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拉開統一戰爭的序幕 壹

燕京坐落於燕山腳下,東環滄海,西擁太行,南臨河濟,北連朔漠。

燕京古時名薊,是燕國的都城。至春秋戰國時,薊已發展成為「富冠天下」的歷史名城之一。自秦漢至隋唐,它逐步成為統一中原地區的郡國和幽州的治所。與北宋對峙的遼國,改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為遼的陪都;與宋對峙的金國亦遷都於此,經營60餘年。因此,燕京地區無論從地理形勢,還是從歷史發展來說,都優於遠離中原的開平城和哈剌和林。作為地域遼闊的蒙古,遷都於燕京是有利於其統治的。

忽必烈早在奪取汗位之前的十多年間,就已跳出了蒙古「黃金家族」的小圈子。他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信用儒術,遵從漢法,成為決心拋棄蒙古舊法的新式君王。劉秉忠曾對忽必烈說:「今天誰能重用漢族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國原有的治國之道,誰就能當中國的皇帝。」這對抱有一統中國願望的忽必烈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啟發與激勵。

當年,還是藩王的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統領漠南漢地初至燕京時,木華黎之子寶魯即曾勸他:「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郝經也力主忽必烈遷都燕京,他認為:燕都東控遼東,西連三晉,背負天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

之後,忽必烈在一批開明的蒙古貴族和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之下,在戰敗了分裂的、守舊的阿里不哥勢力之後,採納眾議,遷都燕京。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忽必烈詔改燕京為中都,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

忽必烈誕生的那年,蒙古大軍揮兵南下,攻破金中都,旋即大肆掠奪,繼而縱火焚城,大火蔓延月余方息,一代宮闕付之一炬,只有位於東北郊外的大寧宮免於戰火。一二六〇年忽必烈到中都就駐蹕大寧宮。因大寧宮附近風景優美,忽必烈遂決定環繞大寧宮另建新都。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忽必烈命劉秉忠負責督建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

「上都為卿的傑作,朕希望看到一個更加宏偉壯觀的中都城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去吧,去完成你的使命!用你全部的智慧重建一個嶄新的中都城,恢複它昔日的輝煌!」忽必烈在劉秉忠出發興建中都前夕,語重心長地叮嚀他,「朕堅信你會不負眾望。你此去中都,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無論如何要保證工期和質量。你是否估算過,整個工期需要多長時間?」

「臣仔細計算過,整個工程完工大約需要十六年。前期工程如宮城、皇城和外城的一部分則需要四年時間。」

「好!四年後,朕等著為你慶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