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於山西「煤現象」的限時詰問 小煤礦給今天的山西帶來什麼?

小煤礦是山西煤老闆的財富之源。

小煤礦也是名副其實的「山西之痛」。

那麼,小煤礦給今天的山西帶來什麼?這種「山西式的疼痛」主要「痛」在何處?

首先,小煤礦的無序蔓延,使得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危害附加值」的「危害指數」時時刻刻地「與時俱升」。

山西是中國久負盛名的煤炭大省,涉煤產業是山西經濟的「命脈」,而小煤礦的無序發展,則嚴重地阻礙了山西煤炭產業的宏觀開發戰略的實現。

我們這裡有一組小煤礦對山西煤炭資源破壞程度的「量化資料」:小煤礦資源回採率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每采1噸煤要破壞和浪費4噸資源,按中小煤礦年產3.5億噸煤計算,每年要破壞和浪費約14億噸的寶貴煤炭資源。

同時,小煤礦對山西省的生態環境的「系統性」、「不可逆轉性」地破壞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有專家指出,近30年來,山西全省因粗放採煤而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於是,我們看到,在小煤礦「遍地開花」的地方,山西人曾經引以自豪的美麗的家園與河山已經變成另一副「山空泉枯」的「愁容」。

其次,小煤礦的發展,使得國家稅費資源嚴重流失,社會收入分配極度懸殊,貧富差距逐步拉大。

由於大量小煤礦和非法「黑口子」的「合理」地、「事實」地「存在」,使管理部門很難準確掌握全省煤炭生主產市場的實際情況,從而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大計。

那麼,這個「嚴重」有多「重」?

我們從山西省煤炭和稅務部門提供的數據來看,近兩年,每年有1.5億噸左右的「黑煤」逃脫了國家的監管。參照國有重點煤炭企業每噸煤近百元的稅費負擔計算,僅此一項,全省每年流失稅費達一百億元以上。當繳而不繳的錢就是落在煤老闆口袋裡的「意外之財」。更為可怕的是,一種「不以偷稅為恥,反以逃稅為榮」的畸形社會價值理念正在煤老闆的圈內形成。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筆錢財流入山西煤老闆的口袋,更是助長了這個群體「為富不尊、恃富欺世」的「小人得志」式的德性。

一邊是他們的花天酒地、暴殄天物,一邊是貧窮的礦工仍掙扎在生死線上,從而造成社會收入分配懸殊,貧富階層嚴重對立。

其三,小煤礦亂挖濫采,導致了一次死傷數百人「量級」的重大礦難頻發,由此給人的印象是煤炭行業幾乎成了「奪命產業」。

由於在資金、技術和開採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煤老闆從個人掘取財富的角度出發,就會盡量在煤礦安全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從而導致小煤礦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後天「發育不良」,甚至衍生出了礦難頻發的「小兒麻痹症」。

而安全生產問題在「國有」大煤礦卻是另一番狀況。

山西煤監局對近兩年國有大礦與地方小礦的產量和百萬噸死亡率進行比較,發現地方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國有重點煤礦的3.8倍,而鄉鎮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則高達國有重點煤礦的11.3倍。這就是說,而小煤礦產1噸煤要付出十倍於大礦的生命代價。

其四,小煤礦的「過山車經濟」效應對山西經濟禍害無窮。

「過山車經濟」現象是一個不健康的「經濟癥狀」。這種癥狀在山西煤炭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個中緣由,除了市場需求嚴重下降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山西省煤炭企業是魚龍混雜。於是,就出現了「小姐丫環同台唱戲」的現象。據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時參與市場行為的煤礦主體多達五六千個,個別人出於自身利益需要,於是這些市場參與方就在內部展開了無原則的殺價砍價。

有道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一些小煤礦之所以有參與市場殺價的底氣,是因為它們憑著原始粗放開採的極低成本和偷稅漏稅的行為,以嚴重低於市場均價售煤,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煤炭市場交易秩序。這就是說,小煤礦的存在,使山西喪失了煤炭產業的「市場話語權」。

眾所周知,山西省每年煤炭出省銷量約佔全國省際間煤炭凈調出量的四分之三,按一般常理,假如從「市場貢獻」來「論功行賞」的話,山西的煤炭業在市場上也應該有「四分之三」的「市場話語權」。

但擺在人們面前的事實恰恰相反:由於山西煤炭產業集中度低、生產和銷售環節混亂無序,從而使得山西煤炭業陷入「產煤貢獻率越大,市場話語權越來越小」的尷尬境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