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聖朝崛起在東方 貳

丙子年五月初一(1276年6月14日)。

清晨,上都草原繁花似錦,馨香淡遠。

閃電河蜿蜒東逝,就這樣不知疲倦地流淌了一年又一年。

宋數千人西出上都五里外,向元廷太廟頂禮膜拜。

宋室成員及亡宋文武百官拜畢,真金太子向天地和祖宗報告了宋滅亡的喜訊。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孫真金面對太廟、社稷祭告:亡宋國主幼帝趙顕攜福王趙與芮,大臣吳堅、賈慶元等五千餘眾,向太廟叩行謝罪大禮!」

近萬人的禮拜隊伍,黑壓壓跪滿一片,在司儀郎的導引下,或起或伏,像海潮一般。

整個祭拜太廟儀式由伯顏主持。祭拜結束後,大隊人馬趕往上都城南十餘里的皇帝行宮,在那裡,將舉行忽必烈皇帝接見宋降君、降臣的儀式。一路之上,但覺靄雲色暖,小風如絲。閃電河畔,伯顏與真金太子並轡而行,邊走邊談。

「亡宋降君降臣參拜我朝太廟,祭告天地、神廟、祖先、社稷,這標誌著大元王朝所取得的根本性勝利。我之所以說是根本性勝利,而不是最後的勝利,是因為亡宋丞相文天祥已渡海南下,在福州另立朝廷,輔佐宋室之後益王、廣王,企圖與我朝抗衡。」

「是啊,太子的擔憂不無道理。不過,臣遵照當今聖上的戰略部署,已派董文炳走水路進攻福建;呂文煥經潭州揮師廣西,南下福州;阿術所部自遜都台赴江右,立都元帥府於江州(江西九江),如此,福州即成孤城一座,不日即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未嘗不是一種勇氣。我雖無法苟同文天祥的為人行事,卻不能不佩服他的赤膽忠心。」

「這也正是讓臣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在儒家思想里,既提倡忠君愛國,也提倡良臣擇主而事,臣就不知,這良臣與忠臣究竟如何劃分?孰更可取?」

「良臣治世,忠臣報國。盛世之君,多用忠良之臣,無所謂優劣高下。替亡之際,良臣常能審時度勢,追隨明主,成就一番偉業;忠臣則視君如國,即使君昏國衰,亦不稍改初衷。故而,良臣以才能傳世,忠臣以氣節流芳。至於何者可取,全在一念之間。」

伯顏若有所悟,含笑點頭。

大隊人馬在皇帝行宮外休息約一個時辰後,怯薛長馳馬傳旨:「中書令真金太子、中書省右丞相伯顏聽旨:朝覲宋人不必更換服裝,依舊著宋時服飾,等候晉見!」

大安殿。

忽必烈皇帝和察必皇后並排坐在御榻之上,蒙古宗王們分坐兩旁。忽必烈傳伯顏先行入宮。

「伯顏丞相,祈請使團是何時到達上都的?」

「回陛下:謝太皇太后、全太后、幼帝趙顕一行於閏三月十二日(4月29日)至大都,四月十五日從大都離開,二十八日(6月12日)抵達上都,等候陛下召見。」

「伯顏丞相此番出征宋,勞苦功高。猶記當年帝師謂朕:滅宋之人未出,要朕耐心等待。直到愛卿奉御弟旭烈兀汗之命東來,朕識卿才智,愛而留之,卿果然不負朕之重託,盪滅宋,天下一統。愛卿之謀,不遜漢時張子房。」

「陛下過獎了。」伯顏謙辭著:「宋之亡,皆賴陛下成算,阿術效力,臣何德何能之有!臣未敢貪天之功!」

伯顏的回答,令忽必烈十分滿意,他命伯顏入座,以一種徵詢的口吻問道:「朕欲降封趙顕為瀛國公,愛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賜封亡宋國君,天下歸心。」

「既如此,傳趙顕等宋室成員入見!」

六歲的趙顕吃力地跨過高高的門檻,隨母親全太后等跪伏殿中,叩謝皇恩。

「起來吧。起來回話。」察必性本仁厚,面對孤兒寡母,終覺心中不忍。

忽必烈亦豪爽地擺擺手:「朕自幼習儒,崇尚儒學,對一個六歲孩童,不必苛求過多禮節。傳朕旨意:授趙顕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賜封瀛國公!」

趙顕、全太后等謝恩。

董文炳奉旨宣讀制書:

我國家延膺景命,奄有多方。炎風朔雪之鄉,盡修職責;若木虞淵之地,靡不來庭。罄六合而混同,豈一方之獨異。用慰徯蘇之望,爰興問罪之師。戈船飛渡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松關失險。宋主顕乃能察人心之向背,識天道之推移,正大奸誤國之誅,斥群小浮海之議,決謀宮禁,送款軍門,奉章奏以祈哀,率親族而入覲。是用昭示大信,度越彝章,位諸台輔之尊,爵以上公之貴。

制書讀罷,忽必烈端坐御榻,宣諭諸王大臣、文武百官:「朕自即位以來,常懷四海之志,受命於天,故大軍南下,旗開得勝,所向披靡。天道無常,衡量以人心之向背。瀛國公趙顕正當幼沖,頗能順應歷史潮流,毅然請降,解民於倒懸,誠心可嘉。從今日起,朕之後人當善待趙宋宗室子孫。」

全太后、趙顕再次謝恩。祈請使吳堅、賈慶元等依次入覲。最後,忽必烈傳旨大擺「詐馬宴」,邀新降宋人參加。

忽必烈皇帝、察必皇后盥洗畢,著白色答納都納不失服(綴大珠金錦服),配寶頂金鳳鈸笠,款款步入宴會大廳。宿衛大臣及近侍皆服所賜濟遜珠翠金寶衣冠腰帶,侍立兩側,恭迎皇帝、皇后。

賓主落座,樂隊奏起宮廷音樂。不多時,各種菜肴擺上紅木餐桌。

全體王公大臣一律著白色質孫服,互致問候。

餐桌一側,擺放著幾柄金勺,供人品嘗黑、白馬湩,葡萄酒、宣徽酒以及宮廷御液虎骨酒、枸杞酒、地黃酒、羊羔酒、五加皮酒、膃肭臍酒、小黃米酒、烏雞酒、鹿角酒等。

今日的「詐馬宴」照例以羊肉為主,視為御膳定製。接下來燒肉品、煮肉品、肉下酒、肉灌腸紅絲品、肉下飯品、肉羹品等五十餘味珍饈上席後,宮廷御膳攢雞兒、芙蓉雞、生地黃雞、烏雞、炙黃雞、黃雌雞、青鴨羹也陸續擺上餐桌。

不久,餐桌又換上了鹿頭湯、鹿蹄湯、狐肉湯、熊尾湯、燕窩湯、炒鹿湯以及盤兔、攢雁、燒雁、攢熊掌、燒水札、鹿腎羹、野雞羹、鵓鴣羹、天鵝羹、狐肉羹、熊肉羹、野豬霍、獺肝羹等。

山珍還未嘗遍,海味隨之入席。什麼團魚湯、鯉魚湯、魚彈兒、薑黃魚、魚膾、鯽魚羹,還有長約一二丈、重達千斤的阿八兒忽魚和長六七尺、重達百斤的乞里麻魚……

根據日程安排,從上都到秋後返回大都,豪宴安排十次。每次大宴三日,日換一服,按白、藍、紫、黃、紅、綠依次更換。

歌舞昇平中,大元帝國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