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章、攝關政治和院政

【●承平、天慶之亂】

天長二年(825年),桓武天皇的孫子高棟王被降格為臣,賜以平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棟流。到了寬平元年(889年),高棟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見王之子)也被降格賜氏,是為桓武平氏高望流。當時高望王被任命為從五位下上總介,來到了廣袤的關東平原。

日本古代的行政區劃「國」分四個等級,即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很多大國的國守都是由親王兼領的,並不常設,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方長官——上總國正是如此,任上總介的高望王是上總國實際上的太守。

平氏勢力就此在關東諸國中膨脹起來。高望王死後,長子平國香統治常陸國,次子平良兼統治上總國,三子平良將統治下總國。平良將曾任鎮守府將軍,他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平將門。平良將去世後,由其兄平國香兼管下總國,但據說國香為人暴虐,統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將、國香兩個同源的家族矛盾日深。

當然,平將門的莊園位於下總國相馬郡內,因此他也自稱相馬小二郎。據說從其父良將時代起,就在領地內捕捉野馬、改良配種,後來更直接成為了朝廷的養馬地,平將門繼承其志,逐漸訓練出一支戰鬥力相當頑強的騎馬武士團來。

日本古代,戰馬缺乏,馬種低劣,很難說曾經擁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一般情況下都是由核心的騎馬武士加步行跟隨的郎黨組建為軍隊,各種史料上記載多少多少騎,往往連這些步行郎黨都一併計算在內——騎兵獨立成軍是近代的事情。不過正因為如此,平將門所部戰馬數量最多,質量最好,雖非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軍團,也足以傲視天下了。

當時朝廷權威未墮,地方勢力當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權貴打交道的情況下就稱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將曾把兒子平將門送上京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幾乎同時,他的競爭對手、平國香之子平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門下。

平良將去世後,平將門回到了關東,他不斷擴充領地,甚至不惜和親叔父平國香、平良兼刀兵相見。承平五年(935年),戰爭正式爆發,史稱「平將門之亂」。

首先死在平將門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國香。此時平國香的兒子平貞盛還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去家鄉,也無法和地頭蛇平將門相抗衡,於是強自按捺下怒火,寫信給堂兄弟平將門,說願意化干戈為玉帛。將門得信後,越發洋洋自得,囂張不可一世,又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名叔父平良兼。

第二年六月,平貞盛回到關東,與平良兼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平將門。承平七年(937年)八月,雙方在子飼渡和堀越渡兩處先後展開激戰,因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門總領的旗號,士氣低落的將門軍大敗虧輸。然而平將門的勢力並未因此失敗而崩潰,他整頓兵馬,不久後就在弓袋嶺之戰中挽回了敗局。

這種耗時長久的拉鋸戰,使豐沃的關東地區處處燃起戰火,百姓流離失散。平貞盛一看短期內無法取勝,就輕騎上京,於當年十一月終於請得了討伐平將門的詔命。到了天慶二年(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貞盛就以朝廷欽差和平氏一門總領的身份開始全權負責討伐行動。然而此時平將門已先後攻佔常陸、下野、上野等國的國司衙門,勢力已經幾乎涵蓋整個關東八州。當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總國猿島稱帝,帝號「新皇」,宣布關東八州獨立。

平將門之亂所以會鬧出如此軒然大波,並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興武士勢力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那些他們所看不起的只知遊玩、吟詩卻無實際本領,腐朽到了極點的公卿手中,把政權搶奪過來;另方面,百姓們也不滿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統治,想要對社會結構有所變革。平將門部分順應了這一時勢,加上他自己武力過人,英勇善戰,這才縱橫關東,屢屢取勝。

其實從奈良時代起,日本就開始了造神運動,說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傳人,是所謂「天孫後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覬覦全日本君王的寶座的。不過巧在平將門也是天皇的後裔,所以他才自以為名正言順地僭號建國,自己也來過一把天皇癮。

平將門叛亂的幾乎同時,在日本西部還爆發了「藤原純友」之亂。藤原純友本是伊豫國掾(地方官名),任滿後不甘心卸職,反而勾結海盜,圖謀起事。天慶二年(939年),藤原純友忽率千艘戰船發動叛亂,襲擊淡路、贊岐兩國的國司衙門。朝廷下旨討伐,他向西退卻,進入九州的筑前國,襲擊並佔據了太宰府官廳。

平將門之亂和藤原純友之亂統稱「承平、天慶之亂」,傳說兩次叛亂是互相呼應的,兩人曾秘密約定,一東一西擴展勢力,然後同時向京城進軍,成事後平分日本。不管這種傳說是真是假,對於平安朝廷來說,這可真是前後夾擊,危機頻現。當時朝廷已幾乎無可用之兵,只能封官許願,利用地方武士團來鎮壓地方武士團的反叛,所以這兩次叛亂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武士勢力不但沒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更加膨脹起來。

【●攝關政治的復興】

鄉下武士自相殘殺,腐朽的平安朝廷起初並不在意,然而平將門竟然自稱「新皇」,這使得一直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無人可以撼動的中央貴族大驚失色。朱雀天皇匆忙召集七大名寺的僧人祈福攘災,然後派征東大將軍藤原忠文率兵進剿。藤原忠文根本沒有多少兵馬,只得求助於地方豪族,召來了常陸大掾平貞盛和下野押領使藤原秀鄉。

轉過頭來再說「新皇」平將門,他雖然基本佔據關東八州的土地,但統治並不穩固,到處叛亂,烽煙滾滾,使得他忙於平叛,根本無力繼續擴張領土,更別說殺上京都徹底取代天皇朝廷了。天慶三年(940年)二月,平貞盛和藤原秀鄉拉起了四千大軍,突襲平將門的老巢,而此刻大軍四散在外,將門身邊剩下才不過千餘人而已。

平將門初戰失利,退到下總國幸島郡北山上。平貞盛等人緊追猛打,於二月十四日趕上將門,雙方展開最後的決戰。平將門勇猛無比,他麾下的騎馬武士更是以一當十,雖然面對近十倍於己的敵人,依舊悍斗不退,貞盛軍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

然而戰場上刀槍無眼,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會要了將領的性命,平將門也是如此,他正衝殺在第一線,眼看就要逼到平貞盛面前的時候,突然身中流矢,從馬背上栽倒下來,年僅39歲。主將既死,士卒星散,戰局就此底定,「新皇」的黨羽陸續伏誅,「新皇」的首級也被砍了下來,送到京城示眾。

東方的叛亂平息了,平安朝廷緩出手來,再派大軍討伐西方的藤原純友。次年(941年),官軍在博多登陸,殺入九州,藤原純友逃往老巢日振島,被伊予國警固使橘遠保所殺。至此,延續整整六年的「承平、天慶之亂」終於平息了。

這場叛亂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使地方武士集團的力量得到加強。大亂雖然平息,各地小亂依舊不斷,比如天曆九年(955年)郡河介橘忠幹被領民所殺,安和元年(968年)藤原千常在信濃國鬧事,等等,平安朝廷就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亂子中逐漸走向末日。其實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對於平安朝來說,只是一段迴光返照而已。

且說朱雀天皇本是醍醐天皇與藤原經基的女兒穩子所生,據說因怕再被菅原道真的怨魂索了命去(有保明皇子和慶賴王的先例),從一生下來就被圈在拉門和帳幔中,一直到三歲始見天日。這樣養大的孩子身體當然不會好,他登基以後基本上無力治國,朝政一直掌握在舅舅藤原忠平手中。到了天慶九年(946年),也就是藤原純友被斬首的第五年,眼看二十一歲的天皇僅生了一個皇女,並且很難再生皇子,其母藤原穩子就勒令他退位,把寶座傳給弟弟成明皇子,即村上天皇。

村上天皇頗想有一番作為,於是在舅舅藤原忠平和母后穩子先後辭世後,他不再任命關白,想將權力重新抓回到皇族手中,同時,他還實行一系列改革,想要挽救衰敗的朝局。後世稱醍醐天皇和村上天皇統治的時期為「延喜、天曆之治」,然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謂的改革收效甚微,那根本就不是一段太平盛世。

況且村上天皇集權的努力收效甚微,皇后安子本是藤原忠平的孫女、右大臣藤原師輔的女兒,性格剛烈,經常插手朝政。雖然就日本傳統來說,皇后干政並不算稀奇的事情,然而這皇后背後還聳立著龐大的藤原北家,村上天皇縱容安子所為,等於開門揖盜,讓藤原北家的勢力得以捲土重來。

不過趁著這個機會,藤原南家也頗想分一杯羹,大納言藤原元方四處活動,想讓村上天皇立廣平皇子為東宮,因為廣平皇子正是自己的女兒祐姬所生。然而在安子皇后的干涉下,最終村上天皇立安子所生的憲平親王為東宮,此時這位親王才剛哇哇落地兩個月而已。

藤原元方在失望中病逝了,其後不久,廣平皇子和祐姬皇妃也相繼死去。因為這個緣故,那段時間內皇宮中發生的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