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治庸」與「庸治」的現實窘境 難旋渦成就官場「百慕大」

時間進入2005年。

這一年,在當地各種政府文件里出現了一個特別的關鍵詞:「行政問責制」。有人把2005年稱為山西的「問責年」。

記得還是這一年開始,山西產煤區坑下礦難事故頻頻發生,受此影響,諸多地方官員因此相繼被「問」倒在地。據了解,在幾年來,山西因煤礦安全問題而在問責風暴中被「問」倒在地的地方官員多達近百人。於是,「晉官難當」的傳言由此而起。

一塊深埋地下的黑煤,竟然決定著地面煤官的仕途官運,這似乎是山西煤政經濟社會的基本「標誌特徵」。

山西大同市政府一位公務員表示:「在山西為官已屬高危行業,搞不好就要鋃鐺入獄,當太平官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

細究起來,引發這場影響官員仕途前程的問責風暴源頭對山西人來說,正是煤炭生產過程中早已司空見慣的「尋常事」——礦難。

我們在此不妨以「煤炭大市」臨汾為例。

臨汾的傳統支柱產業是煤、焦、鐵,在礦業秩序混亂時,當地大規模的採掘所留下的隱患非常多,所以出現事故的「概率」就要高於其它地方。所以,相對來說,在這裡為官的「風險係數」就要大。

至此,面對地方官因安全事故被「問」倒在地的現實,人們開始更多地理性思考:難道煤炭生產與安全事故真的是一對無法拆分的「孿生兄弟」嗎?

有人說,山西要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要滿足發達地區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加之山西自身發展對煤炭的過度倚賴,所以說,山西煤,還是要挖,這是必須的。但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又決定了事故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這確實是一對現實矛盾。

「從事情表面上來看,似乎是某些領導『運氣』不好,但應該說是某些領導工作失職才導致這種悲劇式結局。」山西省社科院一位專家分析認為。

這位專家一語中的。從歷次煤礦事故發生原因分析,關於「管理缺位」,「措施不當」,「意識不強」等諸多事故之「果」共同指向「人為」之「因」。

至此,我們可以認定一個規律:礦難頻發,地方官難辭其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