年,也即永祿十年(1567年)八月三日,義姬生下一個男孩,小名梵天丸,元服後取大名為藤次郎政宗——這是伊達家的第二位政宗。就在他誕生後數日,織田信長攻克稻葉山城,滅亡了美濃齋藤氏,兩相對照,這個孩子實在誕生得太晚了——但也許要怪他自己,在亂世終結時,卻不合時宜地獨具在亂世中才需要存有的能力和野心……

伊達政宗五歲的時候,也即織田信長火燒聖山比叡,縱橫京畿的那一年,他突發皰瘡,導致右目失明,「獨眼龍」的名號,就從此而來。但也有一種完全不靠譜的傳說,說他其實並未失明,故意遮上一隻眼睛,是為了凝聚視線,觀望天下。就象傳說中宋初獨眼大將鄭恩是好眼觀陽世、壞眼觀陰世一樣,這種為尊者諱的流言,實在可笑到了極點。

且說天正五年(1577年),虛歲十一的伊達政宗元服了,當年,祖父晴宗去世。兩年後,政宗娶了三春城主田村清顯的公主愛姬為妻,這樁婚姻,恐怕是其父輝宗在位時唯一高明的外交策略了吧。

伊達政宗十五歲的時候初陣,到了十八歲,輝宗突然宣布退位,而讓政宗繼承伊達家業。考究年富力強的輝宗讓位幼子的原因,恐怕並非是俗謂的「慧眼識英才」,而是因為其妻「鬼姬」並不喜歡政宗,卻偏愛次子小次郎,屢次設謀想更改嗣子的緣故吧。輝宗知道,如果兄弟、母子相爭,如果改變立嗣決定,勢必引發家中大亂,既然自己無力約束義姬,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趁尚未老朽的時候先確立政宗的家督身份。自己雖稱隱居,實際作為新家督的堅強後盾,則義姬必不敢妄動,這樣過個幾年,等政宗培植好了自己的勢力,獲取了家中的人心,即便老子死去,也無人可以動搖兒子的地位了。

況且,在當時的武將們看來,別管年齡大小,只要已經元服,且經過初陣,男孩子就已經成長為一個大人了,可以把重擔交付到他的肩膀上。

伊達政宗繼任家督時隔不久,就發生了一樁惡性的反叛事件。小濱城主大內定綱,雖是名門多多良氏流大內氏的後裔,但在奧州,不過小小一個國人領主,靠著下剋上才成為一方豪族的。這樣芝麻丁點兒的勢力,在葦名氏和伊達氏之間來回搖擺,也就很正常了。不幸的是,定綱甚得伊達輝宗的信任,而他卻辜負了這種信任,一邊名義上臣服伊達氏,一邊暗地裡投靠葦名氏。初繼位的政宗當然不能允許類似事件發生,更需要以此為契機,殺人立威,於是親統大軍,討伐小濱城。

天正十三年(1585年)八月,伊達政宗攻克了大內氏的小手森城,將籠城兵卒及其家眷八百餘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數屠殺乾淨。大內定綱肝膽俱裂,放棄小濱城,逃往葦名氏的領地。

這位大內定綱後來通過伊達政宗的重臣片倉景綱聯絡,再度復歸伊達氏,並且成為政宗家臣團中忠心耿耿的一員,按下不表。且說他有一個好友,乃是二本松城主畠山義繼,真正的幕府分支,奧州名門。義繼非常講義氣,前此響應了大內氏的反伊達氏行動,因此也遭到政宗的攻擊。義繼卑躬屈膝,向隱居的伊達輝宗求情,才終於被放過一馬。

可是,大概被小手森城的血案刺激得寢食難安,畠山(二本松)義繼一直對伊達政宗懷有刻骨仇恨。數月後,他帶著一批家臣來向輝宗致謝,卻趁此就宴會上劫持了輝宗,準備捉去二本松城,要挾政宗吐還侵奪自己和大內氏的領地——頗有些中國春秋時期劫持齊桓公的曹沫的氣概。

在米澤城外,伊達追兵趕上了畠山義繼一行人,雙方展開激戰。據說,當時義繼用短刀頂著輝宗的脖子,輝宗於是大叫:「不要顧慮,向我發砲!」鐵砲鳴響,一枚子彈先穿過輝宗的身體,又要了義繼的性命,兩人同歸於盡。

有關這場悲劇的版本很多,包括伊達輝宗是否真的喊過前面提過的話,包括當時其子政宗在不在追趕隊伍中,全都眾說紛紜。各種疑點聚合起來不外乎:輝宗之死是否其本人意願,他真是自殺的嗎?這究竟是一場事故,還是一個陰謀?政宗有否存在殺死掣肘的父親(同意畠山義繼投降,就是輝宗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