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拉開統一戰爭的序幕 貳

劉秉忠領旨上任。四年彈指一揮間,辛未年十月辛卯日(1271年11月4日),新建的中都城初具雛形,宮城、皇城、外城如期竣工。

這一天,中都城披紅戴綠,張燈結綵。光祿大夫劉秉忠、安肅公張柔身著一、二品官服,巡視全城。行工部事官員張弘略等騎馬隨行。只聽鞭炮驟響,鼓樂齊鳴,兀鷹飛翔,歡聲雷動。在初冬陽光的照耀下,中都城抹上了一層金輝。

「新建的都城,規劃整齊,格局宏大,把雄偉的宮殿群與優美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劉秉忠向前來視察驗收的史天澤、姚樞、竇默、孛羅等大汗的親信官員簡要地做著介紹。多年老友久別重聚,自有許多話要說,「中都新城,蒙古稱作『汗八里』,即大汗之都城之意。城區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外城平面為長方形構圖,南北長十五里許,東西寬約十三里半,周長是五十七里。」

「城址的勘定和都城的規劃主要應該歸功於秉忠先生。」安肅公、榮祿大夫張柔風采不減當年,虯髯褐發,面如紅棗。

「想當年,」中書左丞相、樞密副使史天澤輕輕甩著馬鞭,侃侃而談:「金中都城被蒙古大軍攻陷後,成吉思汗即派親信汪古兒等官員前往接收金庫,將無數金銀財富席捲而去……」

「潤甫何出此言?我們還是談點別的吧。」張柔生怕史天澤再接著說下去。

史天澤勒住坐騎,一梗脖子:「難道我說錯了嗎?自古以來,有破有立,有立亦有破,這是天定的法則,誰也休想違背!」

「對,對,你說得對。不過,我們能不能邊走邊談?」張柔笑著做了讓步。張柔是在數十年前蒙金狼牙嶺戰鬥中因馬蹶被執而招降的一員虎將,這些年來,他對蒙元朝廷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因此深受自成吉思汗以降的歷朝蒙古大汗的信任。

「記得那時,戰火中倖存的中都居民,在孤城久困之後,食糧告罄,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景。」史天澤繼續道。

眾人沉默,面面相覷。

還是姚樞打破了這短暫的寂靜:「但後來,在歸附蒙古的漢將請求下,成吉思汗允許軍士給糧,入城轉糶,以緩民飢。」

「是啊,這是成吉思汗解民於倒懸之舉。」史天澤點頭表示贊同。

「當今聖上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在舊中都東北,以金的瓊華島離宮為中心,興建了新的都城。」劉秉忠不願深談下去,適時地將話題又引回這次巡視的主題上。「新城選擇在高梁河下游,使宮苑的水源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而且,為了方便運輸木料、石料等,又重鑿金口,導盧溝水以漕運木石。」

「由於運輸便利,工程進展十分迅速。」張柔接過劉秉忠的話頭,「至元四年四月,宮城動工,次年十月,宮城建成。至元八年(1271年)始建皇城,發中都、真定、順天、河間、平灤民夫二萬八千餘人修築大內、皇城。」張柔身兼「判行工部事」職,其子張弘略佐其父為築宮城總管,主持都城的城建。「弘略,你介紹一下都城興建的基本情況吧。對了,老夫還有一事想與諸位商議,為顯示我大朝的氣派,老夫意欲上奏大汗,將中都城改稱『大都城』,諸位以為如何?」

「張公此議甚好,我等全力支持!」隨行官員皆表贊同。

「說起這大都新城的布局,正如秉忠先生開始所言,」張弘略侃侃而談,「外城平面為長方形構圖,南北長十五里許,東西寬約十三里半,周長是五十七里。城牆全部用夯土夯實,牆基部寬十五步(約二十四米),其寬、高、頂寬的比例為三比二比一。都城四隅建有巨大的角樓,城牆外每隔一定距離築有數座加強防禦用的『馬面』,也說是『墩台』,牆外環繞寬三十步的護城河,河水深約二丈。」

張弘略略一停頓,繼續道:「新城的設計完全遵循了《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規定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大汗建年號『至元』,也是語出《易經》中的『至哉乾元』。其他宮殿名如大明、咸寧,城門名如文明、健德、雲從、順承、安貞、厚載,也都是取自同書乾坤二卦之辭。這些都是大汗厲行漢法的重要標誌。」

說話間,各省、部、院一行大員宰執們已登上麗正門城樓。

張弘略命人展開一張地圖,手指在標有色彩的地方輕輕滑動著:「皇城位於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區,周圍築牆,稱為蕭牆,又稱紅門闌馬牆。牆基寬約十步,周長二十里。皇城南面正門為靈星門,又稱紅門,正對外城麗正門。皇城南牆外側與大城南之間是宮廷廣場,左右兩側為千步廊。請看這邊,靈星門內數十步有河,河上建橋,繞橋植高柳萬株,氣氛森嚴。」

眾人順著張弘略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見嵐氣蒸騰的藍色天穹下,紅牆黃瓦時隱時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飛檐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光。

接著,張弘略駕輕就熟地向隨行人員介紹著萬歲山(萬壽山)、御苑、西御苑的概況。蕭牆以內有三處苑囿,最著名的是宮城之西太液池中的萬歲山。萬歲山原是金代大寧宮的瓊華島,年初奉旨改名萬歲山。忽必烈初到中都常住大寧宮,三次修繕瓊華島。山高數丈,山皆疊玲瓏石,峰巒掩映,松檜蔥鬱,秀若天成。湖水引上山頂,由龍口噴出,蔚為壯觀。登上萬歲山頂,可以俯瞰都城。山上建有華麗的殿閣亭榭,棟宇飛翠,金碧交映;復閣危榭,左右拱間,吞松古檜,煙雲繚繞,隱然蓬萊仙府。廣寒宮內,整玉雕琢而成「瀆山大玉海」(玉瓮)、「五山珍御榻」,放置殿內。俯瞰瓊華島池水,但見波光澄澈,綠荷芳藻,含秀吐香,游魚浮鳥,況戲群集。太液池廣有五六里方圓,駕飛橋海中,起瀛洲之殿,繞以石城,作洲島拱門,便於龍舟往來。太液池中萬歲山南的小島上建有儀天殿,殿三面有橋,可通東內、西內和萬歲山。

池中還有方丈島(墀山台)。萬歲山、小島、墀山台三島浮於池面,形成了一池三島的神仙宮苑的態勢。

御苑位於宮城北,南起厚載門之北,西臨太液池,珍禽異獸豢養其間,人稱「靈囿」。西御苑高五十丈,巍然與瓊華島遙相呼應。

大都城內的街道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幹道各九條,縱橫交錯構成棋盤式的布局。另有街巷三百八十四條,衚衕二十九條,內居工匠六萬七千餘戶,工匠及其家屬達三十三萬八千人。宿衛諸軍達十萬人。樂工、富商六萬三千人。佛教寺院、基督教徒萬人,下層市民、農業人口四十一萬人,官府與其家屬、宮廷人員十一萬人,總共達一百一十萬人。

全城居民活動有時間限制,城內有報時中心,位中心台,台南是鼓樓(齊政樓),台北有鐘樓,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辛未年十一月辛酉日(1271年12月4日)。

大都城。

皇城裡的二十餘萬宿衛、官府人員照例身著嶄新的官服,在宮廷樂曲的美妙旋律中,舉行著隆重的開國奠基儀式。

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許衡立於御台前,莊嚴宣布:「奉當今皇帝忽必烈汗聖旨,自至元八年十一月初一始,前中統王朝,至元王朝賜名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象徵著大元帝國如日東升,欣欣向榮!」

《盛世之典》音樂奏響,引來陣陣歡呼。

歌聲漸緩,各級官員三跪九拜,山呼萬歲。

一個威震世界的大元帝國,在冉冉升起的太陽伴隨下,誕生了!

雄雞報曉,旭日東升,朝霞把大地抹得一片鮮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