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章、霸王最後的輝煌

【●毛利氏的壯大】

毛利元就於弘治元年(1555年)通過嚴島合戰殺死了強敵陶晴賢,隨即命三子分道直進,很快就滅亡大內家,吞併了防長兩國。其長子、家督毛利隆元還將軍勢伸入九州,在豐前門司城大破豐後守護大友義鎮。

轉過頭來,毛利氏又東進與尼子氏爭奪石見諸豪族的支持。永祿三年(1560年),正親町天皇即位,因獻納繼位費用之功,毛利元就被封為陸奧守,隆元封大膳大夫,元春封駿河守。同年,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促成毛利、尼子兩家和談,並賜隆元安藝守護職。十二月,正當壯年的尼子晴久去世了,其子義久繼承家督之位。

此後三年,毛利氏東擊尼子,西戰大友,雖然仍是兩線作戰,但強弱勝負之勢卻與滅亡大內氏以前全然不同了。最終,在足利義輝的調解下,毛利元就與大友氏和睦,為隆元之子幸鶴丸和大友義鎮之女商定婚事,毛利隆元更獲幕府賞賜備中、備後、周防、長門四國守護職。

停止了西方戰事的毛利元就傾全力向東,先後取下白鹿、江尾等重鎮,擊破尼子倫久(義久弟)、龜井秀綱的援軍萬人,最後團團圍住尼子居城月山富田。這場圍城戰打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尼子義久中了反間計,殺死老臣宇山久兼父子,導致軍心混亂,局勢才一發不可收拾。永祿九年(1566年)十一月,義久兄弟出城降伏,隨即被送往安藝高田郡圓明寺幽閉起來——東中國地區曾經的第一豪強尼子氏就此滅亡。

其間在攻打名將松田誠保駐防的堅城白鹿城的時候,毛利氏當主隆元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一歲——傳說他是被人毒死的。於是,毛利元就臨時離開戰場,回到吉田郡山城,為隆元十三歲的遺子幸鶴丸舉行正式的元服儀式,並確定他為新的一門總領。幸鶴丸獲得將軍足利義輝賜字,取名為少輔太郎輝元。

此後數年,北九州戰火再開,並且毛利氏南下將勢力伸向伊予。彷彿一位英雄已經度過了他最輝煌的青年時代,現在的毛利氏,只是緩慢然而穩固地成長而已,過去的強大擴張態勢,已經逐漸消失了。

就在這種背景下,尼子氏在山中幸盛等人的扶持下一度復興。山中幸盛,通稱鹿之介,乃是尼子氏譜代重臣山中三河守滿幸之子。鹿之介十六歲的時候初陣,討取了山名家勇將菊池喜八,威名大盛。永祿八年(1565年),鹿之介年僅二十一歲,毛利氏的尼子侵攻戰開始了,毛利軍總兵力三萬五千,勢如破竹,包圍了尼子居城月山富田。

毛利方勇將品川大膳立馬飯梨川邊,看到一名身著赤絲威大鎧、頭戴鹿角脅立兜的武將在對岸馳騁,於是放聲挑戰。來將正是山中鹿之介,他大喝一聲,接受了一騎討,拔刀繞水來斗。品川大膳彎弓發箭,被鹿之介躲過——四周軍兵齊聲吆喝:「使用弓箭,何等的卑怯!」大膳於是拋卻弓箭,提刀來迎。二人你來我往,反覆數十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全都下馬擲去太刀,以短刀「組打」。先是大膳佔了上風,把鹿之介壓在身下,但很快就被對方巧妙地扳回了上風,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將短刀插入大膳的腹部。

山中鹿之介割下品川大膳的首級,大喊道:「今天,出雲的鹿殺死了石見的狼(大膳名為狼之助勝盛)!」尼子陣中歡聲一片。這段故事記載於《雲陽軍實記》中,鹿之介的勇名從此響徹整個中國地區。

然而,一將的勇斗無法挽救家族的滅亡,月山富田城終於陷落了,山中鹿之介流浪到京都東福寺,出家當了和尚。傳說他對著家傳的三日月鹿角兜發誓,寧願天降七難八苦到己身,也要復興尼子家。永祿九年(1569),鹿之介召集了各地流亡的尼子舊臣,擁立新宮黨孑遺孫四郎勝久為主,在出雲忠山,再度舉起四目結(尼子氏家紋)的旗幟。一個月後,他更收復月山富田城。

次年(1570年)二月,吉川元春統率一萬四千大軍再次包圍月山富山城。鹿之介以七千兵在城南布部山與戰,大敗而走末石。元春攻克富山,再取末石,鹿之介孤城難守,被迫出降,遭到幽禁。

初次起兵雖然失敗了,但是山中鹿之介的決心並未因此動搖,他用詭計脫出囚禁,逃往近畿,暫時依附於織田信長。信長稱讚鹿之介是真正的武士,賞賜名馬四十里鹿毛,支持他回家鄉去再和毛利氏搗亂。

幾乎同時的元龜二年(1571年)六月十四日辰刻,毛利元就因為食道癌,病歿于吉田郡山城中,享年七十五歲。此後毛利氏就在毛利輝元的統治下,由輝元兩位叔父——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為輔佐,緩步向東擴展勢力,終於加入了織田氏和本願寺的戰爭。

【●石山戰爭的終結】

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結束後,為了重組對本願寺的包圍,天正五年(1577年)二月,織田信長親統大軍南下征討紀伊的雜賀黨。雜賀地區聚集著許多聞名遐邇的忍者武裝集團,同時也是日本三大鐵砲產地之一,長年來與石山本願寺互通聲氣。織田軍數次進攻本願寺,都在雜賀黨的鐵砲面前吃過大虧。織田信長希望可以通過征服雜賀,斬斷本願寺顯如的一條臂膀。

雜賀的根來寺暗中與織田信長聯繫,願為內應,信長於是整軍前往。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土橋平次、鈴木重意(雜賀孫一)、岡崎三郎大夫、松田源三大夫、宮本兵大夫、島本左衛門大夫和栗村二郎大夫等七名雜賀首領聯名簽署誓書,表示臣服於織田氏。

天正六年(1578年)十一月六日,爆發了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為了重組對石山本願寺的包圍圈,為了擊敗毛利水軍,控制瀨戶內海,其實在去年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敗退後,織田信長就下令九鬼嘉隆在伊勢灣建造六艘巨大的新式戰船。九鬼氏本是志摩國豪族,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還曾經作為倭寇的一部分,侵擾過我國東南沿海,因為船上習慣打著「八幡大菩薩」的旗幟而被稱為「八幡水賊」。九鬼嘉隆是在遭到伊勢國司北畠氏進攻時,經瀧川一益介紹臣服於織田信長的。

本年六月,這六艘巨大無比,外包鐵皮,配有搖櫓六十支,內置大筒(火炮)三門、中筒(大火槍)二十四支、小筒(火槍)六十八支的戰船終於完工了,被稱為「鐵甲船」。由瀧川一益的一艘大安宅船為嚮導,七艦組成的船團順風離開熊野浦,駛向瀨戶內海,首先在和泉淡路衝擊敗本願寺的水軍,然後在堺港停泊。

堺在戰國時代的日本,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堺港位於瀨戶內海西岸,最初重要性遠不及尼崎、兵庫等港口,但應仁之亂以後,細川氏統治此地,將它作為勘合貿易的基地,這才逐漸繁榮起來。除對外貿易外,堺也以刀劍、絹織物、漆器和鐵砲生產聞名全日本,成為周邊封建大名垂涎的一塊肥肉。

在反抗封建大名的橫徵暴斂過程中,堺逐漸由門閥豪商組織起獨立的管理機構,徵召僱傭兵保衛城市,並且統一向封建大名交涉和繳納賦稅,變成了一座自由都市。耶穌會士伽斯巴爾在參觀過堺以後,曾稱其「富庶而和平,象義大利的威尼斯那樣實行自治」。

這般自由都市,在戰亂中的日本,並非獨堺一座。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擊敗名義上統治堺的三好氏,為了將此地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下令堺的管理機構交出矢錢(軍用金)三萬貫,遭到拒絕。信長準備動用武力征服,堺遂聯合另一享有自治權的都市——攝津的平野,合兵抵抗織田軍的進攻。

經過武力壓迫和政治威脅,到永祿二十年(1569年),織田信長終於迫使堺屈服,承認他的唯一宗主權地位,並按一定數額繳納賦稅。控制堺市與堺港,大大充實了織田氏的軍費和武器來源,而深通談判之道的堺的豪商們,比如千宗易、今井宗久等人,也為信長和平統一許多地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鐵甲船團就以堺港為據點,頻繁出擊,配合陸軍再度把本願寺團團包圍起來。十一月六日,毛利水軍再度向本願寺運送軍糧,組織了由六百餘艘大小艦船組成的大船團,來到木津川口。得到消息的九鬼嘉隆急忙率鐵甲船團迎戰,兩軍從早晨六時一直惡戰到近午——這就是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

雖然鐵甲船規模巨大、防護嚴密,又配有相當數量的新式火器,但終究數量有限,要直接面對數百艘敵船,勝算是相當渺茫的。九鬼嘉隆看清了這一點,指揮船團盡量不與敵船靠近,而只遠遠地以大筒和鐵砲轟擊。毛利水軍火箭如雨,卻根本無法射穿覆蓋在敵船體外的厚厚鐵甲,而因為距離不夠,手拋焙烙玉也根本無法傷敵。就這樣,嘉隆順利地將毛利水軍擊敗,血洗了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敗戰之恥。

縱橫瀨戶內海十數年的毛利水軍大敗虧輸,這對毛利氏和本願寺兩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對織田信長威信之上升,也起了相當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從此本願寺外援斷絕,困守孤城,支撐到天正八年(1580年)四月,終於被迫答應織田信長提出的屈辱的和議。在朝廷特使近衛前久、勸修寺晴豐等人的安排下,顯如上人寫下誓書,宣布停止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