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西板南北叉:走在煤之道 「坑下石頭認人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山西省內煤礦礦難事故總是和礦工死亡聯繫在一起。只要有礦難事故,似乎就必然會有死亡事件。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清「事故」和「礦難」的概念。

在山西,當地人是會把這二者嚴格區分的,按照當地人的理解,以上二者都是「在特定環境下突然發生的特定事件」。他們認為,凡是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如坑下經常發生的「機械故障」、「生產停電」、「鋼絲繩斷掉」等都算「事故」。這些常發生的「事故」有大有小,有嚴重和不嚴重之分,而「礦難」則是「事故」的一種,是最高等級的「事故」。於是,在當地就有了「礦難礦難,無礦不難」和「『礦』『難』不分家」的流行說法。

在山西遍地都是中小煤礦,而礦難則如影隨形,可以說,沒有哪一座煤礦沒有發生過坑下「事故」。請注意,我們在這裡說的是「事故」。

其實,在當地發生「事故」的不僅僅是煤礦。

這一帶的人大部分都去「打滾」掙錢。「打滾」就是在山上挖一種在當地盛產的鐵礦石,這種礦石的顏色呈黃褐青色,像鐵鏽一樣。一般地,挖掘這種礦石的小洞並不深,一般幾十米,最多近百米即可。

礦石挖出後,就可以拉到山下賣錢。

相對在煤礦挖煤來講,「打滾」工作所面臨的事故風險更大。因為在煤層上面的「頂板」是一種異常堅硬的石層「拱頂」,而在「滾窩子」洞的「洞板」部分,則是鬆軟的土石層。在煤礦的採掘工作現場,坑下負責安全的專業安全工會根據頂板情況用坑木支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發生的可能。但是,「滾窩子」洞里就沒有這種措施。所以,從一定角度講,「滾窩子」和煤礦相比,其發生「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因而傷亡的人數更多。在「滾窩子」發生的「事故」,我們可以稱為「滾難」。

按一般常理來說,「滾難」要比「礦難」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一些,所以就更應該引起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但令人不解的是,我們常在各類新聞媒體上見過「礦難」,但時至今日,還不曾看過「滾難」在媒體上露面。其實,在當地,「滾老闆」比「煤老闆」掙的錢還要多。但一些煤老闆們在有了錢之後,恃富欺世,吃喝嫖賭,炫富比闊,自然會招來社會大眾的「同仇敵愾」。所以說,截至目前,當地煤礦的「礦難」要比「滾窩子」的「滾難」更有「名氣」。

儘管如此,當地人對礦難事故的看法,卻不盡然。

徐寶林,這位三十多歲的坑下當拉工的「老把式」已有近十年的坑下「拉齡」,他對礦難事故的看法代表了眾多當地礦工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礦難「事故」並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在這種災害面前的全然不知。

科學常識告訴我們,認識一種事物,我們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然後才能去掌握它,利用它。在這個過程中,聰明的礦工就會千方百計研究分析這種事情的發生,做到「先知先覺」,「未雨綢繆」,進而科學規避,聰明脫逃。

在當地的一些產煤區中,就流傳這樣一句俗語:「坑下的石頭認人哩!」其意思是說,熟悉坑下塌方問題的人是絕對不會「吃這個虧」的,而一旦事故發生,完全不熟悉坑下防護規律的外地人就會首當其衝。

在媒體連篇累牘地宣傳礦難的可怕時,祖祖輩輩生活在煤礦邊上的當地人,卻義無反顧地走進礦井,這似乎能說明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