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風雨飄搖的金蓮川幕府 貳

龍岡北依南屏山,南臨金蓮川,東、西兩面皆是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地勢平坦,宜於建城。

開平府的興建整整用了三年時間。第一年,始營宮室,第二年,復修宮城。建造開平府所用的數十萬工匠皆來自中原地區和漢中一些地方,而建築材料如木料、磚瓦、石料等大多就地解決,桓、撫一帶實在沒有的,才由中原和燕山地區輸運過來。

開平府的構築運用了漢式古代築城方法,這種方形城池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平地築城所沿用的形制。而在城門外加築瓮城,也是古代中國傳統的建築城池的方式,早在漢代已被廣泛採用。如西漢的雞鹿寨和朝魯庫倫古城即採用此法修築,主要是為了加強重要城門的防禦而設置。城內的宮殿式樣亦模仿宋代城市建築。如大安閣,是沿用了汴京城熙春閣的建築式樣,並在閣後修建鴻禧、睿思二殿。城內的街道規範劃一,東西南北各城門兩兩相對,但主要幹道並不直通,皆有宮城或里城阻擋,並且常在道路的另一端與橫街交匯成十字路口。

舉世矚目的開平城的興建,是當時漠南漢地一件最為百姓津津樂道的大事,通過運輸建築材料和給養的車隊,通過來往於南北之間的客商,開平城成了家喻戶曉的談論話題,並由此在民間衍生出一段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傳說。

相傳劉太保(子聰)遷都時,因地有龍池,不能幹涸,乃奏聖祖當借地於龍,帝從之。是夜三更雷震,龍已飛上矣。明日以土築成基。

後來,詩人楊允字觸景生情,賦詩一首,以記其事。

聖祖初臨建國城,風飛雷動蟄龍驚;

月生滄海千山白,日出扶桑萬國明。

開平府位於蒙古漠北草原的南緣,地處戰略要衝。它北連朔漠,便於與哈剌和林的蒙古汗廷保持聯繫;南接內地,便於控制華北和中原。把開平府定為駐節之所,不但符合忽必烈以一個藩王總領漠南軍政事務的需要,而且「展親會朝,茲為道里得中」,有著地理上的近便。尤其在從大蒙古國到元王朝建立的進程中,蒙古統治者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也逐漸實現了從漠北的哈剌和林向大都(北京)的轉移。而開平城的修建,恰是這個草原游牧帝國向中原王朝轉化的過渡階梯。

忽必烈已經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一座嶄新的草原都城,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千千萬萬設計者和工匠、夫役的艱苦勞作和努力下,神奇般地出現在閃電河畔。

閃電河由西北而東南,圍土山環繞大半個彎兒,折向東方,像一條七綵綢帶,飄然東逝。

開平城便坐落於閃電河的南岸。開平城的建造完全按北水、南火、西金、東木、中土和上為乾、坎、艮,中為兌、震,下為坤、離、巽的「五行八卦方點陣圖」設計,城為正方形,由外城(包括關廂)、皇城和宮城構成。宮城設置則按「洛書九宮圖」排列,分為離1、艮2、兌3、乾4、中土5、巽6、震7、坤8、坎9的「三三見九」組合。

外城城牆每邊長一千三百二十步,牆城全用黃土板築,高一丈五尺,下寬三丈,上寬六尺。外城分為兩部分,自皇城北門瓮城西牆起,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土牆,直抵外城土牆,寬約六尺,將外城隔開,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東西向的山崗,地勢平坦,不設街道。山崗中部靠南有一座石砌大院。南部有東西大街,一條南北大街,靠近街道則是店鋪和民宅。

外城北部為皇家園林,亦稱「北苑」。北苑「古木陰陰覆苑牆,雁程霸早碧雲長」,景色迷人,高榆矮柳,金蓮紫菊,風光無限,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風貌。內園芍藥望,亭亭直上數尺,花大如斗,是皇室人員賞玩休閑之所。外園豢養禽獸,培植花木,是狩獵縱馬之地。

開平府的東、南、西都設有關廂。何為關廂?通俗點說就是城門外的大街和附近的地區。東關廂四百八十步,西關廂六百步,南關廂三百六十步,只有城北沒有與城門相連的關廂,那是因為這裡是皇家林苑,是百姓的禁區。東關賬房林立,西關馬市熙攘。東關臨近皇城,前來覲見的王公貴族往往把他們帶來的部眾安排在此處居住,禮物則交賬房核收。南關在明德門外,是進入開平府的主要街道,兩側商號相望,道路寬闊,其工商業的繁榮不言而喻。

外城的南門叫明德門,此外還有東門,小東門;西門,小西門以及北門。皇城位於外城牆內的東南方向,呈正方形。每邊長八百四十步。皇城的東、南牆是外城東、南牆的一部分。皇城外牆雖用黃土板築,表層鋪砌花崗岩石塊。牆身高二丈,底寬四丈,上寬七尺五寸。皇城四角有高大的角樓台基。

皇城南北各有一門,東西各有兩門。外牆東牆門就是皇城門,南牆除皇城的城門外另有一門,西南一門,北面兩門。皇城與外城的所有城門門外都築有瓮城,有的形如馬蹄,有的形如矩形。

宮城的南門叫御天門,東門是東華門,西門是西華門。進得城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黃藍綠各色琉璃瓦覆頂的宮殿和大理石鋪就的地面。房舍四壁塗金,彩繪各種鳥獸花木。宮城內的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殿、睿思閣、仁春閣等宮殿建築富麗堂皇,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北城牆上的「闕式」建築穆清閣,登高遠眺,宮城、皇城、外城的景色和建築盡收眼底。外城以北的獵場,由草地、樹林組成,獵場中馴養著專供忽必烈打獵所需的各式各樣的動物,尤其是鹿。園中還養著數萬匹白牝馬,所產之奶汁通常用來製作馬湩,也供皇室人員享用。

對於忽必烈在漠南漢地推行的改革,蒙哥汗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按照他原來的意圖,無非是要以忽必烈鎮守中原,旭烈兀鎮守西域並統兵專征阿拉伯諸國——或者更直白點兒說,派兩個親弟弟分別控制帝國的兩翼,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帝國的權力永遠歸屬於拖雷系,並以武力和經濟實力作後盾,鞏固其歷盡血雨腥風方從窩闊台系奪取的汗位。然而,忽必烈像一頭難以駕馭的獵豹,一旦出籠,就無所顧忌。他從各方面得到的情報都證實:忽必烈在漠北期間即已留心和關注漠南漢地事務,並在藩府中聚集了一批以漢儒幕僚為核心、文韜武略兼備的謀臣勇將。尤其是在受命總領漠南軍政事務之後,這個少小時就胸有大志、才識過人,因而備受祖父成吉思汗驚嘆讚許的胞弟更加如魚得水,不僅即刻移駐金蓮川,築城建府,而且繼續延請各地名士,求教治國之道。如此所作所為,怎不令人起疑?

難道,忽必烈真的懷有獨霸中原的野心?

與此同時,藩府謀士子聰、姚樞、竇默等人多次向忽必烈報告了「漢地不治」的嚴重情況和對宋戰爭的諸多失策,諸如「軍將勝利濫殺」,宋人復仇拚死抵抗,南人不願降服,以致造成沿邊一帶「城無居民,野皆榛莽」,使對宋戰爭缺乏堅實的後方基地。忽必烈對這些意見加以綜合分析後,遣使書面呈報蒙哥汗,要求設置邢州安撫司、河南經略司、陝西宣撫司,並舉薦藩府賢能之士分別擔任長官、次官,嚴懲貪官污吏,約定法制,獎勵農桑,均平賦稅……奏摺內容面面俱到、意見中肯,蒙哥汗閱辦後御筆紅批:准奏!

河南地處對宋戰爭前沿要衝,為大局著想,忽必烈再次奏請:以史天澤、趙璧等為經略使,禁止燕京斷事官干預其事;命經略司在中原地區的唐、鄧、汝、蔡、穎諸州設立屯田,廣積糧儲;派兵修復襄陽、光化、均州等地城堡,充實邊備,與宋襄樊防線對峙。蒙哥汗經過反覆權衡利弊,無可奈何地再次批複:准奏!

得到了蒙哥汗的同意,忽必烈開始放手在三個地區實行「新政」,成效顯著,深得中原百姓擁護。然而此舉難免侵害了某些慣於肆意征索的蒙古貴族的利益,他們紛紛上書,惡意中傷和挑撥蒙哥汗與忽必烈之間的關係。一些貴族大臣還抓住忽必烈興建開平府這個由頭,屢進讒言,誣陷忽必烈「王府得中土人心,其志不在小」,「王府人擅權為奸利事(財賦輸於王府),貪贓枉法,其謀不在近。」

耳聞目睹漠南漢地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蒙哥汗周圍的守舊勢力也開始抨擊忽必烈用漢人、施漢法的「叛逆」行徑,加之藩府勢力日益壯大,百姓懷德,天下歸心,不由得更深地引起了蒙哥的疑忌。這樣一來,久存於蒙哥與忽必烈之間的關於如何治理漢地,是沿用「蒙古法」還是使用「漢法」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