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於礦工命運再思考 礦工工錢,如此「血腥」

這是極其平常的一幕:

早上8點,準備進坑挖煤的工人身著窯衣,在礦燈充電房門口排成一隊計領礦燈,每人手拿一個碩大的充氣氣球,分外顯眼。

一位礦工說,千萬別小看大家手中這只不起眼的氣球,這在坑下就是挖煤工人的「救命球」。

原來,由於坑下工作環境極其惡劣,工人常常感覺力不從心,頭昏腦脹,這時趕緊到地面透透氣,感覺就會好點。

其實,他們不明白,煤礦工人在坑下幹活時出現的這種反應,是長期在坑下一個密閉環境里勞作時缺氧所致。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這時煤老闆就要在坑下施工現場為工人配置制氧機,但煤老闆為了省錢,硬是不願意出錢買。工人只好用土辦法,在進坑幹活前,先用嘴吹圓氣球,到坑下幹活時,如果感到不適就趕緊用氣球放點氣體,吸上一口氣。

當地礦工根據煤層高低一般分為「四尺炭」、「六尺炭」和「丈二炭」。

工人使用「救命球」的時機,一般是在低於「四尺炭」的煤層環境中,而這裡的煤質,恰恰整座礦山中煤質是最好的。

一開始,在1.5米左右高的地方,工人還可以站著挖。

後來,到了1米左右的層高處,工人只好蹲下挖煤。

再後來,到了70多厘米處,就得跪下挖。

再後來,到了尺把厚處,工人只能躺下挖。

挖掘工作繼續進行,煤層厚度越來越薄。

工人們實在干不下去了。但由於這裡的煤質好,可以賣好價錢,煤老闆乾脆以每噸加價1元錢讓工人們繼續干。

這時,一尺來厚的煤層夾在兩頁近一米厚的石頭層中間,常常是挖工側身進去挖出了煤,但運煤車進不去。

沒辦法,他們只好把繩子綁在腰間,四肢著地,爬行向前,嘴銜礦燈頭,用小筐把煤炭拉出來再裝煤上車。

在如此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狀態下,工人們累了暈了就趕快躺下,吸吸氣,小心翼翼地恢複體力。

眼前,是一個石的天,石的地,石的世界。

四周,是黑黑的煤炭無言相對。

時間,在這裡凝固了。

黑白,在這裡顛倒了。

沒有人會知道,這裡就是山西溝溝峁峁中數以萬計、無名無姓的「黑口子」之一。

沒有人會知道,在擁有十二億生命的茫茫人海中,只有他們,一群不知名姓的窮苦礦工,這樣一群無奈的生靈還在為生命的延續而艱難前行。

有道是,「人生命運沉浮淚,命途多舛誰把持」。

生為生,死為生,生死人生,滋味誰人能知?

知情人說,在這座煤礦,外省來打工的礦工多是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甘肅等省份的貧窮地區。其中大多是家庭貧窮且人小身輕的四川人。

在這個煤礦,坑下工人幹活時都要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由於工作面大量滲水,坑道泥濘異常,進出人員都必須穿雨鞋,他們要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所以能領到一雙不漏水的雨鞋已成為工人最大的奢望了。

在坑下,拉工是最費力氣的工種,一次要拉近300公斤的運煤車,同時還要在二三十度的坡路上搶時間、趕速度,這時就要有人輔助拉工拉煤,於是就出現了另一個新生行業:「推坡的」。

這些,還算不上辛苦勞累。用一位礦工的話說,在坑下,最危險、最辛苦的活要數「回採」這個活,這和「過壠」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者的區別在於:

首先,「回採」作業的施工時機。當一座煤礦的採煤層幾乎接近枯竭極限時,也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盡一切可能挖出煤炭,「回採」完畢,煤礦報廢。所以實施「回採」作業時,要求工人在坑下同一煤層迂迴反覆搶煤炭,能搶多少是多少。

其次,「回採」作業的施工方式。這時必須要兩人一組,而且要求必須手腳麻利、反應靈敏,施工時,一人埋頭拚命挖,能挖一鍬是一鍬。另一人兩手抓住對方腰帶,一邊目不轉睛地觀察坑下危險情況出現的「蛛絲馬跡」,一旦發現有「情況」,兩人馬上按事先設定的線路「躥之夭夭」。

一般地,坑下所有的事故100%都有可能在「回採」時發生,比如在搶坑木時,在取掉支架的瞬間,就會有「頂板」塌落。

再如採掘坑道,坑下「老頭」以前為了坑下施工安全,嚴禁挖工私自加寬,因為向前掘進挖煤要比在坑道壁上挖更難一些,這將導致坑道大面積沒支架支撐煤層頂板,大大增加了坑道塌方的可能。但「回採」要求最大程度地在坑道加寬採煤,也就是說,在實施回採作業時,煤炭產是和突發事故的「發生指數」是「齊頭並進」的。

再次,「回採」時對工人要求眼疾手快、反應靈敏、經驗豐富。

當然,工人用生命「回採」出來的煤炭,煤老闆是要付出高價的——當地的行情是每挖一噸煤炭可增加2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