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煤海「激蕩」下的河山之痛 臨汾:百萬移動「吸塵器」

臨汾,晉東南歷史名城。據史書上說,5000年前堯帝曾在此建都,史上明君堯帝讓位於舜的美麗傳說就發生在這裡。

臨汾,晉東南工業重鎮。當年曾因GDP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一躍晉陞山西GDP產值排名「第二」的「光榮榜」。

悠久的歷史傳說與強勁的經濟發展交相輝映,締造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與榮耀。

但如今,臨汾市卻因為轄區環境污染而「勇奪」全國「倒數第一」的「黑帽子」。

歷史,就是這樣讓人不可思議。

二十多年前,臨汾曾因環境優美被國人譽為「花果城」,而到如今,還是這座城市,卻被媒體稱做「不適合人類居住。」

短短几年,臨汾的城市「知名度指數」彷彿坐上了過山車。

我們知道,從科學常識分析,凡居住在「嚴重污染」的地區,無異於對這裡的居住者宣判了死判。專家指出,污染對人體的損害,如果不以立即中毒的形式表現出來,那麼就可能以癌症、肺部感染和「痴呆症」等形式表現出來。

此時,臨汾的環境問題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點關照」。

據了解,從2003年被列入國家環保總局重點監測城市以來,臨汾已經連續三年(2003—2005)名列中國內地嚴重城市污染前三名之一。

今天,當一些善良的臨汾人還陶醉在「花果城」的驕傲和自豪時,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這座以堯帝而聞名幾千年的「天下第一都」,在短短的幾年內竟變為「中國污染程度最嚴重」的城市。這著實讓每一位關注臨汾的人不勝唏噓。

細究臨汾污染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是「先天」因素。這主要是說,臨汾城市地理位置「風水不佳」。目前看,臨汾城污染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這經久不散的大霧。

專家分析,先天地形缺陷鑄成了臨汾「環污短板」:臨汾市區地處於兩山夾一溝的臨汾盆地,這種地形非常不利於空氣流通。污染盆地內一年的靜風率是48%,當地產生的污染物根本不容易擴散出去。

我們打個形象的比方:整個臨汾市區就像罩在一個熱鍋下,而由地面漂浮起來的大氣污染物「產多少就能聚積多少」。

另一方面,臨汾污染原因還有「後天」因素。

專家認為,首先是這一地區的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臨汾污染源是煤焦企業生產時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顆粒及化學物質,對此,有專家對此定性為「結構性污染」。另外,再加上當地居民日常餐飲產生的煙煤污染,這正是促成了臨汾市「奪取」污染「黑帽殊榮」的原因。

其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事實上的確如此,我們面臨的現實是: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亟待提高,當地在環保設施產業投入方面尚有「欠帳」。還有,由於臨汾城區內一些地段的路面被破壞得相當嚴重,這樣往往會造成車流過後的「二次揚塵」,從而引發「次生污染」。

可以說,這種「後天」因素與「先天」因素對臨汾城污染的「貢獻率」的比例是「二八」開的。

這種「後天」因素說白了就是「人為」。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是真理,當我們對自己腳下這塊土地「只問收穫,不問耕耘」,瘋狂地肆意索取時,殊不知,我們這正是自掘墳墓!

而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是,這裡的人被媒體戲稱為「活吸塵器」。

據了解,臨汾市有400萬在冊人口,考慮人口流動因素,至少有340萬常住「在吸(被污染的空氣)人口」。

我們就此可以肯定,臨汾有百萬移動「吸塵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