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哲學解讀財富觀的「價值普世」法則 探尋中國富豪的「中國式」成長軌跡

歷史的車輪已經駛進二十一世紀的大門,人類社會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在今天,一股清新的追富、創富、崇富風尚正在一些社會階層形成,這已成為一個支撐社會向前發展的經濟動力和思想理念。

如今,這種理念成了當今中國人工作生活的動力之源和主流方向。

放眼當今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在一個發達成熟的社會,總會有一個神秘的富豪階層相伴。比如在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就有一個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頗具規模的富豪群體。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個神秘群體正浮出水面——「中國富豪群」,探尋這個群體的「發達軌跡」,我們總會有些許啟發收穫。

解讀當前中國富豪們的創富之路,自然應該從他們的財富原始積累開始考察。從目前看,中國富豪發家史,幾乎絕大多數人的發家均得益於利用了國家的政策,比如「改革開放」、「三來一補」等機會。至今仍有人認為,由於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將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政策性機遇」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從目前看,這一系列的政策機會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價格」機會。

在經濟生活中,這部分人對政府根據市場變化而對價格機制進行調整時帶來的機會很敏感,並能及時抓住這個機會。

我們知道,中國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初期,與百姓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產品的定價機制最先「試水」。而當時中國的現實是,輕工業產品奇缺,市場供不應求。當時一批從事輕工業產品製造及流通領域的經營者,通過相對簡單的商品批零方式迅速獲取財富,淘得第一桶金。另外,一些地方和部門在「不經意間」推行的「價格雙軌制」政策,也為一些人的暴富「大業」推波助瀾。

第二類是「體制」機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向前推進的關鍵階段,這部分人很好地利用了國家在產權制度領域實施改革措施時帶來的機會。產權制度的「變」與「改」,是中國改革開放大勢所趨,這一「變」一「改」,其中的政策性商業機會多多。在民資、外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參與國家經濟生活的過程中,個體私營經濟、集體經濟相繼出現,接著是鄉鎮企業、集體企業在中國經濟大家庭中「初露尖尖角」。於是,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企業家型」的富豪。

第三類是「分配」機會。

這就是指國家和政府在對社會產品分配方面的政策變化中帶來的機會。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勞動者享有分配勞動成果的權利,這種「分配」,是指在「合理」、「公道」的基礎上的「分配」。我國憲法曾明確規定,人人享有參與社會合理分配的權利,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分配的合理程度,是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標。但事實上,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在勞動成果的分配方面有失偏頗,導致了社會分配政策的「門縫效應」,其結果是讓一些人鑽了「富縫」。

做富人,先要學會做「人」

先來看這麼一個故事:

說在宋朝,有一位叫龐蘊居士的大富豪,一生靠放高利貸積累了巨額財富。

有一天,他在後槽聽到家中養的馬、牛、驢在互相訴說,稱因前生借了龐蘊的銀子無力歸還,死後變成牲畜前來「還債」。

龐蘊大驚,認為自己積聚財富是一種逼人變牛、馬、驢還債的罪惡,遂幡然醒悟,趕緊決定將家中僕婦全部發錢遣散,後槽所養牛、馬、驢放歸山野讓其過自由生活。接著再將家中全部金銀珠寶裝在十幾條大海船上沉入海中,不讓這些錢財再「害人」。而他自己則帶上老妻和子女寄居陋屋,靠自己的手藝,每日編筐織籬,然後再讓他的女兒靈兆,拿到集市上去賣,一家人靠賺些零錢過著清苦困頓的生活。

故事最後結局為龐蘊一家都上天「超升」了,還稱他們全家原先就是「星宿下凡」,龐蘊原是「上界賓陀羅尊者」,他妻子是執「幡羅剎女」,兒子鳳毛是「善才童子」,女兒靈兆則是「觀音菩薩」。

這是元朝時劇作家劉君錫,寫的一出叫做《龐居士誤放來生債》的雜劇的情節。這部雜劇在反映了古人的「因果宿命論」「封建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純樸而原始的「現實財富觀」。

是的,在一定條件下,財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財富可以讓你堂堂正正地做人,也可讓你「做牛做馬」。這說明,對財富的把持,實質上是對自己人生命運的把持,財富既可以讓你「得道超升」,也可以讓你「作孽下地獄」。而今天,你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這是一道擺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富人面前的「必答題」。

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版本就是:你是「為富若仁」,還是「為富不仁」?假如你「為富若仁」,便應該濟貧救世,散財行善,關心窮人,關懷民生,這樣的富人才是真正的「為富若仁」。記得名震全球的美國大富豪比爾·蓋茨曾宣布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無償捐獻給社會,這就是一個真實的現代版的「富仁(人)」形象。而假如你「為富不仁」,那就另當別論。

有人認為,在當今社會,「財富觀」問題在當代中國的富豪階層也並沒有「和諧形成」。

君不見,一些人有錢後,暴殄天物,生活奢侈,最後耗盡家產,搭了身家性命不說,還留下終身罵名。

而另一些人則把錢財全部傳給子女,而不予社會一名一文,讓兒孫們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子王孫」般的生活,以圓自己「財富一世」、「財富二世」乃至世世代代「萬『世』無疆」的財富美夢。

而像比爾·蓋茨這樣將財產既不留給子女,既不吃喝玩樂,也不狂賭嗜吸(毒)般地「消費」,更不會轉移「國外」,而是全部貢獻給社會慈善事業的行為,這在當今社會環境中,實在令人無法想像。

這就提出了一個我們究竟應該樹立什麼樣社會財富觀的問題。

我們認為,「聚財要有方」,「散財更有道」,這才是當今社會推崇的新時期財富觀,比爾·蓋茨的壯舉,就反映了當下我們倡導的財富觀。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他不認為辛苦創造財富是為了自己,而是為社會創造財富。他的財富雖然歸於自己名下,用他的話說,他自己是「上帝安排『看管財富的人』」。

財富聚之於社會,最終又全部回歸於社會。這種「先私後公」,而不追求「自擁」財富的「私有終極」,正體現著「比爾·蓋茨式」的時代富人特有的「財富德行」。

我們認為,不把財富看做是永遠的財富的「私有終極」,讓它源之於社會,歸之於社會,這應該是現代社會最正確、也是最先進的財富觀。

可以肯定,用這種「財富觀」武裝起來的富人,一定會明白,做富人,必須要先學會做「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