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九章、平安樂土

【●長島一揆】

其實織田信長和佛教徒尤其是一向宗的對立由來已久。一方面,信長頻繁對外用兵,領內說不上橫徵暴斂,農民的日子也不會很好過,若有佛教徒煽風點火,很容易就會爆發一揆;另一方面,為了完善一元化統治,信長當然會向佛教寺院所掌握的「山門領」下手,這就必然引發寺院的反彈——其實永祿六年(1563年)爆發的三州一揆,其根由也正與此相同。

當時德川家康剛在三河站穩腳跟,為了擴大領土,擴充收入,於是大肆侵奪山門領,或者劫掠寺院的財產。當年九月,因為其部將酒井正親以征糧為名搶奪上宮寺所藏的粟米,成為爆發一向一揆的導火索。一向宗在三河的三大寺院——上宮寺、勝鬘寺、本證寺,僧徒、信眾集結起來,據守寺院,阻止家康的部下進入,同時,德川家吉良義昭、荒川賴持、酒井忠尚、松平信次等信奉凈土真宗的家臣們也紛紛據城響應。這次一向一揆堅持了整整六個月,沉重打擊了德川氏的封建統治,被認為是德川家康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機。最終雙方達成和議,家康承諾赦免一揆首領,保證其領地及寺院產業不受侵犯,才勉強使得動亂得以平息。

家康的政策比較柔性,織田信長則和他完全不同。且說元龜元年(1570年)九月份,信長正式和石山本願寺開仗,本願寺顯如上人遂號召普天下的真宗信徒都行動起來,打擊信長的暴政。當年十一月,伊勢長島爆發大規模一向一揆,東進殺入尾張國,攻克小木江城,城主、信長的弟弟彥七郎信興被迫切腹自殺——伊勢長島乃是木曾三川(木曾川、長良川、揖斐川)交匯處河口的河洲,是以願證寺(由本願寺蓮如上人之子蓮淳所創建的寺院)為核心的一向宗重要據點。

織田信長大怒如狂,遂於次年(1571年)五月親率大軍隊,浩浩蕩蕩殺往伊勢長島。然而一揆利用地形之便,埋伏在織田軍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用弓箭和鐵砲發起襲擊。織田軍進退無據,遭到慘敗,「西美濃三人眾」之一的氏家卜全也在是役戰死。

到了天正元年(1573年)九月,織田信長再征北伊勢,雖然未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但幾乎攻滅了包括片岡、田邊、中島等在內的所有協助一向一揆的周邊豪族勢力。最後信長留下瀧川一益鎮守新修築的矢田城,監視一揆動向,自己撤回岐阜。一向一揆於後追趕,子彈和箭矢如同雨點一般落到織田軍的頭上,當日黃昏,天降暴雨,鐵砲大多無法發射,織田殘兵才得以狼狽逃回尾張。

天正二年(1574年)七月,織田信長三伐伊勢長島——此時他已經滅亡了淺井、朝倉等敵對勢力,廢黜足利義昭的幕府將軍之位,又擊退了東方強大的武田氏的進攻,畿內穩定,沒有後顧之憂。織田軍兵分三路:東面由信長長子、織田勘九郎信忠為主將,統率織田信包、津田秀成、森長可、池田恆興等將出市江口;西路佐久間信盛、柴田勝家、稻葉一鐵、蜂屋賴隆等從松之木渡河出香取口;中路由信長親自統帥,配下羽柴秀長(秀吉之弟)、丹羽長秀、安藤守就等將領,指向早尾口。

戰鬥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志摩海賊出身的九鬼右馬允嘉隆,以及瀧川一益、水野監物信元等將駕駛著大批安宅船(一種大型戰船的名稱)趕來增援,隨即北畠信雄、島田秀滿和林秀貞的水軍也浩浩蕩蕩殺至。陸上織田軍趁勢發起總攻,從水陸兩線將整個長島團團包圍起來。此時一揆方所余,只有長島、大鳥居、屋長島、筱橋、中江五砦而已。

織田軍猛攻上述五砦,首先於八月二日用大鐵砲打破了大鳥居的砦牆,據守砦中的一揆勢提出投降請求,卻被織田信長一口回絕了。當夜,一揆趁著風雨,攜家帶口蜂擁逃出,織田軍在後猛追,不管男女老幼,不管是否戰鬥人員,開始了殘酷的大屠殺——暴動群眾竟被毫不留情地殺死一千餘人!

十二日,織田軍又攻克筱橋砦。但因為前後猛攻月余,自己也損失慘重,信長決定對剩下的三砦採取長期圍困策略,希圖將敵人拖垮和餓死。包圍戰一直持續到九月底,長島砦一揆彈盡糧絕,過半躲入砦內躲避兵禍的百姓餓死,遂再度提出投降的請求。

有了上回攻擊大鳥砦的教訓,織田信長這次很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的請求。九月二十八日,一揆和家屬百姓紛紛打開砦門,乘坐小船前往織田軍陣歸降。但等他們來到河中心的時候,突然遭到敵軍鐵砲攢射,隨即是大安宅船的撞擊,織田水軍的白刃相加。可憐的百姓們如同稻草一般成片倒下,鮮血把河川都染紅了。對於這種違背承諾的無恥舉動,百姓們憤怒如狂,有六、七百人雖然身不披甲,手無寸鐵,卻仍然冒著槍林彈雨猛撲到織田軍中,用拳頭和牙齒攻擊敵人。面對這些走投無路,絲毫不知恐懼為何物的百姓,織田軍卒面如土色,紛紛向後潰逃。

織田信長終於嘗到了背棄信約,殘酷鎮壓百姓的惡果,他的庶兄織田信廣、十弟津田秀成、叔父津田信次,以及叔父信光的三個兒子津田信成、信昌、仙千代,全都在此役中被長島百姓殺死。而得知這些噩耗的信長更為暴怒,手段也更趨殘忍,在攻破長島砦後,他率兵重重包圍了剩下的中江和屋長島兩砦,竟然放火將砦中百姓近兩萬人全部活活燒死!

【●三方原合戰】

拉回來再說,正當織田信長在畿內與三好、淺井、朝倉、石山本願寺等勢力激戰的時候,東日本的局勢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永祿十一年(1568年),就在信長上洛的同時,甲斐守護武田信玄悍然撕毀甲、駿、相三國盟約,率軍殺入駿河國。

武田信玄生有六子:嫡長子太郎義信,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次子龍芳自幼雙目失明,出家為僧;三子信之十歲夭折;四子四郎勝賴是諏訪夫人(諏訪賴重之女)所生,繼承了諏訪氏的家業;五子勝信繼承了信州仁科家;還有一個氏秀,是北條氏康的七子,送來做養子兼人質的。且說武田義信娶今川義元之女為妻,在桶狹間合戰後屢屢進諫信玄,要他揮師南下,協助今川氏真進攻尾張國,為老丈人義元報仇,見信玄毫無所動,於是起了謀逆之心。

歷史彷彿是武田信玄和其父信虎故事的重演,然而少年義信並非少年信玄,而中年後的信玄卻遠也比信虎當年要陰沉狡詐得多——義信與重臣飯富虎昌秘密調動軍隊,想趁信玄前往溫泉療養的時候將其弒殺或放逐,此事被虎昌之弟飯富三郎兵衛(後改名為山縣昌景)密報給信玄,於是義信和虎昌俱被拿獲,先後自殺。

義信死後,武田信玄更無牽絆,於是和德川家康結盟,相約夾攻今川氏,並平分其領地。今川氏當主氏真完全不是信玄的對手,即便有盟友後北條氏的援助,依然節節敗退,終至亡國出奔。永祿十一年(1568年)十二月,武田信玄進入駿府城,吞併了駿河國,同月,德川家康吞併了遠江國,並將居城從三河岡崎遷往遠江引馬,改名為濱松城。

然而滅亡今川氏,只是武田信玄上洛計畫的第一步,到了元龜二年(1572年)十月,他又以收到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的密信為名,與後北條氏和睦,轉而撕毀和德川氏的盟約,率軍經信濃向南殺入遠江國。德川家康一邊頑強抵抗洶湧而來的近三萬武田大軍,一邊匆忙遣使去岐阜求救。

織田信長此時還在畿內惡戰。當年三月,他出陣江北,逼退進攻橫山城的淺井長政,隨即揮師河內,弭平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的叛亂。七月,信長進攻淺井氏主城小谷,淺井長政困窘之下,向越前送去了假情報,聲稱:「長島一向一揆紛起,已經截斷從濃、尾通往畿內的道路,如朝倉殿下此刻出兵,定可將織田信長徹底消滅。」於是受到矇騙的朝倉軍立刻發兵一萬五千南下,二十九日在小谷城附近的大岳布陣,與織田軍遙相對峙。

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很難拿出足夠兵馬增援德川家康,只能派佐久間信盛、平手汎秀、水野信元等將率三千人趕往遠江。十月十三日,武田軍在一言坂打敗德川軍,德川家康退守主城濱松。武田信玄隨即折而向北,進攻堅城二俁,並於次月十九日將其攻陷。

武田信玄的目的是蹂躪遠江諸城,從而誘出德川家康的主力,一舉將其擊潰,然後就可以長驅直入,經三河殺入濃尾。德川家康非常清楚信玄的戰略意圖,於是他集中兵力,固守濱松,不肯出城與武田軍野戰。

雙方相持到十二月份,武田軍作出放棄濱松的假象,從二俁城出發,分兩路向西方開去。德川家康此時陷入不可不戰的處境,如果放武田信玄繞過濱松,進取老家三河,則孤懸在外的遠江數城也遲早會被武田軍輕易吃掉,況且一但放武田軍進入尾張,自己和織田氏維持數年的同盟關係也算是完了。

正在此時,佐久間信盛等三千織田軍開入了濱松城,德川家康麾下兵馬增長到一萬一千。家康覺得依靠這些兵馬出戰,即便不能取勝,也可暫時將武田軍逼退,挫敗其西進的圖謀,於是揮師出城,緊躡武田軍之背,謹慎地保持距離,以等待合適的戰機。

十二月二十二日,由東北開向西南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