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章、唐風奈良

【●壬申之亂】

孝德天皇有兩個年號:大化和白雉,其後的齊明和天智兩朝天皇都沒有改元。671年十月,天智天皇重病卧床,大海人皇子以出家為天皇祈禱為名,避禍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歿,臨終前傳位於大友皇子,並囑咐左大臣蘇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蘇我果安、巨勢人和紀大人共同輔佐大友皇子。

當時大海人皇子還在吉野山中流浪,身邊只有二十餘名舍人、十餘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皇女和菟野之子草壁、忍壁而已,如果大友皇子及時派兵追殺,甚至只要派出幾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皇子的項上人頭。然而大友皇子懾於叔父的威名,不敢遽發追兵,只是徵募兵馬,鞏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皇子回京來奪取天皇之位。

大海人皇子在吉野的群山中逃亡了整整六個月,看到朝廷並無值得擔心的舉措,這才定下神來,遣人回歸自己在美濃的領地召集部屬,準備發難。而以高市皇子為首的許多皇族和地方氏族也都紛紛來投,迅速膨脹到數萬大軍。天智天皇晚年向守舊派低頭,使得許多中小氏族大為不滿,他們無不寄希望於大海人皇子,希望他掌權以後,可以掃除天智朝的弊端,繼續推進改革,清除壓在自己頭上的傳統大氏族勢力。

一個社會越有流動性,就越有蓬勃朝氣,奴隸制等級太過森嚴了,同為統治階級,大族不亡,小族根本沒有冒頭的日子,封建社會同樣等級森嚴,但統治階級內部的升降變動卻有所鬆動,這就給了很多冒險家以可趁之機。至於百姓們,也大多希望可以徹底擺脫部民即奴隸的命運,農奴或佃農活的也很慘,然而總有渺茫的機會積聚財富,人身安全也較有保障。兩害相權取其輕,百姓們也紛紛傾向於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

大海人皇子聚攏東方各國軍隊,進至美濃的重要關口不破關,大友皇子發兵前來迎戰。戰役首先在關原爆發(請記住這一戰略要地,近千年後,又有一場決定全日本命運的戰役在此地展開),東軍旗開得勝,然後分兵兩路,一路直接西進,一路南下伊勢、大和後再北征,打算合圍位於近江國的京城。大友皇子雖非失道,卻極寡助,接戰後節節敗退。最終雙方在京城附近的瀨田川展開決戰,只見到處都是打著紅旗、圍著紅袖標的大海人側的軍隊,鼓聲震天,矢下如雨,大友側軍隊很快就被擊潰了。大友皇子自縊而死,五位顧命重臣自裁其一,旋即被處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大海人皇子得意洋洋地進入已經變成一片殘垣瓦礫的京城。

大海人皇子下令在大和營建新的都城和宮殿,是為飛鳥凈御原宮。次年(673年)二月,他正式登基,史稱天武天皇,立菟野皇女為皇后。大友皇子因為戰敗自殺,被廢除了天皇名號,直到一千兩百餘年後的明治時期,才追謚其為弘文天皇。

估計在天武天皇時代,倭國在對外交往的時候,開始正式稱自己為「日本」。《舊唐書》中說:「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新唐書》將此事記載於「咸亨元年,(倭國)遣使賀平高麗」之後,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9年,也即天智天皇去世的前一年。

天武天皇在位十三年,鞏固並推進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設定中央貴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級,分為八種,即: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和稻置八種,同時下詔,廢除天智天皇時代所恢複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並將賜予諸王、諸臣和寺院的「山澤島浦、林野池湖」全部收歸國有。為了加強天皇集權,天武天皇甚至多年不任命大臣,別說太政大臣了,連左大臣、右大臣和內大臣也全不任命,地方國司等官員也大都委以中下等氏姓。

天武天皇十年(681年,以天智天皇去世的次年也即天武天皇正式登基的前一年為元年)二月,開始編纂《飛鳥凈御原律令》,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皇子為東宮。

草壁皇子是菟野皇后之子,不僅能力平平,並且體弱多病。其實貴族們所仰望的皇子是大津皇子,其母大田皇女是菟野皇后的姐姐,兩人並為天智天皇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說,是天武天皇的異母姐妹。然而菟野皇后當年帶著兒子跟隨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為得寵,得以受封皇后,草壁皇子當然也就子以母貴了。

做事果斷的天武天皇在繼承人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就在封草壁皇子為東宮的兩年後,他又允許大津皇子參與朝政,無疑掀起了新的類似大海人和大友之間的派系鬥爭。不過好在草壁皇子有個心狠手辣的母親,朱鳥元年(686年七月二十日新設年號)九月,天武天皇駕崩,屍骨未寒,菟野皇后就臨朝稱制,然後誣陷大津皇子謀反,將其及其同黨30餘人悉數逮捕。十月,大津皇子被迫自殺,寫下辭世詩一首:「金鳥臨西舍,鼓聲催短命,泉路無賓主,此夕離家行。」

【●《大寶律令》的頒布】

天武天皇的靈柩一直停了兩年零三個月,直到菟野皇后利用種種手段把朝臣都掌控到自己手裡了,才於688年十一月正式安葬其夫。皇后費盡心機,清除了草壁皇子登基的種種障礙,才剛鬆了一口氣,可惜草壁皇子身體太差,還沒來得及戴上至尊之冠,就在次年四月嗚呼哀哉了。草壁皇子的兒子輕皇子時年七歲,不堪繼承大統,菟野皇后沒有辦法,只好於690年四月自己坐上了天皇寶座——為她的親孫子先佔著地方。

菟野皇后就是持統女帝,她在位期間,重用高市皇子和丹比真人島,繼續丈夫未竟的改革事業,689年頒布了22卷的《飛鳥凈御原令》。她還頗有文化,善吟漢詩,京都附近因此產生了模仿唐風、以佛教為主要內容的「白鳳文化」。

697年二月,立十五歲的輕皇子為東宮,當年八月,持統女帝讓位給輕皇子,就是文武天皇。文武天皇五年(701年)三月,定年號為「大寶」,年號制度從此確定下來。當年就是大寶元年,八月份完成了《大寶律令》的編纂,次年十月分發諸國,全面實施。

《大寶律令》是日本律令製法典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分為律6卷和令11卷,律大致相當於刑法,令則是民、訴訟、行政諸法的統合,其基礎為唐律,結合日本實際情況作了修訂和增補。這份律令的領導編纂者是刑部親王,但主要動手的則是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麻呂等十八人,大多是遣唐使或大陸移民的後裔。

藤原不比等是中臣鐮足之子,可以說是龐大的藤原家族的開山始祖。不比等年僅十歲,老爹鐮足就去世了,可以說少年失怙,藤原家族交到他手上的時候,不過只有煊赫的名聲而已。但他自小勤奮好學,加上天武、持統二帝感念中臣鐮足之功,對其關懷有加,689年,任其為判事職,使其正式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

草壁皇子也和藤原不比等交好,臨終前授以佩刀,要他竭誠輔佐自己的兒子輕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文武天皇。在文武朝,不比等升任正三位大納言,其後又升任第二位右大臣,接近了人臣的頂峰。

日本中世官制在《大寶律令》中成型,中央官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設置二官八省一台和五衛府。二官為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及最高行政機關太政官,太政主官為太政大臣,輔官為左、右和內大臣,其下還有大、中、少三級納言等官,統轄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刑部、大藏、宮內八省;一台為司監察的彈正台;五衛府指警衛宮廷的衛門府、左右衛士府和左右兵衛府。最初正一位太政大臣僅授予皇族,並且經常由東宮兼任,總攝朝政,作為人臣,最高是左大臣,其次為右大臣,都為正二位——相當於我國的正二品官銜。

因為日本的官員品級也模仿中國,設一到九位,每位分正、從兩級(九位則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級還分上、下(中國的九品制,是五品以下分上、下)。四位以上(含)官員可以參加朝議,稱殿上人,四位以下則稱殿下人。

《大寶律令》再度確定班田制,為了便於實施,也模仿唐朝建立戶籍制度。不過唐朝一戶平均為四到五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而日本的戶也稱為「鄉戶」,平均在二十人上下,不僅數輩同居,甚至引入相當多不具有血緣關係的成員,好象一個個小的「氏」或者「部」,這也是奴隸制殘餘仍廣泛存在的重要證據。

《大寶律令》還規定了全國的軍事機構,中央設五衛府,地方上由各國國司掌控數個軍團,此外在九州設太宰府管轄下的防人司,以防外國入侵,陸奧設鎮守府,防備蝦夷——所謂蝦夷,一說即指阿伊努人,是東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另說是開化較晚的大和族的一個分支。

《大寶律令》規定了新的身份制度,全部日本人都被劃分為良民和賤民兩個等級。所謂良民,也稱公民,包括皇族、貴族和廣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農奴;而賤民則指改新以後仍未被解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