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隻眼透視山西「煤現象」 住了幾十年的窮窯洞里挖出了優質煤

這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小山。

山腳下一塊堰地靠壠邊的向陽處,是一座煤礦的出炭坑口。

和其它地方的狀況一樣,在坑下工人的辛勤勞作下,這隻「口」正日夜不停地往地面「吐」著烏黑的煤炭。

緊挨礦井不遠處,是數間用石灰泥抹的窯洞,在當地算是非常考究了。

洞內牆壁平滑無痕,整個洞體方正圓潤,乾爽宜人,一看就能發現這是一位「業內」行家的「經典傑作」。

「洞主」叫李福來,他家祖上是專門給人家打窯洞的。

窯洞,是山西人根據自然環境和條件,隨著山形土質而挖制的「洞式」房屋。

當然,這種房屋的最大缺點就是採光不足。但優點更明顯:冬暖夏涼。其次是打窯洞「工程」建設成本低廉。如果看中一片土崖,按當時的工錢算,出幾斗糧食,再等一兩個月後,一間用白灰泥漿熨抹平整的窯洞就成型了。接著再「涼醒」幾天,就可住人。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在這個黃土的海洋,黃土的世界裡,純樸愚鈍的先人們默默應和著上古洪荒的自然造化。山西人住窯洞,也印證了先人「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從人類初期的迎風而廬、掘地為穴,到後來的依山而居、挖洞為窯,無不得益於腳下這塊藏風聚氣的傳說中的「息壤」——黃土高原。

如今,在以李老頭為代表的山西人心中,渾厚深蘊的黃色文化和用之不竭的黃土資源為在這裡世代生活的先人提供了豐富的建築想像和居住創意,也就是說,黃土文明已融入他們的精神世界裡。

在今天,這一帶還有不少人居住在窯洞里,當然隨著建材和工藝的改進,人們對窯洞內涵和形式已做了不少改進。

有的人用當地燒制的磚頭砌「窯」洞,有的人用鋼筋水泥和預製板搭建「平頂窯」。

據李老頭講,到他這一輩時,已沒人再找他們打窯了。也就是說,自己的祖傳手藝,到他這一代為止。面對自己身後的四個兒子,他只好仰天祈禱:「『老道沒兒子——自個兒早作打算』,你們兄弟幾個趕快另找別的活路吧!」

有道是歲月不居,風水輪迴。

八十年代初,就在李老頭家所住的小山腳下,一下子冒出了十幾家私人的「黑口子」小煤礦。

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後來常有人手裡提著钁頭漫山遍野又刨又挖。

在當地,挖煤不叫「挖」,而是叫做「請」。

在李老頭的精神世界裡,「請炭」,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再後來,山下出煤了,兜里有錢了。於是,人們便拖家帶口搬到村後塬上居住,把為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的山西人擋風遮雨的土窯洞留在山下。

「山下的煤老闆能在土裡刨煤,我為什麼不能在土窯洞里試試?」

這天李老頭的三兒子突發奇想,於是在自家土窯洞壁上「請」了起來。

估摸有三丈遠時,他遇見一層石頭層頁,越過石頭層再往後「請」,眼前的情景讓他驚呆了:黑烏烏的煤層頁直逼鼻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