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章、室町幕府的興衰

【●日本國王源道義】

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成功削弱了山名氏的龐大勢力,並在不久後統一南北朝,當真是聲威顯赫,無人可比。他從此就抖了起來,連天皇、朝廷全都不放在眼裡。應永元年(1394年),義滿就任太政大臣,把征夷大將軍的職務讓給兒子義持。在第二年(1395年)元月的拜賀會上,太政大臣義滿居於群臣之首,連關白一條經嗣都得畢恭畢敬地跟在他身後。

可是在當年六月,足利義滿卻又辭去了太政大臣一職,出家入道——公、武雙方的最高職位他都當過了,大概要以此向天下人宣告,他本身是超越於公、武雙方之上的最高統治者吧。

足利義滿一直想恢複和明朝的友好關係,應永九年(1402年)八月,他下令嚴禁邊民入寇明朝,為此,明惠帝(建文)派使臣前往宣詔撫慰。足利義滿在北山殿接見明使,跪接詔書,詔書上說:「爾日本國王源道義,心存王室,懷愛君之誠,逾越波濤,遣使來朝……」這位所謂的「日本國王源道義」究竟是誰呢?原來就是指的足利義滿。

次年(1403年)明使歸國,足利義滿在回書中也老實不客氣地自稱「日本國王臣源」,這說明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室町將軍都已經是日本國家權力的最高代表了,鎌倉以來公武二重政權的性質逐漸開始轉換,歷史真正邁入了武家號令天下的時代。

為了建立真正的武家政權,同時制約各地守護的勢力,足利義滿設置了「三管四職」。所謂「三管」,是指將作為將軍家總管的「執事」一職,上升為幕府總管的「管領」一職,由細川、畠山和斯波三個家族的成員輪流出任;「四職」則是指幕府要職侍所頭人,由京極、一色、山名、赤松四個家族的成員輪流出任。

但是足利義滿終究無法徹底解決各地守護坐大的問題,只能暫時遏止這種趨勢的繼續發展而已。應永六年(1399年),他又挑起了「應永之亂」,算是繼削弱土岐、山名兩家後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行動。

「應永之亂」的主角是大內氏。大內氏傳說乃是百濟聖明王的兒子琳聖太子的後代,當年琳聖太子渡來日本,在周防國的多多良浜登陸,此後就居住在同國的大內村,世代繁衍,自稱姓多多良,氏名大內——傳說是否真實,已經完全不可考了。大內氏就這樣在周防國內逐漸膨脹起來,鎌倉時代乃是幕府的御家人。南北朝初期,一門總領大內弘幸從屬於南朝,而其叔父大內(鷲頭)長弘則跟隨京方,發生嚴重對立。最終弘幸之子弘世獲勝,完全統一周防、長門兩國。

有大內氏這隻老虎雄踞西方,阻斷了中國通往九州的道路,這使足利幕府大為頭疼。於是,在足利尊氏、義詮父子的不斷策反下,正平十三年(北朝延文三年,1358年),大內弘世終於歸屬京方,並上洛謁見將軍義詮。

其後大內弘世之子義弘跟隨九州探題今川了俊,屢建奇勛,於「明德之亂」中更協助討滅山名氏清,最終受封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六國守護職。他不僅領土廣大,並且還有兵有錢,利用對明朝和朝鮮的貿易大發了幾筆橫財,這就引起了足利義滿的側目。

於是在幕府的蓄意挑釁下,大內義弘於應永六年(1399年)舉兵謀反。義弘勾結仍在九州鬧事的南朝殘餘菊池黨,並且聯合對足利義滿不滿的關東將軍足利滿兼,發兵進駐攝津的堺。早有準備的足利義滿親率大軍出兵討伐,包圍了堺,在圍攻四十餘天后,終於將其攻克,大內義弘自殺。經此「應永之亂」,大內氏勢力受到極大壓制,守護領又退回到最初的周防、長門兩國。

應永十五年(1408年),足利義滿去世了,朝廷甚至一度打算給其上尊號為「太上天皇」。自此以後,各地守護勢力繼續膨脹,歷代幕府將軍仍想採用義滿的分化、瓦解等策略逐漸削弱之,卻因沒有義滿的才能而屢屢失手,甚至搞到最後,守護們的爭鬥結束了室町幕府本身的歷史使命。

【●室町幕府的檢討】

室町幕府就將軍本身的權力來說,要遠遠超過鎌倉幕府,在內,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權」,在外,逐漸從公武兩重政權轉化為武家獨立的政權。然而就幕權來說,室町幕府卻又遠遠不如北條氏執權掌控下的鎌倉幕府了。

室町幕府初期,為了對抗南朝的軍隊,被迫授予或承認一些大的武士家族以數國的守護職,這些守護家族逐漸和領地上的庄官、地頭們結合起來,組成了新的武士集團。鎌倉初期,御家人直接由幕府掌控,包括地頭在內,和守護只具備上下級關係,而不具備主從關係,但從鎌倉後期開始,這種本不該具有的主從關係逐漸半公開地締結起來,進入室町時代以後更是來勢洶湧,無從遏制。

僅以足利義持任將軍的時代來統計,除去鎌倉府管轄的十國、九州探題管轄的十一國,以及陸奧、出羽外,全日本其餘四十五國,由二十一個守護家族所瓜分,橫跨數國的大勢力絕不罕見,這就使得幕府和守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起來。幕府削弱守護力量的基本對策是:一,行使守護補任權;二,介入守護家族內部的紛爭;三,慫恿直轄奉公眾和地方守護代的勾結。

所謂「奉公眾」,是足利義滿想到,將軍竟然沒有自己直轄的武裝,所以祖父尊氏才會在「觀應之亂」中一度被趕出京城,有鑒於此,他特意通過分化瓦解守護家族等行動,從地方武士中剝離分流出一部分來,轉化為將軍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奉公眾的數量並不算多,「明德之亂」中義滿親率奉公眾討伐山名氏清和山名滿幸,所部也不過三千人而已。

其實除去地方守護,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勢力也威脅著室町幕府的存在,那就是管轄關東地區的「鎌倉府」。和鎌倉時代不同,室町初期為了防備近在吉野的南朝,被迫把幕府統治中心設在京都,因此在武家傳統的勢力中心鎌倉另設關東將軍一職,首任是二代將軍義詮,其後由義詮的兄弟足利基氏及其後裔世襲。關東將軍在關東八州(武蔵、相模、上野、下野、常陸、上總、下總、安房)和甲斐、伊豆兩國內的權力,彷彿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和關東將軍,這是繼足利尊氏、直義的雙頭政治後,再度一個雙頭政治,前一遭已經引發了「觀應之亂」,後一遭也不會生出什麼好果子來。足利基氏去世後,傳位給其子氏滿,氏滿死於應永五年(1398年),其子滿兼繼任。足利滿兼曾在「應永之亂」中呼應大內義弘的叛軍,可見鎌倉府的離心傾向是相當嚴重的。

此時的鎌倉府所統轄地區並不僅僅關東地區和甲斐、伊豆兩國而已,南北朝統一的同年(1392年),幕府將陸奧、出羽兩國探題降為守護,也劃歸鎌倉府治下。足利滿兼就任關東將軍後,派其弟足利滿直進駐陸奧國安積郡,建立了筱川御所,派另一個弟弟足利滿貞進駐陸奧國岩賴郡,建立稻村御所,以強化對東北地區的控制。至此,鎌倉府三分天下已有其一。

「應永之亂」,因為大內義弘敗得迅速,敗得徹底,足利滿兼還沒來得及動手,局勢就已經穩定了,他於是悻悻然回歸鎌倉。滿兼於次年(1400年)拜祭了伊豆的三島神社,在祭文中明確表達了自己渴望脫離幕府,建立關東獨立王國的意願。

關東地區第一次大亂是應永二十三年(1416年)爆發的「上杉禪秀之亂」。提起此亂事,先要介紹一下上杉家族。當年足利基氏進入鎌倉府以後,仿效幕府設置執事以總括大小事務的政策,任命藤原氏出身的上杉憲顯為關東執事(後稱「關東管領」)。憲顯是上杉氏山內分家的始祖,其弟憲藤則是犬懸分家的始祖,這兩家上杉氏此後輪流出任關東管領這一要職。

上杉禪秀乃是犬懸上杉憲藤的孫子,本名氏憲,出家入道後法名月山禪秀。他本任關東管領,後與關東將軍足利持氏(足利滿兼之子)產生矛盾,持氏遂改任山內上杉憲基為關東管領。氏憲大怒,於是公然對鎌倉府掀起了反旗,並擁立持氏的叔父滿隆為新的關東將軍。戰爭一開始,受到千葉、岩松、宇都宮、小田等關東有力大名支持的氏憲佔據絕對優勢,足利持氏被迫退出鎌倉,逃往駿河瀨名。

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害怕上杉氏憲叛亂成功後,反而會加強鎌倉府的離心傾向,因此明確表態支持足利持氏,調動駿河守護今川范政和越後守護上杉房能討伐上杉氏憲,關東諸州的大名們也紛紛倒戈,響應幕府的號召。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元月,足利滿隆和上杉氏憲被捲土重來的足利持氏在武藏打敗,退回鎌倉後先後自殺——「上杉禪秀之亂」至此終結,犬懸上杉氏自此名存實亡。

足利持氏回到鎌倉府以後,加強自己奉公眾的數量,隨即以剿除上杉氏憲的殘黨為藉口,先後滅亡了關東地區的有力大名小栗滿重、宇都宮持綱和桃井宣義。義持將軍對此不能不聞不問,於是命令今川范政討伐持氏。持氏冷靜地判斷了一下形勢,感覺自己還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實力對抗幕府,於是退兵謝罪,這才暫時消弭了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